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的早上,一辆绿皮火车缓缓驶入太原站。车厢里,三个年轻人提着行李,神色既兴奋又忐忑。
"到了,太原到了!"王建设收拾着背包,"从这里到西尧村还有多远?"
"李教授说要坐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刘洋看了看手表,"现在上午十点,中午应该能到。"
第三个人叫赵明华,是三人中最年轻的,才22岁。他紧张地问道:"你们说那个郑昊真的像李教授说的那么厉害吗?28岁就能搞出拖拉机来?"
"走着瞧吧。"王建设比较稳重,"不管怎样,能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总比在学校里纸上谈兵强。"
两个小时后,长途汽车在西尧村口停下。三个大学生下了车,看着眼前的情况有些愣住了。
村子不大,房屋大多是土坯结构,街道也是土路。但让他们意外的是,村委会的院子里机器轰鸣,十几个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干活。
"请问,郑昊在哪里?"王建设向一个路过的村民询问。
"小郑?在后院装机器呢。"村民热情地指路,"你们是来找工作的吧?排队登记去。"
三人相视一笑。看来这里确实很热闹。
走进后院,他们看到了一幅忙碌的景象:几台巨大的机床正在安装,工人们挥汗如雨,一个年轻人在人群中指挥调度。
"那个应该就是郑昊。"刘洋指着那个年轻人说道。
郑昊正和李师傅讨论一台车床的安装角度,突然看到了三个拖着行李的年轻人。
"你们是太原工学院的学生吧?"郑昊主动走过来,"我是郑昊。欢迎你们来西尧重工!"
"您好,郑厂长!"三人齐声问候。
"别叫厂长,叫我老郑或者郑哥都行。"郑昊很亲和,"一路辛苦了,先去休息一下,晚上我们详细谈。"
王师傅走过来:"老郑,让我来安排。"他看着三个大学生,"我是王师傅,以后咱们就是同事了。走,我带你们去看看住的地方。"
宿舍是村委会后面改造的一个大房间,里面摆着六张床铺,虽然简陋但很干净。
"条件不太好,你们将就一下。"王师傅有些不好意思,"等新厂房建好了,会专门建职工宿舍。"
"没关系,比学校宿舍还宽敞呢。"王建设很豁达。
"那就好。放下行李,我带你们熟悉一下环境。"
王师傅领着三人参观了整个"厂区"。虽然规模不大,但井井有条。特别是看到那台已经安装好的样机时,三人都很兴奋。
"这就是你们设计的拖拉机?"赵明华围着样机转圈,"看起来很专业啊。"
"还不错吧?"王师傅有些自豪,"这是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国家标准。"
"能试试吗?"刘洋很想亲手操作一下。
"当然可以,不过要等老郑回来。安全第一。"
正说着,外面传来汽车声。一辆吉普车开进院子,下来几个人。
"又有新人来了。"王师傅看了看,"应该是老郑联系的技术工人。"
从车上下来的是两个50多岁的师傅和三个年轻工人。为首的师傅姓孙,在洛阳拖拉机厂干了20年,刚刚退休。
"老孙,欢迎欢迎!"郑昊迎上去握手,"一路辛苦了。"
"不辛苦,能有机会继续发挥余热,我很高兴。"孙师傅精神很好,"听说你们要批量生产拖拉机?"
