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皇子权柄滔天 第八十八章 铁腕破局

();

长安的晨光刚洒进帅府,秦槐就带着一队玄铁营士兵,手持苏彻签发的查抄令,直奔苏州王员外的府邸。王员外正坐在书房里,得意地看着亲信送来的 “盐荒进展”,以为苏彻早已焦头烂额,却没料到玄铁营的士兵会突然上门。

“你们…… 你们凭什么闯我家?” 王员外挡在书房门口,色厉内荏地喊道,“我乃朝廷命官,你们私闯民宅,是要以下犯上吗?”

秦槐冷笑一声,将查抄令递到他面前:“王员外,这是苏元帅签发的查抄令,你暗中囤积私盐,制造盐荒,阻碍盐政改革,证据确凿,还不束手就擒?” 他挥手示意士兵,“搜!重点搜查后院的盐仓!”

士兵们应声而入,很快就从后院的隐秘盐仓里,搜出了足足五万斤私盐。盐仓里的私盐堆积如山,袋口还印着 “王记盐行” 的字样,与市面上紧缺的食盐一模一样。王员外看着眼前的私盐,脸色瞬间惨白,双腿一软,瘫倒在地。

“带走!” 秦槐一声令下,士兵们将王员外绑了起来,押着他前往杭州 —— 那里还有李尚书等着被查抄。

与此同时,杭州城内,韩烈也带着士兵包围了李尚书的府邸。李尚书得知王员外被抓的消息,正想烧毁与苏棠往来的书信,却被韩烈当场擒获,书信、账册等证据被尽数搜出。当士兵们从他的盐仓里搜出三万斤私盐时,李尚书彻底绝望,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嚣张。

短短一日,江南两大囤积私盐的头目被抓,他们的盐仓被查封,私盐被全部没收,低价出售给百姓。玄铁营的士兵还在苏州、杭州的闹市口,张贴了王员外、李尚书囤积私盐的证据 —— 包括私盐照片、往来书信、账册记录,百姓们看着证据,纷纷怒骂:“原来盐荒是他们搞的鬼!” “亏我们还以为是苏元帅的改革不行,真是错怪元帅了!”

消息传到五皇子府,苏棠正在与心腹商议如何进一步抹黑苏彻,听到王员外、李尚书被抓的消息,手中的茶杯 “哐当” 一声摔在地上,茶水溅了一地。“怎么会这样?他们怎么会被抓?证据呢?他们不是说会毁掉证据吗?” 苏棠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慌乱,他没想到,苏彻的动作竟如此之快,如此之狠。

心腹颤颤巍巍地回答:“殿下,玄铁营的人好像早就知道盐仓的位置,还提前截获了书信…… 他们动作太快了,我们根本来不及反应。”

苏棠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 —— 王员外、李尚书被抓,意味着他与他们勾结的证据落入了苏彻手中,一旦苏彻将证据呈给皇帝,他不仅会失去江南的支持,还可能被皇帝问责,多年的隐忍与谋划,眼看就要付诸东流。

而此时的江南,盐荒彻底解除。秦槐将查抄的私盐,连同从西境调运的官盐,一起交给了支持改革的新兴盐商。这些新兴盐商大多是中小盐商,之前被温家和旧贵族打压,如今得到苏彻的支持,纷纷加大产盐量,开设新的盐铺。苏州的 “张记盐铺”、杭州的 “刘记盐铺” 等新兴盐铺前,百姓们排着长队,以十文每斤的价格买到食盐,脸上满是笑容。

“张掌柜,今天的盐还有吗?我想多买几斤,给老家的爹娘寄过去。” 一位百姓笑着问道。

张掌柜一边给百姓装盐,一边笑着回答:“有!多着呢!苏元帅帮我们打压了囤积私盐的坏蛋,我们现在能安心产盐,保证大家都能买到平价盐!”

百姓们的感激之情,化作了一封封上书皇帝的信件。江南各州县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写下书信,称赞苏彻的盐政改革 “惠及民生”“功绩卓著”,请求皇帝嘉奖苏彻,严惩囤积私盐的旧贵族。短短三日,数千封百姓书信被送到长安,堆在了皇帝的御案上。

皇帝翻看着百姓的书信,信中满是对苏彻的赞扬,对改革的支持,再想起之前苏彻呈上来的王员外、李尚书与苏棠往来的证据,心中对苏棠的不满越来越深。他没想到,自己一向认为 “温和低调” 的五皇子,竟会为了权力,不惜勾结旧贵族,制造盐荒,牺牲百姓利益。

就在这时,苏彻带着王员外、李尚书的供词,以及百姓的书信,走进了紫宸殿。“陛下,王员外、李尚书已如实招供,他们囤积私盐、制造盐荒,均是受五皇子苏棠指使,这是他们的供词,还有百姓的书信,恳请陛下圣裁。” 苏彻将供词和书信递到皇帝面前,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皇帝翻看供词,上面详细写着苏棠如何指使王员外、李尚书囤积私盐,如何计划抹黑改革,如何承诺让他们掌控江南盐铁经营权。再看看百姓的书信,满是对苏彻的感激,对改革的支持。皇帝的脸色越来越沉,猛地一拍御案:“苏棠!他竟敢如此大胆!”

苏彻躬身道:“陛下,五皇子此举,不仅阻碍改革,还损害百姓利益,动摇国本,若不严惩,恐难服众。”

皇帝沉默片刻,最终下令:“传朕的旨意,五皇子苏棠勾结旧贵族,制造盐荒,阻碍盐政改革,削去其江南封地,贬为‘江南王’,即日起前往江南闭门思过,无朕旨意,不得回京!王员外、李尚书囤积私盐,危害民生,斩立决!其家产充公,盐仓收归朝廷!”

旨意下达,朝堂震动。苏棠接到旨意时,正在府中试图销毁证据,得知自己被削去封地、贬为江南王,他眼前一黑,险些晕过去。他知道,自己输了,输给了苏彻,输给了民心,从今往后,他再也没有争夺皇位的资格。

而江南的盐政改革,在苏彻的推动下,顺利推行。新兴盐商蓬勃发展,盐价稳定在每斤十文,百姓们再也不用为买盐发愁。朝廷的盐税收入也大幅增加,仅江南一地,每月就多收二十五万两税银,国库渐渐充盈。皇帝对苏彻更加信任,将江南的军政大权尽数交给苏彻,苏彻的威望,在朝堂与民间都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