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带着李世民刷新版图 第70章 重定盐价

();

王元宝的庄园占地极广,门口挂着红色的“寿”字灯笼,两侧还站着十几个穿着盔甲的家丁,宾客们穿着绫罗绸缎,络绎不绝地往里走,手里都提着厚厚的贺礼,门口的账房先生还在大声报着贺礼清单:“扬州刺史送贺礼白银五百两!江南盐商刘老爷送玉如意一对!漕运总督送千年人参一支!”

李恪走到门口,家丁拦住他:“请出示请柬,没有请柬不能进。”

“本王不需要请柬。”李恪亮出令牌,语气威严,“让开!”

家丁看到令牌,吓得连忙让开,连大气都不敢喘。

走进庄园,里面更是热闹,戏台子上唱着《长生殿》,戏子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声音婉转动听;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有烤全羊、炖熊掌、清蒸鲈鱼,还有各种精致的点心和水果;宾客们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与外面百姓的疾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元宝穿着一身红色寿袍,胸前挂着一串珍珠项链,正站在戏台前迎客,看到李恪,脸色瞬间变了,却还是强装镇定,快步走上前,拱手行礼:“不知太子殿下驾到,有失远迎,还请殿下恕罪。殿下快请坐,上好茶!”

“王老爷倒是好兴致。”李恪语气冰冷,目光扫过宴席上的山珍海味,又看向戏台,“百姓买不起盐,吃不饱饭,你却在这里大办寿宴,听戏享乐,挥霍无度,你就不觉得愧疚吗?”

王元宝脸色一白,却依旧强辩:“殿下,百姓买不起盐,并非小的有意抬高价格,实在是今年淮南盐场遭遇水灾,盐产量减少了三成,盐价自然要涨。小的办寿宴,也是为了联络江南的盐商,商量如何增加盐产量,从其他盐场调盐过来,为百姓谋福利啊!”

“增加盐产量?”李恪冷笑一声,从怀里掏出盐税卷宗,扔在王元宝面前,“去年扬州盐税应缴五十万贯,实际入库却只有二十万贯,空缺的三十万贯去哪了?你垄断扬州盐运,不准其他盐商进入,还勾结漕运官员和世家,私吞盐税,中饱私囊,现在还敢说为百姓谋福利?你当本王是**吗?”

王元宝的脸色彻底变了,却还是不肯承认,声音带着一丝慌乱:“殿下,这……这是有人诬陷小的!盐税空缺,是因为去年盐价低,而且有部分盐在运输途中被水浸泡,只能废弃,所以盐税才少了。小的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敢私吞盐税啊!”

“是吗?”李恪转身对身后的侍卫道,“把人带上来!”

侍卫押着三个漕运官员和两个盐商走了进来,他们看到王元宝,纷纷低下头,不敢说话。李恪走到他们面前,语气严厉:“你们说说,王元宝是如何勾结你们,私吞盐税,抬高盐价的?如实招来,本王可以从轻发落;若是敢隐瞒,休怪本王不客气!”

一个漕运官员最先扛不住,连忙开口:“殿下,是王元宝让我们少报盐的运输量,每船盐少报一半,空缺的盐税他拿七成,我们拿三成!他还让我们故意拖延其他盐商的盐船,不准他们按时抵达扬州,好让他垄断盐市,抬高盐价!”

另一个盐商也跟着点头,声音颤抖:“殿下,小的之前想运盐进扬州,王元宝派人威胁小的,说要是敢来,就烧了小的盐船,还让小的交五万贯‘保护费’,小的没办法,只能放弃!”

王元宝看着招供的官员和盐商,知道自己再也瞒不住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太子殿下!小的错了!小的不该私吞盐税,不该垄断盐运,不该抬高盐价!求殿下饶小的一命,小的愿意把私吞的盐税都交出来,还愿意捐出一半家产,给百姓打水井、修水渠!”

“饶你一命?”李恪眼神锐利,语气冰冷,“你私吞盐税上百万贯,抬高盐价让百姓受苦,还打伤脚夫、威胁小盐商,这笔账,岂是交出盐税、捐点家产就能算的?”他转身对侍卫道:“把王元宝押下去,关进大牢,明日再审!另外,通知所有扬州盐商,明日巳时到府衙集合,本王要重新制定盐价和盐税制度,不来的,以抗旨论处!”