"对,三个月内要生产50台。时间很紧,需要有经验的师傅指导。"
"没问题!我虽然退休了,但手还没生。"孙师傅信心十足。
另外几个年轻工人也做了自我介绍。他们都有一定的机械加工基础,但缺乏拖拉机制造经验。
"人员基本到齐了。"郑昊对王师傅说道,"明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生产培训阶段。"
晚上,郑昊召集所有人开会。临时食堂里坐满了人:3个大学生、2个退休师傅、5个年轻工人、还有原来的核心团队成员。
"各位,"郑昊站了起来,"欢迎大家加入西尧重工这个大家庭。我先说明一下我们的情况和目标。"
郑昊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程、技术方案、生产任务和发展规划。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三个月内完成第一批50台拖拉机的生产任务。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也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
"具体怎么安排?"王建设问道。
"分工合作,师傅带徒弟。"郑昊拿出一张表格,"孙师傅负责总装工艺,王师傅负责机加工艺,李师傅负责设备维护。三位大学生分别负责技术质量、生产计划和工艺改进。"
"我们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刘洋问道。
"王建设负责产品质量检测和技术标准制定;刘洋负责生产计划安排和进度控制;赵明华负责工艺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
三个大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觉得责任重大。
"待遇方面,"郑昊继续说道,"大学生月薪150元,退休师傅月薪120元,熟练工人月薪80元,学徒工人月薪60元。另外包吃包住,年底有奖金。"
这个待遇在1978年算是相当不错的。大家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最重要的一点,"郑昊的语气变得严肃,"我们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技术上精益求精,管理上严格规范,绝不允许马虎了事。"
陈建华在一旁补充:"做技术是个良心活。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产品质量。希望大家都能有工匠精神。"
"陈总工说得对。"孙师傅表态道,"我虽然年纪大了,但绝不会误人子弟。该严格的地方一点都不能松懈。"
会议开到晚上十点才结束。大家对即将开始的工作都充满期待。
第二天一早,正式的培训开始了。
首先是理论学习。陈建华详细讲解了拖拉机的总体结构、工作原理、技术要求等。三个大学生听得很认真,不时记笔记。
"发动机是拖拉机的心脏,变速箱是神经中枢,液压系统是血管..."陈建华讲得很生动。
接下来是实际操作。孙师傅亲自演示装配工艺。
"安装这个齿轮时,一定要注意啮合间隙。太紧了会卡死,太松了会有噪音。"孙师傅手把手地教。
王师傅则在车床旁指导加工技术。
"车削这个轴的时候,进给量不能太大,否则表面粗糙度达不到要求。"
李师傅在调试数控系统。
"这套半数控系统虽然简单,但精度比普通车床高很多。关键是要掌握编程技巧。"
三个大学生学得很快,很快就能独立操作一些简单的工序。几个年轻工人稍微慢一些,但也在稳步进步。
中午吃饭的时候,食堂里热闹非凡。
"老孙,你觉得我们多长时间能上手?"一个年轻工人问道。
"熟练工人至少需要一个月,学徒工人需要两个月。不过你们基础不错,可能会快一些。"孙师傅实事求是地说。
"那能赶上生产任务吗?"
"问题不大。关键是要认真学,不能急于求成。"
下午,意外的访客来了。县劳动局的人来检查用工情况。
"郑同志,听说你们招了不少工人?"劳动局张科长拿着本子记录。
"是的,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执行。"郑昊如实回答。
"这些人的用工手续都办了吗?"
"正在**中。我们会在一周内完成所有手续。"
张科长检查了一下人员名单:"太原来的大学生需要调档案,外地来的师傅需要暂住证,本地工人需要劳动合同。手续比较复杂。"
"我们会配合**的。"
"另外,县里要求所有企业都要建立工会组织,你们考虑了吗?"
郑昊愣了一下。工会?这个他还真没想过。
"我们会考虑的。"郑昊只能这样回答。
送走了劳动局的人,郑昊心里有些不安。看来县里的监管比预想的要严格。
"别担心,"陈建华安慰道,"按规矩办事就行。现在国家对劳动用工管理确实很严格。"
"主要是怕影响生产进度。"郑昊担心道。
"不会的。只要我们合法合规,他们也挑不出毛病。"
傍晚时分,第二天的培训结束了。大家虽然累,但收获很大。
郑昊站在院子里,看着忙碌了一天的工人们陆续回到宿舍,心中五味杂陈。
人才有了,设备有了,技术有了,但管理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把这些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团结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团队,这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不过,看到大家学习的热情和干劲,他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