西游:稳健人生,从高中进士开始 第199章 回长安

翌日清晨,天光微熹,一艘线条流畅、符文隐现的中型飞舟自辽城悄然升空,并未惊扰太多民众,化作一道青色流光,径直向西南方向疾驰而去。

飞舟虽不及金乌号庞大威武,却也是书院工造科精心打造的青鸾级,速度极快,且内蕴空间阵法,装饰雅致而不失实用。

陈曦坐于主舱室内,手持一卷关于长安近期动向的密报,静静翻阅。

赵公明则好奇地打量着舱内那些融合了格物技巧与符文之法的精巧设置,啧啧称奇。

子业一如既往隐于暗处,气息全无。一队不过百人的亲卫皆是金丹好手,沉默地值守在各处。

此行轻车简从,正如李世民所要求。

飞舟穿越云海,下方山河大地飞速后退。越是靠近关中平原,人烟越是稠密,城镇村落星罗棋布,阡陌纵横,一派富庶景象,可见贞观之治下的盛世气象。

赵公明望着下方,感叹道:“这李二陛下,确是人中龙凤,将这凡间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气运之昌隆,远超历代。难怪能得天道眷顾,坐稳这天子之位。”

陈曦放下密报,目光亦投向窗外,淡然道:“陛下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方有今日盛世。然盛世之下,亦有隐忧,居安思危,方能长久。”

他心中清楚,李世民急召他回京,绝不仅仅是庆功或叙旧那么简单。

北冥之战的影响,以及他自身实力的飞跃,必然已经深刻触动了大唐权力结构的平衡,甚至影响了李世民对未来的布局。

飞舟速度极快,不过两日功夫,巍峨雄伟的长安城已遥遥在望。

作为当世第一雄城,大唐帝国的心脏,长安的规模远非辽城可比。

城墙高厚如龙盘虎踞,延绵百里,城内宫阙林立,坊市如棋,百万生民聚居于此,汇聚的庞大人道气运如同熊熊烈焰,直冲霄汉,即便相隔甚远,亦能感到那股令人心悸的磅礴力量。

然而,今日的长安城外,气氛却非同寻常。

距离城墙尚有数十里,飞舟便缓缓降低了速度。

因为前方的景象,让久经沙场的亲卫们都微微动容。

只见通往长安明德门的宽阔官道两旁,黑压压站满了迎候的人群!

并非普通的百姓围观,而是排列整齐、甲胄鲜明、旌旗招展的皇家禁军仪仗!金瓜钺斧,旌旗伞盖,依仗森严,绵延数里,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仪仗之前,更有众多身着紫袍、朱袍的朝廷重臣,以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为首,皆是神色肃穆,垂手而立。就连平日里极少露面、地位超然的李靖、秦琼等勋贵老将,也赫然在列!

更远处,无数长安百姓被维持秩序的兵士拦在后方,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喧哗之声如同海潮,即便在高空也能隐约听闻。他们翘首以盼,脸上洋溢着好奇、兴奋与无比的崇敬。

“万民伞……净水泼街,黄土垫道……这是迎接凯旋主帅的最高礼仪,甚至超越了亲王规制!”一名熟知礼仪的亲卫低声惊呼。

赵公明摸了摸下巴,眼中闪过一丝玩味:“嗬,好大的排场!李二陛下这是把迎接天帝的架势都搬出来了?看来对陈兄你,可是重视得很呐。”

陈曦面色平静,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如此高规格,乃至逾制的迎接,既是表达对他北冥之功的肯定与褒奖,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昭示与定位?

是在向天下人,乃至向某些超然的存在宣告,他陈曦,依旧是大唐的臣子,功勋再高,亦在帝王之下。

“降落吧,步行入城。”陈曦淡淡下令。

“是!”

青鸾飞舟缓缓降落在官道尽头,特意清理出的空地上。

舱门开启,陈曦当先步出,依旧是一袭青衫,并未穿着王袍或官服,神色从容,目光平和。

赵公明紧随其后,财神气度自然流露,宝光隐隐。子业如同影子,无声无息。

当陈曦的身影清晰地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原本有些喧闹的现场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目光,无论来自王公大臣,还是禁军士卒,亦或是远处翘首的百姓,都聚焦于这位传奇般的辽王身上。

没有想象中的杀气腾腾,没有法力无边的威压迫人,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静与渊深,仿佛他站在那里,便自成一方天地,与周遭万物和谐共存,却又超然其上。

“臣等,恭迎辽王殿下凯旋!”

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所有文武大臣齐齐躬身,声音洪亮整齐,回荡在旷野之中。

“恭迎辽王殿下凯旋!!”

