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稳健人生,从高中进士开始 第198章 李二密诏

金乌号劈开云浪,引领着得胜之师,自北冥那冰寒彻骨魔气散尽的空域,一路向南。

舰队穿梭于云海之间,速度极快,然其势却与去时截然不同。

去时,是利剑出鞘,杀气盈霄,携一往无前之决绝。

归时,则是宝刃归匣,光华内蕴,带威震寰宇之沉凝。

舰身之上,残留的星辉与尚未彻底散去的玄黄功德之气交织流淌,映照得每一艘战舰都如同神金铸就,煌煌不可直视。

甲板之上的将士,虽经苦战,却个个精神抖擞,气血旺盛,眸中精光湛然,周身隐隐有功德金光流转,气息比出征前普遍强盛了一大截,军阵肃穆之间,自有一股令邪魔退避的凛然正气。

陈曦独立舰首,青衫依旧,神色平静。周身那因功德加持而暴涨的力量已彻底收敛,儒圣中期巅峰的修为圆融无瑕,看似与寻常文人无异,然其眸光开阖间,自有文明演进、星辰生灭之象,仿佛一念可定山河秩序,一言可决万民生息。

北冥斩魔的滔天伟业,于他而言,似乎只是做了一件份内之事,云淡风轻。

赵公明在一旁,时不时打量陈曦,眼中羡慕与惊叹之色犹未散去。

“啧啧,帝君此番可是得了大造化。那天道功德,老赵我看着都眼热得很呐。如今你这修为,怕是直追那些积年的老牌准圣了。再加上文庙第三、勾陈权柄、星斗大阵……这三界之内,能与你扳手腕的存在,怕是屈指可数了。”

陈曦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力量终是外物,唯道心恒久。此番能成事,亦赖诸位同心,天道眷顾,运气使然。”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赵公明笑道,旋即又压低声音,“不过帝君,经此一役,您可是真正名动三界,入了各方巨擘之眼。日后,怕是少不了诸多牵扯与试探。天庭那边,陛下虽倚重,然帝王心术……嘿嘿,总之,多留个心眼总是没错的。”

陈曦颔首:“多谢赵兄提点,曦省得。”

他目光投向下方飞速掠过的山川大地。

越过苦寒的北境,大地渐渐染上绿意,农田阡陌纵横,村庄炊烟袅袅,一片生机勃勃。

偶尔能看到新修的宽阔驰道之上,有驮着货物的机关兽或加持了神行符的车队奔驰往来;远处的矿场,传来有节奏的轰鸣声,那是书院新研制的采矿法器在作业;天空之中,除却巡弋的灵禽,间或还能看到闪烁着符文光芒的运输飞舟,往返于各大城镇之间。

格物之道,已然深刻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

“看来,我们不在这些时日,辽东并未停滞不前。”陈曦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

赵公明也啧啧称奇:“早就听闻王爷……帝君您治下,辽东乃是人间乐土,百工兴盛,物阜民丰。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气象,这生机,比许多仙家福地都要令人舒畅。”

舰队速度极快,不过半日功夫,辽阔的辽城已遥遥在望。

如今的辽城,规模比陈曦离去时又扩大了近一倍,城墙高厚,符文隐现,巨大的防护光罩如同倒扣的琉璃碗,在阳光下流转着七彩光华。

城内建筑鳞次栉比,街道宽敞整洁,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喧嚣鼎沸之中透着井然的秩序。

更引人注目的是,城市东南区域,那一片占地极广、楼阁巍峨、散发着浓郁书香与灵机波动的建筑群,独秀书院辽东总院。

书院上空,才气灵光冲霄而起,呈赤、金、青、白诸色,交织成华盖状,隐隐有朗朗读书声与器物锻造轰鸣声传出,气象万千,竟丝毫不逊于一些大宗门的山门。

而在城北,巨大的港口已然建成,泊位林立,桅杆如林,无数大小船只进出繁忙,其中不乏来自南方甚至海外的商船,显是海贸也已兴旺发达。

舰队归来,早已惊动辽城。

并未戒严,反而城门大开,无数百姓自发涌上街头、登上城楼,翘首以盼。

当看到那支沐浴着淡淡星辉与功德的舰队出现在天际时,震天的欢呼声如同海啸般爆发开来!

