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二百九十一章 设备

60万元的订单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但冷静下来后,现实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在三个月内生产出50台拖拉机?

现有的设备根本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需要。村里那几台老旧的车床和铣床,加工一个样机的零部件都费劲,更别说批量生产了。

"我们必须尽快购置生产设备。"郑昊在紧急召开的会议上说道,"时间不等人。"

王师傅拿出一份设备清单:"按照生产需要,我们至少需要10台车床、8台铣床、6台磨床,还有钻床、刨床、冲床等辅助设备。"

"这得多少钱?"郑建国问道。

张国强快速计算着:"如果买新设备,至少需要150万。我们哪有这么多钱?"

"那长春那边的设备入股方案怎么样了?"郑昊问道。

张国强摇摇头:"我昨天联系了刘厂长,他们的态度有些变化。听说我们拿到了大订单,提出要重新谈合作条件。"

"什么条件?"

"他们要求占股30%,而且要派人参与经营管理。"张国强有些无奈,"原来说好的设备入股20%,现在变卦了。"

王师傅气愤地说:"这不是趁火打劫吗?"

"商人逐利,这很正常。"郑昊倒是比较冷静,"关键是我们要权衡利弊。"

陈建华在一旁思考了一会儿:"我有个想法。与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如我们主动出击。"

"陈总工,您说具体怎么做?"

"分散采购,多方合作。"陈建华说道,"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长春的设备可以要一部分,但不能全依赖他们。"

"还有其他选择吗?"

"有。"陈建华拿出一个小本子,"我这些年在行业里认识不少人,可以帮你们联系其他设备供应商。"

"都有哪些?"

"大连机床厂、沈阳机床厂、济南机床厂,都有二手设备出售。虽然不是最新的,但经过翻新后,性能还是不错的。关键是价格便宜,而且现货供应。"

郑昊眼前一亮:"二手设备?"

"对,国营大厂经常更新设备,淘汰下来的机床往往还有70-80%的使用寿命。我们买回来稍加改造,完全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价格怎么样?"

"比新设备便宜50-60%。而且可以马上提货,不用等几个月的交货期。"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郑昊仔细考虑了一下:"那您能帮我们联系吗?"

"没问题。不过我有个建议,你们最好派人实地去看看设备,确保质量没问题。"

"我去!"张国强主动请缨,"我对机械设备比较了解。"

"我也去。"王师傅也要求参加,"设备选择很关键,不能马虎。"

郑昊点点头:"那就这么定了。你们明天就出发,先去大连,再去沈阳和济南。争取一周内搞定设备采购。"

第二天一早,张国强和王师傅就踏上了采购设备的路程。临行前,郑昊给了他们明确的采购权限:总预算80万,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质量必须过关。

与此同时,郑昊和王家祥开始联系其他供应商,解决原材料采购问题。

"钢材供应现在很紧张。"王家祥拿着一份报价单说道,"钢厂都优先保证大客户,我们这样的小企业很难拿到配额。"

"价格呢?"

"比市场价高20%,而且要现款现货。"

郑昊皱了皱眉。钢材是拖拉机制造的主要原料,成本占到整机的40%左右。如果原材料价格过高,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了。

"有没有其他渠道?"

"我打听了一下,太钢有个销售科的老李,是我同学。他说可以帮我们联系,但需要走关系。"

"什么关系?"

"请客送礼,你懂的。"王家祥有些不好意思。

这让郑昊很为难。他不反对正常的商务接待,但不愿意搞那些歪门邪道。

"先正常渠道试试,实在不行再说别的。"

正说着,村里的广播又响了,叫郑昊去接电话。

电话是县里李局长打来的,语气听起来不太好。

"小郑,我听说你们拿到了省里的大订单?"

"是的,李局长。"

"为什么不提前跟县里沟通?这么大的项目,应该由县里统一协调。"李局长有些不满。

郑昊明白了,李局长这是想分一杯羹。

"李局长,这个订单是省里直接下达的,我们也是刚刚得到通知。"

"不管怎么样,你们现在需要县里的支持。设备采购、原材料供应、用工招聘,哪一样都离不开县里。"李局长的话里有话。

"您说得对,我们确实需要县里的支持。"郑昊只能顺着话说。

"那就对了。这样吧,明天我带几个相关部门的同志去你们那里,具体商量一下如何配合。"

挂了电话,郑昊心里很不是滋味。看来县里也想从这个项目中分一杯羹,事情可能会变复杂。

下午,陈建华找到郑昊:"我联系了几个老朋友,有些情况你需要了解。"

"什么情况?"

"你们的项目现在在行业里有些名气了,不少人都在关注。有支持的,也有眼红的。"

"眼红的?"

"是啊。你想想,一个村办小厂突然拿到大订单,还有省里支持,有些人心里不平衡是正常的。"陈建华提醒道。

"会有什么影响?"

"可能会在设备采购、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员招聘等方面给你们制造麻烦。你们要有心理准备。"

郑昊点点头。树大招风,这是免不了的。

"那您有什么建议?"

"低调做事,高调做人。技术上要精益求精,但宣传上要谦虚谨慎。还有,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与**部门的关系。"

"我明白了。"

傍晚时分,张国强从大连打来电话。

"郑哥,好消息!大连机床厂有一批淘汰设备,质量很好,价格也合适。"

"具体什么情况?"

"12台车床、8台铣床、4台磨床,还有一些辅助设备。总价45万,比新设备便宜一半多。"

"设备成色怎么样?"

"我仔细检查了,主要部件都很好,只需要简单维修保养。厂方还承诺负责安装调试。"

"那太好了!"郑昊很高兴,"什么时候能发货?"

"签合同后一周内发货,半个月内能安装到位。"

"价格还能谈吗?"

"我试着谈了谈,最多优惠3万,42万成交。"

"好,你就按42万签合同。"郑昊当机立断。

"还有个情况,"张国强压低声音说,"大连这边有个技术员想跳槽,水平很不错。我觉得可以争取一下。"

"什么专业?"

"机械加工工艺,在大连机床厂干了10年,技术很全面。"

"待遇要求多少?"

"月薪200,包吃住,还要解决家属工作。"

200元的月薪在1978年算是高工资了,但对于技术骨干来说也算合理。

"可以接受,你先接触一下,看看人品怎么样。"

"好的,我再了解了解。"

挂了电话,郑昊心情轻松了不少。设备问题解决了大半,技术人员也有了着落,批量生产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

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从样机到批量生产,不仅仅是设备和人员的问题,更是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考验。

西尧重工能否顺利完成第一批50台拖拉机的生产任务,将决定这个企业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