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二百八十四章 厂房

从市场调研回来已经是第三天了,郑昊脑子里还在回想着日本人那套合资建厂的说辞。表面上听起来很**,但骨子里透着一股让人不舒服的味道。

村委会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个人围着一张手绘的村子地图激烈讨论着。

"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郑建国用手指着地图上的一块地,"东边这片地最合适。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离村子也不远。"

王师傅摇摇头:"老郑,你考虑得不全面。东边那块地虽然平坦,但是是村里最好的耕地。咱们占了,村民会有意见的。"

"那你说建在哪儿?"郑建国有些不耐烦。

王师傅指着地图西北角:"西北这块荒地怎么样?虽然需要平整,但不占用耕地,而且将来扩建也有空间。"

"西北?"老王头皱了皱眉,"那地方太偏了,运输成本会增加不少。而且那边有个小山丘,平整费用至少要多花十万。"

郑昊仔细看着地图,心里在盘算各种可能性。选址看起来是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平衡。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没考虑,"刘师傅放下茶杯说道,"环保。郑昊之前提过,咱们的厂房选址必须考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污染?"郑国庆不以为然,"咱们又不是化工厂,机械加工能有多大污染?"

"别小看了,"刘师傅认真地说,"机械加工有噪音、废油、铁屑,还有冷却液。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影响不小。"

郑昊点点头:"刘师傅说得对。环保问题现在可能不突出,但将来肯定会越来越严格。我们要提前考虑。"

"那按照这个标准,刚才讨论的几个地方都怎么样?"王师傅问道。

郑昊重新看向地图:"东边的地离村子近,噪音影响大;西北的地虽然远,但靠近水源,如果废水处理不当会污染水质;南边那块地..."

"南边?"所有人都看向郑昊。刚才讨论中还没有人提到过南边。

郑昊指着地图南侧的一片空地:"这里怎么样?离村子有一定距离,不会影响村民生活;地势稍微高一些,废水可以统一处理后排放;而且这里有条小路连接县道,交通也还可以。"

大家仔细看着那块地。

"南边确实不错,"老王头思考着,"不过有个问题。那里的地质情况不太好,以前听老人说那一带土质松软,建房子容易沉降。"

"地质问题可以解决,"郑昊说道,"我们可以请专业队伍做地质勘探,如果确实有问题,就加深地基或者做桩基础。"

"桩基础?"郑建国咋舌,"那得多花多少钱?"

王师傅推了推眼镜:"按照现在的建筑标准,桩基础每平方米要增加20-30元成本。咱们的厂房按照5000平方米计算,至少要多花10万。"

"10万!"几个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等等,"郑昊摆摆手,"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成本。要考虑长远发展。"

他站起来,在房间里踱了几步:"首先,地质稳定的厂房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其次,环保达标的厂址将来不会遇到搬迁问题。第三,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将来的扩建。"

"老四说得有道理,"郑建国点点头,"不过10万确实不是小数目。我们的资金本来就紧张。"

这时候,王家祥也回来了。他这几天在县城跑各种手续,脸上写着疲惫。

"家祥,手续办得怎么样?"郑昊问道。

王家祥坐下来,喝了口水:"有进展,也有问题。好消息是土地使用证基本没问题,县里很支持我们项目。坏消息是建设标准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怎么个高法?"

"按照新的工业建设标准,厂房必须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能再用砖木结构。而且要有完善的消防设施、通风系统、废水处理设施。"王家祥掰着手指数着,"这样算下来,建设成本比原来预算高出30%。"

"30%?"郑建军快速计算着,"那就是从80万变成了104万。"

房间里的气氛更加沉重了。资金压力本来就很大,现在建设成本又增加,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还有一个问题,"王家祥继续说道,"县里要求我们必须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院来做厂房设计,不能随便找个包工队就开建。"

"设计费要多少?"老王头问道。

"初步了解,设计费大概是建设总投资的3-5%。按104万计算,设计费就要3-5万。"

郑昊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如果我们分期建设呢?"

"分期建设?"所有人都看向他。

"对,先建一期工程,满足样机试制和小批量生产需要。等有了盈利,再建二期、三期。"郑昊在地图上画了几个区域,"这样既可以降低初期投资压力,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计。"

王师傅眼睛一亮:"这个想法不错。我们可以先建2000平方米,够用一年半载的。"

"如果是2000平方米,建设成本大概多少?"郑建国问道。

王家祥快速计算着:"按照新标准,大概40万左右。加上设计费和其他费用,总共45万。"

"45万比104万好接受多了,"老王头松了口气。

"但是还有个问题,"刘师傅提醒道,"分期建设会不会影响整体规划?将来扩建的时候会不会很麻烦?"

郑昊想了想:"这就需要设计院在一开始就做好总体规划。一期建设要为二期、三期预留接口和空间。"

"那选址问题怎么办?"郑建国回到原来的话题,"到底建在哪儿?"

郑昊重新看向地图:"我建议还是南边那块地。虽然地质问题会增加成本,但综合考虑环保、交通、扩建等因素,南边是最合适的。"

"地质问题怎么解决?"

"我们先做地质勘探,了解具体情况。如果土质确实松软,一期工程可以采用条形基础加固,成本增加不会太多。等二期建设时,资金充裕了,再做桩基础。"

王师傅点点头:"这个方案可行。而且南边那块地面积大,够我们用很多年。"

"那就这么定了?"郑建国问道。

正当大家准备拍板时,村党支部书记李建设匆匆走了进来。

"小郑,你们讨论厂房建设的事?"李书记看起来有些着急。

"李书记,有什么问题吗?"郑昊站起来。

"刚才县里来电话,说有个投资商想来咱们村考察,可能有合作意向。"李书记擦着汗说道,"县里的意思是让我们暂缓厂房建设,等见了投资商再说。"

房间里又是一阵安静。

"什么投资商?"王师傅问道。

"具体不清楚,只说是外商,投资规模很大。"李书记说道,"县里很重视,让我们一定要接待好。"

郑昊心里咯噔一下。外商、投资规模大,这听起来很像那些日本人的做法。

"李书记,这个投资商什么时候来?"

"明天下午。"

郑昊和王师傅对视了一眼,两人心里都有不好的预感。

"那我们的厂房建设..."郑建国有些迷茫。

"先按原计划进行地质勘探,"郑昊做了决定,"至于投资商的事,明天见了面再说。不管什么合作,我们都要保持独立自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