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案回忆录第一卷 第52章:克服挑战齐推进

();

郑宇轩把遥控器交出去后,没再看屏幕一眼。他转身走向技侦室,走廊灯光落在肩章上,反射出一道冷白的光。赵亮快步跟上,手套还沾着显影粉,指腹蹭了两下裤缝,留下浅灰的痕迹。

“他们不信我们拆了引信。”郑宇轩边走边说,声音压得很低,“那就让他们看到我们连假动作都不做。”

技侦室里,林悦已经调出了原始信号记录。波形图在屏幕上跳动,B7频段的脉冲规律清晰可辨。她没抬头,只伸手推过一份打印件:“这是从遥控器提取的全部信号包,共三十七段。按马尼拉的要求,非目标时间段的数据已全部剔除。”

郑宇轩接过纸页,翻到末尾。空白处用红笔标出一个时间点:凌晨两点四十五分。他点点头,把文件递给赵亮:“拿去刻盘,只保留这个频段的原始波形,不加任何处理。”

赵亮接过文件,没走。他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忽然开口:“如果他们还是卡审核呢?等他们一条条看,信号早就过去了。”

“那就我们先动。”郑宇轩看着林悦,“你设计的元数据标签系统,能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每段录音都嵌入时间戳、频段标识和来源编码,一旦改动,校验值就会失效。”林悦调出后台界面,“我已经模拟过三方验证流程,只要数据上传到里昂服务器,任何一方都能实时核验真伪。”

“那就用这个系统。”郑宇轩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现在的问题不是信不信,是能不能在信号出现前,把所有环节跑通一遍。”

他写下“数据上传—中转验证—分发执行”十二个字,圈住中间的“验证”:“国际刑警需要二十四小时审批,但我们只有十八小时。赵亮,你马上联系驻法联络官,提交加急申请。附上尸体照片、访问日志、摩斯码破译结果,所有能证明紧迫性的材料,全塞进去。”

赵亮点头,转身要走。

“等等。”林悦忽然出声,“我刚收到国际刑警的反馈,他们同意启动红色预警机制,但要求我们在提交数据的同时,提供预演报告——模拟一次完整的上传到分发流程,确保技术对接不会卡在最后一环。”

郑宇轩停顿一秒,回头:“那就现在开始。”

林悦立刻调出模拟程序。屏幕上,数据包从本地服务器出发,经加密传输,进入里昂中立托管平台,再分发至马尼拉和槟城的虚拟终端。进度条刚走到一半,马尼拉端显示“协议不兼容”,传输中断。

“他们的AES-128和我们的SM4转换有问题。”林悦快速敲击键盘,“需要在中转层加一个协议桥接模块。”

“能临时做出来吗?”

“已经在写了。”她没抬头,“十分钟内完成测试。”

郑宇轩看了眼时间。凌晨两点四十五分,还有十七小时十三分钟。

赵亮拿着刻录好的光盘回来,放在桌上。“我已经把数据包交给外联组,他们马上送交国际刑警驻地。”

“不是等他们收下,是让他们现在就接入。”郑宇轩抓起对讲机,“通知外联组,让马尼拉和槟城的代表立刻上线,参加预演测试。告诉他们,这不是演习,是倒计时开始。”

视频会议再次接通。马尼拉代表的脸出现在左屏,眉头紧锁。“你们的技术流程还没通过审核,现在要求我们参与测试——”

“你们刚才看到了,传输中断了。”郑宇轩打断他,“问题出在协议转换。我们正在修复,但需要你们的终端配合调试。如果等到信号出现才对接,你们会错过整整一轮监听窗口。”

对方沉默几秒。“我们可以开放测试端口,但不承诺正式接入。”

“够了。”郑宇轩点头,“林悦,开始第二轮模拟。”

进度条重新启动。这一次,数据包顺利通过协议桥接,在里昂服务器完成验证,分发至两地虚拟终端。倒计时显示:传输耗时六分四十八秒。

“如果实际上传也保持这个速度,我们还有十小时四十二分钟。”赵亮低声说。

“还不够。”郑宇轩盯着屏幕,“他们要审核,那就让他们审。但审核的同时,必须保持通道畅通。林悦,把元数据标签系统开放给三方,让他们随时可以抽查任意一段数据的真实性。”

林悦点头,迅速设置权限。三分钟后,马尼拉和槟城的代表都确认收到了访问密钥。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你们的数据了。”槟城代表说,“但正式接入仍需上级批准。”

“我不需要你们现在就点头。”郑宇轩说,“我只需要你们的系统保持在线。一旦数据上传完成,你们能在三分钟内确认并启动监听。”

对方 exchanged 一个眼神,最终点头。

会议结束,郑宇轩没坐下。他走到白板前,写下“海鸥行动”四个字。

“接下来是部署。”他转身,“监听只是第一步。信号出现后,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锁定‘海鸥号’的位置,并协调三方同时行动。”

赵亮打开战术平板:“马尼拉愿意出动海警船,但明确表示不会参与陆上突袭。槟城可以提供教堂周边的监控画面,但没有突击队支援。”

“那就分工。”郑宇轩拿起笔,在白板上画出三块区域,“中方负责信号分析和总协调,马尼拉控制海上通道,槟城封锁陆路出口。一旦确认交接点,三方同步行动,形成闭环。”

“万一他们临时变卦呢?”赵亮问,“比如马尼拉的船没到位,或者槟城的监控突然断线?”

“那就我们先动。”郑宇轩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不能等完美时机,但必须做最坏准备。

“如果外方数据延迟超过十五分钟,我们启动诱捕程序。根据历史轨迹,‘海鸥号’每次交接前都会在公海徘徊两小时。我们可以提前布控,用模拟信号引它现身。”

林悦抬头:“频谱预测模型已经建好,误差范围在三点七海里内。只要信号激活,我们能在四分钟内锁定大致方位。”

“够了。”郑宇轩点头,“赵亮,组织队员进行跨时区通讯演练。林悦,把预测模型和诱捕方案同步给技侦组,确保备用系统随时可启用。”

两人同时起身。

“还有一件事。”郑宇轩叫住他们,“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替我们完成任务。从现在起,所有决策,都按最坏情况准备。”

赵亮停下脚步:“包括单独行动?”

“包括。”郑宇轩看着他,“如果到时只剩我们一个环节能动,那就我们自己把网收上。”

林悦没说话,只是把一份加密文件推入打印机。纸张滑出时,她伸手按住,指尖在“海鸥行动”标题上停了半秒。

郑宇轩走回桌前,拿起钢笔。笔身冰凉,他在掌心转了一圈,笔尖朝下,轻轻点了点桌面。

时间跳到十七小时零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