侍卫们上前,架起王元宝就走。王元宝还在挣扎,大喊道:“太子殿下!小的知道错了!求您饶了小的吧!江南世家不会放过您的!”

处理完王元宝的事,李恪走出庄园,看到外面围了不少百姓,他们听说李恪查封了盐铺,关押了王元宝,纷纷欢呼起来:“太子殿下英明!我们终于能买到便宜盐了!”“殿下就是百姓的救星啊!”

李恪走到百姓中间,声音洪亮:“乡亲们放心,本王会重新制定盐价,让大家都能买得起盐;还会严查盐税,绝不允许盐商和官员私吞,让朝廷的盐税能真正用在百姓身上,修水渠、办学堂、建医馆,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一个老农走上前,手里拿着一袋小米,递给李恪:“太子殿下,这是小的家里仅有的小米,您别嫌弃,尝尝吧!谢谢您为百姓做主!”

李恪连忙推辞:“老丈,您的心意本王领了,但这小米您还是留着自己吃。只要大家能过上好日子,就是对本王最好的感谢。”

次日清晨,李恪在府衙召集了所有扬州盐商。府衙的大堂里挤满了人,盐商们个个神色紧张,不敢抬头看李恪。李恪坐在案前,面前放着新制定的盐价和盐税制度,语气严肃:“从今日起,扬州盐价定为十文一斤,所有盐商必须按这个价格出售,不得私自涨价,也不得缺斤少两;盐税按盐产量的三成缴纳,每月一缴,由新成立的盐运司负责监管,若有私吞盐税、垄断盐运的,一律严惩不贷,轻则抄家,重则流放!”

一个盐商小心翼翼地开口:“太子殿下,十文一斤的盐价,是不是太低了?我们还要支付盐场的成本、运输的费用,怕是会亏本啊!”

李恪看了他一眼,语气平静:“本王已经查过了,盐场的成本是五文一斤,运输费用是两文一斤,十文一斤,你们还有三成的利润,怎么会亏本?若是你们还觉得不够,可以联合起来,向盐场压低成本,或者改进运输方式,减少费用,而不是靠抬高盐价剥削百姓。”

盐商们面面相觑,再也没人敢反驳——王元宝的下场就在眼前,他们若是再敢反抗,只会落得同样的下场。“太子殿下,我们都听您的,一定按新制度执行!”盐商们纷纷表态。

李恪点点头,又道:“另外,本王会成立盐运司,专门负责监管盐的运输和销售,防止盐商私吞盐税、抬高盐价。盐运司的官员从百姓和正直的官员中选拔,绝不允许世家和**插手。陈二,你上来!”

陈二从人群中走出来,有些紧张地看着李恪。李恪对他道:“陈二,你熟悉盐的运输流程,又了解百姓的疾苦,本王任命你为盐运司的副使,协助管理盐的运输,你愿意吗?”

陈二愣了愣,随即激动地跪倒在地:“多谢太子殿下!小的愿意!小的一定好好干活,不辜负殿下的信任!”

接下来的几日,李恪亲自督查盐价和盐税的执行情况。他走街串巷,看到盐铺的盐价都定为十文一斤,百姓们争相购买,脸上满是笑容;盐税也按时缴纳,入库的盐税比之前多了不少。

陈二也来找过李恪,他穿着新做的官服,精神了不少,脸上满是笑容:“太子殿下,现在不仅盐便宜了,我们还制定了脚夫的薪资标准,挑一担盐能赚十文钱,比之前多了一倍,脚夫们都干劲十足!还有,我们查了盐场的账目,发现盐场的官员也在私吞盐税,已经把他们交给大理寺查办了!”

李恪看着他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做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为百姓办实事,就没有推不下去的新政。”

就在这时,张猛匆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封来自长安的密信:“王爷,长安传来消息,陛下的身体越来越好,已经能处理日常政务了。另外,陛下还下旨,让您在江南推行新政的同时,留意突厥残部的动向,他们似有要攻打幽州的迹象,让您做好准备,必要时可调派江南的禁军支援幽州。”

李恪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一遍,心中一沉。突厥残部果然还在作乱,若是他们攻打幽州,不仅边疆会不安稳,还会影响江南新政的推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