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的建议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蓝溪漫长而混沌的寻亲之路。她没有丝毫犹豫,第二天一早就通过张涛提供**,预约了那位退休的公安系统模拟画像专家——陈老师的会面。
陈老师的工作室隐匿在城市老区一栋不起眼的居民楼里,楼道里弥漫着淡淡的墨水和旧纸张的气息。当蓝溪忐忑不安地叩响门铃时,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开了门。他约莫六十多岁,头发花白但梳理得一丝不苟,那双透过老花镜片的眼睛锐利而温和,仿佛能看透人心最深的角落。
工作室不大,但整洁有序。墙上挂满了各种人物素描和荣誉证书,书架上排列着厚厚的案卷资料和美术书籍。最引人注目的是靠窗的工作台,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型号的铅笔、橡皮擦和专业画纸,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请坐,“陈老师的声音平静而沉稳,“张涛已经大致跟我说了你的情况。失去记忆的人寻找过去,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拼图。我的工作就是帮你找到那些关键的碎片。“
第一次画像会话在一个周三的下午进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画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工作室里异常安静,只有铅笔在纸上的沙沙声和蓝溪时而清晰时而犹豫的描述声。
“我们先从你记忆中的母亲开始,“陈老师拿起一支HB铅笔,目光专注而温和,“闭上眼睛,放松,让那个形象自然浮现。不要强迫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是零碎的印象。“
蓝溪深吸一口气,努力让思绪沉入那些模糊的梦境碎片:“她......脸型比较瘦长,不是标准的鹅蛋脸或圆脸,颧骨有点高,显得有些锋利......眼睛......总是带着疲惫,眼角有细纹,像是经常皱眉或哭泣......眼皮微微下垂,但眼睛本身不小......“
陈老师的手在画纸上快速移动,线条流畅而准确:“眉毛呢?什么形状?浓密还是稀疏?“
“眉毛......“蓝溪皱起眉头,努力回忆,“不算浓密,有点稀疏,眉形比较平直,没有明显的弧度......眉头总是微微蹙着,即使没有表情的时候也这样......“
随着对话的深入,一些细节逐渐清晰起来:“她的左眉上方好像有一道浅浅的疤痕,不长,但仔细看能看出来......鼻子挺直,鼻头稍微有点尖......嘴唇偏薄,经常抿着,像在忍耐什么......嘴角微微下垂,不常笑......“
陈老师不时地展示初步草图:“是这样的感觉吗?需要调整哪里?“
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期间蓝溪多次因为情绪激动而不得不暂停。回忆这些细节像是在挖掘一个被深深埋葬的坟墓,每挖一铲都让她心痛不已。有一刻,当她描述到母亲耳垂上一颗小小的痣时,突然涌上的强烈既视感让她几乎窒息——那个细节太过具体,太过真实,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
陈老师极其耐心,给她时间平复情绪,递上温水,用平静的语气继续引导:“记忆就像深埋的种子,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发芽。不要着急,我们有的是时间。“
当最终的素描完成时,陈老师轻轻将画板转向蓝溪。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画中的女性约莫三十五岁左右,面容憔悴但轮廓清秀,眼神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疲惫、忧虑、坚韧,还有一丝几乎被磨灭的温柔。尽管是黑白素描,但每一个特征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从纸上走出来。最令人震撼的是那双眼睛,仿佛承载了太多说不尽的故事和情感。
蓝溪的呼吸骤然停止,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那张脸——虽然模糊却无比熟悉,深深刺痛着她的心。她几乎能感觉到画中人眼神中的温度和呼吸的节奏,一种强烈的血缘共鸣让她浑身颤抖。这就是那个在梦中出现的女人,那个她应该称之为母亲的人。
“这就是她......“蓝溪哽咽着,手指轻轻抚过画纸,仿佛怕惊动了纸上的人,“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母亲。“
陈老师默默递过纸巾,给予她时间平复情绪。等蓝溪稍微平静后,他轻声问:“准备好开始下一个了吗?你弟弟的画像。“
蓝溪深吸一口气,点点头。相比母亲的形象,弟弟小远的容貌在记忆中更加模糊,总是以背影或侧脸出现,笼罩在一种朦胧的氛围中。