“王爷回来了!”

“是王爷得胜归来了!”

“万岁!辽王万岁!”

人们挥舞着手臂,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与崇敬。

北冥大胜的消息,早已通过特殊渠道传回,此刻亲眼见到王者归来,怎能不激动?

诸葛亮早已率领留守文武官员,于城外十里亭迎候。

见到舰队降落,陈曦身影出现,诸葛亮当先躬身行礼,声音虽平静,却难掩激动:

“恭迎山长得胜凯旋!北冥荡魔,功在千秋,亮与辽城上下,与有荣焉!”

身后众官员齐声附和,声震四野。

陈曦上前扶起诸葛亮:“有劳先生镇守后方,调度粮草,稳固根基,此战之功,亦有先生一半。”

目光扫过众人,看到不少新面孔,气息精干,显然是近期提拔起来的得力干吏,心中更是满意。

“诸位辛苦,且回城再叙。”

大军入城,自有李绩、程咬金去安排犒赏、休整事宜。

陈曦则与诸葛亮、赵公明等人直接回到节度使府。

府内一切如旧,却更添几分威严气象。

稍作安顿,陈曦便问起他离去后辽东各项事务。

诸葛亮羽扇轻摇,从容禀报:

“回山长,北境已彻底平静,敖溟定期传来讯息,北海眼魔气日渐稀薄,并无异动。各边镇防务已恢复常态,部分区域甚至开始试探性向北探索,开辟新的矿脉与猎场。”

“高句丽故地,移民屯垦已见成效,新设三州十七县运转良好,汉化推行顺利,科举之下,已有不少原高句丽贵族子弟入书院学习,心向我朝。驻军轮换有序,并无叛乱发生。”

“扶桑诸岛,银矿开采已完全步入正轨,产量稳定。工坊林立,不仅能锻造军械,如今所产民用铁器、琉璃、海盐等,已远销南洋。扶桑遗民安置妥当,推行唐语唐文,效果显著。水师基地已然建成,足以掌控东北海疆。”

“至于辽城及辽东本镇,”诸葛亮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格物之道愈发深入人心,工造科院近日又有突破,改良了飞舟引擎,降低了造价;农科院培育的新稻种,耐寒抗旱,产量又增一成;医学院联合丹院,研制出数种对付瘴气瘟疫的新药,已推广南方道州。”

“商业更是繁荣,如今辽城已是北地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通往长安、登莱、乃至西域的商路尽数打通,税赋充裕,库府充盈。”

“书院如今有弟子三千余人,分设格物、经义、兵法、术算、医道、百工等科院。不少弟子已学有所成,或入仕地方,或进入工坊、军中效力,甚至有人自行钻研,弄出了些有趣的小发明。各地分院也已筹建,教化之兴,前所未有。”

听着诸葛亮的汇报,陈曦频频点头。

他离开不过数月,辽东这架庞大的机器非但没有停滞,反而在既定的轨道上飞速前行,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态势。

这无疑是他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打天下易,治天下难。能将新拓之土如此快速有效地消化吸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力与底蕴,诸葛亮居功至伟,也证明了他所推行的那套格物致用、重视实学的理念是正确的。

“好,甚好。”

陈曦面露欣慰,“有孔明在,我无后顾之忧。”

正说话间,门外亲卫来报:“王爷,长安来了天使,已至府外,称有陛下密旨。”

陈曦与诸葛亮对视一眼。

“宣。”

不多时,一名身着内侍服饰、面容精干、眼神沉稳的中年宦官在亲卫引领下步入厅堂,其气息凝练,竟有金丹修为,显然非寻常内侍。

宦官见到陈曦,立刻躬身行礼,态度极为恭敬:“内侍省少监王德,奉陛下口谕,参见辽王殿下!”

