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二百九十章 曙光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西尧村的土地上,空气中还带着露水的清香。但村委会院子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家都在等待着这个关键时刻。

郑昊看了看手表,早上七点整。

"开始吧。"陈建华简短地说道。

王师傅坐进了驾驶室,这个57岁的老师傅,双手微微有些颤抖。不是紧张,而是兴奋。

"咔嚓"一声,钥匙转动。

发动机启动了,声音比之前更加平稳。怠速运转了两分钟后,王师傅挂上一档,轻踩油门。

拖拉机缓缓向前移动。

院子里的人们屏住了呼吸。

拖拉机驶出了院子,开上了村里的土路。王师傅试着换二档、三档,每一次换挡都很顺畅。

"声音不错。"陈建华在一旁点评着,"传动系统运行正常。"

拖拉机绕着村子转了一圈,然后开到了村东头的试验田里。这里早就准备好了各种测试项目:犁地、耙地、播种。

王师傅降下液压犁具,开始第一次犁地试验。

黑色的泥土被整齐地翻开,犁沟深浅一致,没有任何停顿或异常。

"液压系统工作正常!"刘师傅在一旁大声汇报。

连续犁了半个小时,一切正常。接着是耙地试验,同样顺利。

最关键的是负荷试验。在地里埋了几块石头和木桩,模拟实际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拖拉机遇到第一块石头时,明显感到阻力增加,但传动系统承受住了冲击,没有任何异常声响。

"缓冲系统起作用了!"王家祥兴奋地喊道。

连续三个小时的试验,涵盖了各种工况。拖拉机的表现完全超出了预期。

试验结束后,大家围着拖拉机进行检查。

"传动轴完好无损。"张国强钻到底盘下检查后汇报。

"液压系统无泄漏,压力稳定。"刘师傅检查了液压管路。

"发动机温度正常,无异响。"王师傅关掉发动机后说道。

陈建华拿着记录本,对照着各项技术指标:"功率输出47马力,符合设计要求;油耗每小时4.2升,比设计值还低5%;液压系统工作压力稳定在16MPa;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院子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张国强激动得跳了起来。

王师傅坐在拖拉机上,老泪纵横。这台机器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经历了多少挫折和磨难,终于成功了。

"师傅,咱们做到了!"郑昊走到王师傅身边,同样很激动。

"是啊,做到了..."王师傅擦着眼泪,"老陈,谢谢你!"

陈建华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过,这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

正在大家庆祝的时候,村里的小喇叭响了起来,叫郑昊去接电话。

电话是县农机公司张经理打来的。

"小郑,听说你们的拖拉机试验成功了?"张经理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兴奋。

"是的,刚刚完成测试,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太好了!我这里有个好消息告诉你。省里来了一个考察团,专门了解农机制造的情况。他们对你们的项目很感兴趣,想来实地看看。"

郑昊心里一动:"什么时候?"

"明天下午。考察团的领导是省农机局的王副局长,还有几个技术专家。这可是个好机会!"

"我们一定做好接待准备。"

"还有,"张经理压低声音,"王副局长对你们拒绝日本合作的事有些了解,态度很支持。他说,搞技术就要有骨气,不能什么都靠外国人。"

郑昊听了很高兴。看来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至少在省里得到了认可。

回到院子里,郑昊把消息告诉了大家。

"省里的考察团?"陈建华来了兴趣,"这确实是个好机会。如果能得到省里的支持,你们的发展会快很多。"

"那我们需要准备什么?"郑建国问道。

"首先,要准备一份详细的技术报告。"陈建华说道,"包括设计方案、技术参数、试验结果等。其次,要演示拖拉机的各项功能。第三,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规划。"

"技术报告我来写。"王家祥主动承担任务。

"演示我来负责。"王师傅也表态。

"发展规划..."郑昊想了想,"这个我来准备。"

当天下午,大家分头行动。王家祥整理技术资料,王师傅准备演示项目,郑昊则在思考如何向省里领导汇报发展规划。

晚上,郑昊一个人坐在油灯下,拿着笔在纸上写着。

"西尧重工发展规划..."他在标题上停顿了很久。

这不仅仅是一份汇报材料,更是对未来的一个承诺。西尧重工要走向何方?如何实现从小作坊到现代企业的转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郑昊结合前世的经验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三年规划:

第一年:完善拖拉机产品,实现小批量生产,产量达到500台;

第二年: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型号产品,产量达到2000台;

第三年: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0万元。

写到这里,郑昊停下了笔。500万元的年产值,在1978年是个什么概念?这个目标会不会太激进了?

但想到陈建华说过的话:"做技术就要有远大目标,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

郑昊重新拿起笔,继续写下去。

第二天上午,省考察团如期到达。王副局长是个50多岁的干部,看起来很干练。随行的还有两个技术专家和一个秘书。

"郑同志,久仰大名!"王副局长主动和郑昊握手,"听说你们拒绝了日本人的合作,坚持自主研发,很有骨气!"

"王副局长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应该做的事往往是最难做的事。"王副局长意味深长地说道。

参观从技术展示开始。王家祥详细介绍了拖拉机的技术方案和创新点。

"传动系统采用了缓冲设计,有效防止冲击载荷..."

"液压系统增加了溢流保护,提高了可靠性..."

"整机重量比同类产品轻8%,但强度提高了15%..."

技术专家们频频点头,不时提出一些专业问题,王家祥都能准确回答。

接下来是现场演示。王师傅驾驶拖拉机进行了各种作业演示,包括犁地、耙地、播种等。

"声音很平稳,震动很小。"一个专家评价道。

"液压操作很灵活,响应速度快。"另一个专家也表示认可。

最后是发展规划汇报。郑昊把昨天晚上准备的材料向王副局长做了详细汇报。

"三年内进入汽车制造?"王副局长有些意外,"步子是不是太大了?"

"王副局长,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郑昊解释道,"农机和汽车在技术上有很多共同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积累,向汽车领域延伸。而且汽车市场的前景更广阔。"

"但是汽车制造的技术要求更高,投资也更大。"技术专家提醒道。

"我们会循序渐进,先从农用车开始,再逐步发展载货车。"郑昊的思路很清晰。

王副局长听完后,和其他人讨论了几分钟。

"郑同志,你们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思路都让我印象深刻。"王副局长最后说道,"省里会考虑对你们的项目给予支持。"

"什么样的支持?"郑昊问道。

"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政策支持,都会考虑。"王副局长没有具体说明,但态度很明确。

送走考察团后,大家都很兴奋。

"看王副局长的意思,省里的支持应该不成问题。"张国强分析道。

"关键是我们自己要争气。"陈建华提醒道,"有了支持,更要把事情做好。"

傍晚时分,村里又来了一个意外的客人。是县农机公司的张经理,但这次他带来的不是考察团,而是一份合同。

"小郑,有个好消息!"张经理掩饰不住兴奋,"刚才接到通知,省里决定从你们这里采购100台拖拉机,作为农机推广试点项目!"

"100台?"所有人都惊呆了。

"对,100台!而且是现款现货,总金额60万元!"

60万元!这对刚刚起步的西尧重工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什么时候交货?"郑昊问道。

"六个月内,分两批交付。第一批50台,三个月内交付;第二批50台,再三个月内交付。"

郑昊快速计算着。以目前的生产能力,三个月生产50台确实很紧张,但不是不可能。

"我们接了!"郑昊毫不犹豫地决定。

夜幕降临时,西尧村灯火通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希望。

样机成功了,订单来了,省里支持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郑昊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如何实现批量生产?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如何建立销售网络?

不过,至少现在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曙光已经出现,黎明就在前方。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