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案回忆录第一卷 第85章:调整策略再应对

();

郑宇轩把手机推到桌角,屏幕朝下。那条“已读”回执像块烧红的铁,压在他胸口,但他没再看第二眼。周维盯着监控画面,手指在键盘上敲了两下,把B3东侧通道的货运车轨迹冻结在屏幕上。林悦站在她常站的位置,离白板两步远,手里还拎着密封袋,但已经不再说话。

办公室没人动。

“他们现在查的是人。”郑宇轩开口,声音不高,也没转向谁,“不是流程漏洞,不是设备异常,是有没有外人插手。”

周维抬头:“可赵亮已经按新流程走完了滤网更换,动作、时间、借口都对得上。”

“对得上不代表安全。”林悦接话,“他们既然能复现棉签接触痕迹,就能复现清洁动线。只要差一秒,或者少拧一个螺丝,就会被盯上。”

郑宇轩走到白板前,拿起钢笔,在“觉察”两个字旁边写下三行新内容:

1. 所有主动联络暂停

2. 建立被动信号确认机制

3. 分离显性调查与暗线推演

他放下笔,转过身:“从现在起,我们不主动发任何指令,也不接收任何新信息。等。”

“等什么?”周维问。

“等他活着出现在镜头里。”

林悦没说话,但眼神没离开郑宇轩的脸。她知道他在想什么——赵亮最后一次动作是推车进工具间,左轮有轻微偏移。那不是故障,是刻意留下的痕迹。可现在,那点痕迹能不能被记住,全看对方有没有兴趣深挖。

“我调了过去七十二小时B3周边所有非主控摄像头。”周维打开新窗口,“楼梯间、设备间、通风井口,这些地方的影像不进核心日志,但服务器会缓存四十八小时。我设了个抓取程序,只要有人进出B3女厕通风口区域,哪怕只露半张脸,都能捕获。”

“够隐蔽。”林悦点头,“但要是他们清空缓存呢?”

“那就说明他们在怕。”郑宇轩说,“怕什么,我们就盯什么。”

他走到周维电脑前,指着画面中一段模糊的走廊影像:“这段是凌晨三点十一分,B3南侧通道。清洁车停在墙边,车轮朝向和昨天不一样。”

“可能是挪过位置。”周维放大画面,“但保洁员不会无缘无故动车,尤其在这种时候。”

“那就不是保洁员动的。”郑宇轩说,“是有人想确认那辆车有没有被动过。”

林悦忽然想起什么:“棉签残留的导电凝胶,我重新做了频谱分析。它不只用于信号嗅探,还能记录接触时的环境噪音。如果当时赵亮说话了,哪怕只是自言自语,也可能被还原。”

“所以他不能开口。”郑宇轩看着白板,“也不能写字,不能拍照,不能用任何电子设备。”

“那怎么确认他还安全?”周维问。

“我们不确认。”郑宇轩说,“我们让他确认自己还在岗。”

他拿起笔,在便签纸上写下一行字:每日九点十七分,推车过东三通道,停留12秒,左轮微偏。写完递给周维:“把这个编进加密频道,发一次,然后关掉。”

“就发一次?”

“对。之后他不会再收到任何消息。我们也不会再发。”

“可万一他需要支援?”

“那就等他没出现在镜头里。”郑宇轩声音没变,“48小时内,如果东三通道没有那个动作,启动应急预案。在此之前,谁也不许动。”

办公室安静下来。

林悦把密封袋放进物证柜,转身时看见郑宇轩正摩挲钢笔,指节压在笔帽边缘,一下一下,像在数秒。她没说话,走回自己桌前,打开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开始画一张图:B3层通风系统结构、清洁车动线、摄像头盲区、人员换班时间。她不写结论,只列数据。

周维则重新调出园区能耗监测伪装通道的日志。赵亮最后一条信息是通过这个通道传出来的,伪装成电表读数波动。他逐帧分析那段数据流,发现信号发送前后,B3区域的电力负载有0.3秒的微小跳动。这种波动正常情况下会被系统忽略,但结合时间点看,极可能是赵亮在手动触发设备干扰,掩盖传输痕迹。