后方数万禁军齐声呐喊,声浪震天,刀枪并举,寒光映日,肃杀之气冲霄而起,这是百战精锐对另一位战场传奇的最高致敬。

远处的百姓更是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辽王千岁!”

“殿下万岁!”

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充满了真挚的热情与崇拜。北冥斩魔的伟绩,虽细节未必人尽皆知,但辽王陈曦于极北之地斩杀盖世老魔,护佑大唐安宁的消息早已传遍天下,加之此前平定高句丽、扶桑的威望,陈曦在民间的声望已然达到顶峰。

陈曦微微颔首,拱手向众臣及将士们还礼,又向远处百姓的方向挥了挥手,引得欢呼声更加热烈。

这时,一名内侍高声宣唱:“陛下有旨,辽王陈曦劳苦功高,特许乘御马,入明德门,直趋太极宫见驾!”

一匹神骏异常、通体雪白、额生独角、周身缭绕着淡淡灵光的龙马被牵了过来,正是李世民心爱的坐骑之一照夜玉狮子,此马已有灵兽之资,等闲人根本无法靠近,此刻却温顺地停在陈曦面前。

乘御马,直入宫禁,这是莫大的恩荣。

陈曦再次谢恩,也不推辞,翻身上马。赵公明与子业自然另有车驾安排。

仪仗开路,鼓乐齐鸣,陈曦骑着照夜玉狮子,在文武重臣的簇拥下,缓辔而行,接受着道路两旁无数军民狂热的目光洗礼。

从明德门到皇城,一路净水泼街,旌旗蔽日。长安百姓挤满了街道两侧,高楼窗槛亦探出无数身影,只为亲眼一睹这位如同神话中走出的王爷的风采。

队伍行至太极宫承天门外,李世民竟已率领部分皇室成员,亲自在殿前玉阶上等候!

这是极高的礼遇,通常只有接待番邦君主或立下不世之功的宗室亲王才有。

今日的李世民,身着常服,并未穿戴繁复的衮冕,脸上带着温和而真挚的笑容,目光锐利依旧,却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与欣慰。

他身旁的长孙皇后凤冠霞帔,雍容华贵,亦含笑望着缓缓而来的陈曦。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等皇子公主皆在列。

陈曦下马,步履沉稳,行至玉阶之下,依臣礼躬身:“臣陈曦,奉旨回京,参见陛下,陛下万岁!参见皇后娘娘,娘娘千岁!”

“子川!快快平身!”

李世民竟快步走下几级台阶,亲手将陈曦扶起,用力拍了拍他的臂膀,上下打量着,眼中满是激赏与感慨,“好!好!好!朕的子川,果然从未让朕失望!北冥一战,斩妖除魔,扬我国威,更解了北境万古之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等功绩,纵是封狼居胥,亦不能及也!”

他的声音洪亮,充满感情,清晰地传遍四周,让所有听闻者都能感受到皇帝对辽王的信重与推崇。

“陛下谬赞,此乃臣份内之事,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三界助力,方得成功。”陈曦语气谦逊,应对得体。

“哈哈,过谦了!若非子川你身先士卒,运筹帷幄,岂有如此大胜?”李世民朗声大笑,拉着陈曦的手,并肩走上玉阶,向着太极殿走去,“今日朕已在宫中设宴,专为子川你接风洗尘!满朝文武,皆要为你贺!”

这番姿态,亲密如同家人兄弟,恩宠到了极点。

盛大的朝会与接风宴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太极殿内,觥筹交错,歌舞升平,李世民对陈曦的功绩不吝褒奖,赏赐更是丰厚无比,加食邑,赐丹书铁券,其子女皆有封赏,恩宠之隆,一时无两。

文武百官无论真心假意,皆上前敬酒祝贺,场面热烈非凡。

赵公明作为客卿,亦受到礼遇,他与程咬金等武将倒是相谈甚欢。

直至华灯初上,宴会方散。

百官告退,李世民却单独留下陈曦。

“子川,随朕去两仪殿走走,醒醒酒,朕有些话,想与你单独聊聊。”李世民摒退了左右侍从,只带着贴身内侍王德,对陈曦说道。

“臣遵旨。”陈曦心知,真正的谈话,现在才开始。

两仪殿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召见心腹之所,陈设相对简朴,更显肃穆。

殿内烛火通明,只剩下李世民与陈曦二人,连王德也守在了殿外。

李世民负手立于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深邃,久久不语。陈曦静立一旁,亦不催促。

良久,李世民缓缓转身,目光灼灼地看向陈曦,之前的酒意似乎一扫而空,眼神清明而锐利,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雄心与……渴望。

“子川,”他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

“你觉得,如今的大唐,比之强秦,如何?”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