“他的脸型应该比较小,下巴尖尖的,“蓝溪努力回忆,“眼睛比较大,但总是低垂着,不敢直视别人......眼神里有一种怯懦和不安,像是受惊的小动物......“
陈老师换了一张新纸,开始勾勒基本轮廓:“鼻子呢?嘴巴呢?有什么特别的特征吗?“
“鼻子小巧,鼻梁不算高......嘴唇薄薄的,颜色较淡,经常微微张开,像是要说什么却又不敢说......脸色有些苍白,不像一般孩子那样红润...“蓝溪闭上眼睛,让梦境中的画面浮现。
陈老师一边画一边引导:“发型呢?头发是什么样子的?“
“头发是柔软的浅棕色,总是有点乱,不太整齐...右边有一缕头发老是翘起来,不管怎么梳理都会弹回去......“说到这里,蓝溪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这个细节让她感到一阵温暖的心酸。
小浩的画像比母亲的更加困难,因为记忆更加模糊。陈老师不得不多次修改调整,有时甚至推倒重来。过程中,蓝溪感到头痛欲裂,那些被压抑的记忆像是要破土而出,却又被无形的屏障阻挡。
当最终完成的素描呈现出来时,蓝溪再次泪如雨下。画中的男孩约莫七八岁,面容清秀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大眼睛里盛满了不安和怯懦,仿佛随时准备躲避什么。那种脆弱和无助的感觉刺痛了蓝溪的心,一种强烈的保护欲油然而生。
“小浩......“她轻声呼唤,仿佛期待画中的男孩能够回应。
陈老师还根据蓝溪的描述,绘制了一幅河岸环境的素描:浑浊的河水、泥泞的岸边、远处高耸的烟囱和工业建筑群。这幅场景画与蓝溪梦中的景象惊人地相似,进一步验证了记忆的可靠性。
带着这两张珍贵的肖像画和场景素描,蓝溪开始了新一轮的寻亲行动。她谨慎地将电子版分发给几个核心寻亲渠道,这一次不再只是文字描述,而是有了具体的形象指引。每一封邮件都附上了简短的说明和**,期待有人能认出画中的人物。
同时,她重新评估了之前的搜寻策略,决定采纳张涛的第二个建议——将搜寻重心收拢,聚焦于她当年被救起的那片沿海省份的北部工业区。
她摊开地图,用红笔圈出符合“大型钢铁企业“和“沿江河流“条件的城市,最终确定了三个重点搜索区域:江北市、临港市和东山镇。这三个地方都位于她当年被发现的医院周围200公里范围内,符合“不会距离太远“的逻辑。
蓝溪开始系统地研究这三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工业布局和人口构成。她下载了当地的卫星地图,仔细查看每一条河流的走向和沿岸特征;她查阅这些城市的工业发展历史,了解各大钢铁厂的建立和扩张过程;她甚至加入了一些当地的网络论坛,默默观察当地人的讨论,寻找可能的线索。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临港市的一条河流——清河,与她记忆中的场景有惊人相似之处。清河下游沿岸有几家老牌钢铁厂,烟囱高耸,河水因工业排放而常年浑浊。更令她心跳加速的是,卫星地图显示清河某段岸边有一个明显的小高地,与她记忆中“站在高处俯瞰河流“的印象吻合。
“或许就是这里...“蓝溪喃喃自语,用黄色标记笔在那个区域画了一个圈。
她决定将临港市作为优先调查对象,开始集中资源研究这个地方。她联系了临港市的地方志办公室,询问是否有关于清河沿岸工业区的历史资料;她加入了临港市的本地社群,谨慎地发布寻人信息;她甚至考虑亲自前往实地考察,虽然这意味着又一轮的时间和经济投入。
一天晚上,蓝溪做了一个格外清晰的梦。梦中,她拉着小远的手,奔跑在一条泥泞的河岸小路上。远处是高大的烟囱和厂房,空气中弥漫着工业排放物的味道。小远气喘吁吁地问:“姐,我们要去哪里?“
“去一个安全的地方,“梦中的自己回答,“一个没有人能找到我们的地方。“
醒来后,蓝溪立即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个梦。她注意到梦中的环境特征与她在临港市卫星地图上看到的十分相似,这进一步坚定了她聚焦这个地区的决心。
随着搜索范围的缩小和形象的具体化,蓝溪感到希望似乎增大了一分。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不再是完全在黑暗中摸索。两张素描肖像就像指南针,为她的寻亲之旅指明了方向;而地理范围的聚焦,则让她的努力不再分散。
在发给张涛的进度邮件中,蓝溪写道:“感谢您的建议。现在我有了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南针,虽然不知道旅途还有多远,但至少知道自己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张涛回复简短而鼓励:“保持谨慎,持之以恒。有时最珍贵的答案就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中。“
蓝溪将两张素描肖像装裱起来,放在卧室的床头。每天早晚,她都会凝视画中人的面容,默默承诺:“无论你们在哪里,无论需要多长时间,我一定会找到你们。这一次,我不会再放弃。“
形象的具体化和范围的聚焦,像两道光芒交汇,照亮了她寻亲路上最可能通向成功的方向。虽然迷雾尚未完全散开,但蓝溪已经看到了前行的路径,她准备好继续这场寻找记忆与亲人的旅程。每一步都更近一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