“他用了电梯制动箱。”周维低声说,“每次电梯启动,制动系统会瞬间耗电。他算准了时间,在电梯运行时发送信息,用电力噪声盖住信号峰值。”

郑宇轩走过来,看了眼屏幕:“所以他现在知道,这条路走不通了。”

“对。下次再用,风险翻倍。”

“那就不用。”郑宇轩说,“从今天起,所有情报传递,只靠动作。”

他转身走向门口:“我去趟档案室。调过去三个月所有保洁班次变更记录。我要知道,这次临时换人,是偶然,还是早有预兆。”

林悦抬头:“需要我做什么?”

“继续分析那支棉签。”郑宇轩停下,“尤其是Z字形划痕的起始点。我要知道,他们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测试的。这能告诉我们,他们怀疑的源头在哪里。”

门关上后,办公室只剩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声。

周维在屏幕上画出一个新的监控模型:以东三通道为中心,辐射半径十五米内的所有摄像头,设置动态捕捉阈值。只要有人停留超过八秒,或清洁车轨迹偏离预设路线0.5米以上,系统就会自动标记。他把这套程序命名为“影子”。

林悦则把棉签样本放进高倍显微镜,调整焦距,锁定划痕起点。她发现第一道痕迹边缘有轻微卷曲,像是被某种细金属丝反复刮擦所致。她拍照存档,标注时间戳,然后打开频谱仪,准备做第三次环境噪音还原。

两小时后,郑宇轩回来,手里拿着一叠打印纸。他把纸拍在桌上,指着其中一行:“过去三周,B3区域保洁班次变更七次。其中五次发生在凌晨五点到七点之间,和低温运输窗口期重合。但今天这次不一样——换人指令是上午八点十二分下发的,权限级别高于调度系统。”

“是人工干预。”周维抬头,“而且是高层。”

“说明他们不是在随机抽查。”郑宇轩坐下,“是在追一条线。那条线,可能从棉签开始。”

他翻开另一张纸:“赵亮的排班表显示,他接手B3清洁是昨天上午九点。从那时起,所有相关区域的监控记录都被调阅过至少一次。尤其是女厕通风口那段走廊。”

林悦合上笔记本:“他们在回溯。”

“对。”郑宇轩说,“所以我们不能动。一动,就会打断他们的回溯节奏,反而暴露我们还在关注。”

他拿起钢笔,在白板上划出两栏。左边写“显面”,右边写“暗线”。

“显面,我们继续走常规调查流程。调监控、查记录、做笔录,让所有人觉得案子还在按部就班推进。”他写下一串公开行动项,“暗线,只有我们三个知道。所有关键推论、数据模型、预警机制,不录入系统,不存电子档,只用手写记录,见面沟通。”

周维点头:“这样就算有内鬼,也摸不到实情。”

“对。”郑宇轩把笔放下,“现在,我们不是在破案,是在藏人。”

下午四点十七分,监控画面显示赵亮推着清洁车进入B3工具间。他动作和往常一样,卸下抹布,取出拖把,把车靠墙放好。但在转身前,他左手扶了一下车把,让左轮轻轻撞上墙角,留下一道浅痕。

周维盯着屏幕,数了十二秒。

然后他按下录制键,保存这段影像,命名为“D-01”,存入加密文件夹。

林悦这时正站在实验室窗边,手里拿着一份新的检测报告。她在Z字形划痕的起始点发现了微量镍元素,与园区内部维修工具的合金成分一致。这意味着,测试棉签的人,很可能使用了B3区域的专用工具。

她把报告放进信封,写上“仅限三人开启”,放在郑宇轩桌角。

天快黑时,郑宇轩站在白板前,看着“显面”与“暗线”两栏内容。他拿起橡皮,擦掉了“通风口更换”这一项。

然后他重新写下:

每日九点十七分,东三通道,左轮微偏。

这是唯一的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