“王少监不必多礼,陛下有何旨意?”陈曦淡然问道。

王德站直身体,目光快速扫过一旁的赵公明和诸葛亮,略有迟疑。

陈曦道:“此间皆乃股肱之臣,但说无妨。”

王德这才压低声音道:“陛下口谕:北冥之事,朕已悉知。子川又立不世奇功,朕心甚慰,然亦有要事相商,关乎国运,甚为紧急。望子川见旨后,即刻动身,轻车简从,速返长安一叙。切记,勿要声张。”

口谕传达完毕,王德又补充道:“王爷,陛下特意嘱咐,此事干系重大,请王爷务必尽快成行。奴婢离京时,陛下已连续数日召见房相、杜相、李卫公等人密议,神色颇为凝重。”

厅内微微一静。

赵公明挑了挑眉,若有所思。

诸葛亮羽扇轻摇,沉吟道:“北冥初定,陛下便急召山长回京,所议之事,恐非寻常边患或政事……”

陈曦面色不变,心中却是念头急转。

李世民并非沉不住气的君王,如此急切地召他回京,甚至要求勿要声张、轻车简从,显然不是为了一场庆功宴。

关乎国运?

如今大唐外部,北冥已平,高句丽、扶桑已定,西突厥近年来也算安分,虽有小患,却当不起关乎国运四字。

内部,经过贞观以来的休养生息,**清明,国力日盛,似乎并无倾覆之危。

那会是什么?

忽然,陈曦想起一事。

他成就儒圣、引动文庙异象、乃至北冥斩魔降下浩大功德,动静可谓惊天动地。长安距离辽城虽远,但李世民身边亦有能人异士,必然早已感知。

莫非与此有关?

或是天庭敕封勾陈大帝之事,引发了某些连锁反应?

再联想到赵公明之前的提醒,以及天庭那微妙的态度……

“本王知道了。”

陈曦缓缓开口,对王德道,“有劳王少监奔波传讯。请回复陛下,陈曦安排一下辽东事务,不日便动身前往长安。”

“是!奴婢这便返回复命!”

王德躬身行礼,在亲卫引领下退了出去。

厅内再次陷入沉默。

赵公明摸着下巴,嘿嘿一笑:“看来,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陛下这番急召,怕是宴无好宴。”

诸葛亮神色凝重:“山长,如今您身份特殊,既是大唐辽王,更是天庭勾陈大帝,文庙第三圣。一举一动,牵涉甚广。陛下此时相召,恐与近日种种异象及北冥之战后三界格局变动有关。不得不防。”

陈曦目光沉静,指尖轻轻敲击桌面。

他自然明白其中的关窍。

功高震主,古来有之。

虽然他并无二心,但如今他的实力、声望、权柄,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令帝王不得不慎重甚至忌惮的地步。

尤其还涉及天庭、文庙这等超然势力。

李世民是明君不假,但再英明的帝王,首先考虑的还是皇权的稳固与李唐的江山。

此番召见,是试探?是摊牌?还是真有难以决断的国之大计需要商议?

都有可能。

“无妨。”

陈曦忽然一笑,语气依旧从容,“陛下是明君,我乃唐臣,此心可鉴日月。既是有要事相商,那我便去一趟长安又何妨?”

他看向诸葛亮:“孔明,我走之后,辽东一切事务,依旧由你全权处置。稳守发展为主,诸事依律而行即可。”

“亮明白。”诸葛亮躬身领命。

他又看向赵公明:“赵兄,可有兴趣随我去长安走一遭?也见识见识这人间帝京的风采。”

赵公明眼睛一亮,哈哈笑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正好也去看看,那位陛下究竟打的什么主意。有老赵我在,好歹能帮衬一二。”

陈曦点头:“如此甚好。子业。”

“在。”阴影中,子业无声浮现。

“点一队精锐亲卫,准备飞舟,我们明日便动身。”

“是。”

安排既毕,陈曦踱步至窗前,望向南方长安的方向,目光悠远。

长安风云,或许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

但无论前路如何,他自秉持本心,行稳致远。

该是他的,谁也夺不走。

不该是他的,他亦不强求。

但若有人想以大势压他,以权谋算计他……

陈曦嘴角勾起一丝淡淡的弧度。

那便看看,如今这三界,是谁的拳头更大,道理更硬。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