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强从长春回来已经三天了,脸上的兴奋劲儿还没完全消退。他把从一汽带回来的厚厚一摞设备资料放在桌上,拍了拍手上的灰尘。
"郑哥,这次收获不小!"张国强指着资料说道,"一汽的几个配套厂确实有闲置设备,而且愿意以设备入股的方式合作。"
郑昊他们在市场上经过多番碰壁,获得了宝贵的信息后回到西尧重工。
他翻开资料,里面有详细的设备清单、技术参数和照片。数控车床、铣床、磨床、检测设备,一应俱全。
"这些设备成色如何?"王师傅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技术参数。
"八成新以上,有些甚至是去年才投产的。"张国强兴奋地说,"关键是价格,比市场价便宜30%!"
"便宜30%?"郑建国有些怀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图什么?"
张国强的表情稍微收敛了一些:"主要是他们现在订单不足,设备闲置也是浪费。另外,他们也想在新兴市场找一些合作伙伴。"
"具体是哪家厂?"郑昊问道。
"长春第二机械厂,主要生产汽车变速箱。厂长姓刘,是我爸的老战友。"
王师傅放下资料:"设备是好设备,但有个问题。这些都是汽车工业的设备,加工精度和我们农机制造的要求不完全匹配。"
"怎么个不匹配法?"郑昊皱了皱眉。
"汽车零件的精度要求比农机高得多,用这些设备生产农机零件,有点大材小用。而且操作复杂,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高。"王师傅解释道。
张国强有些失望:"那就是说不合适?"
"不是不合适,而是成本会增加。"郑昊思考着,"设备精度高是好事,但培训成本、维护成本都会相应增加。我们需要算一笔细账。"
这时,刘师傅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
"老郑,不好了!"刘师傅的脸色很难看,"北京那边的发动机供应商变卦了!"
"什么意思?"郑昊接过电报。
"之前谈好的498柴油发动机,现在说不能供货了。理由是产能不足,优先保证主机厂的需要。"
房间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发动机是拖拉机的心脏,没有可靠的发动机供应,整个项目就是空中楼阁。
"还有其他供应商吗?"王师傅问道。
"有,但都有问题。"刘师傅摊开一张纸,上面记录着各家发动机厂的情况,"第一拖拉机厂的发动机不对外销售,只供内部使用。潍坊柴油机厂的产品质量不稳定,而且价格比预算高20%。"
郑昊仔细看着记录:"那进口发动机呢?"
"进口更麻烦。"刘师傅摇摇头,"首先是外汇额度,我们申请了三次都被驳回。其次是技术引进手续,光审批就要半年以上。最关键的是价格,一台进口发动机的价格相当于国产的三倍。"
"三倍?"郑建国倒吸一口冷气,"那我们的成本控制就完全没戏了。"
郑昊在房间里踱了几步,突然停下来:"我们自己造发动机怎么样?"
所有人都愣住了。
"自己造?"王师傅摘下眼镜,"老郑,发动机可不是闹着玩的。技术难度大,投资也大,关键是时间来不及。"
"时间确实紧张,但不是不可能。"郑昊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可以先采用技术成熟的发动机方案,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进。"
张国强突然想到什么:"郑哥,长春那边除了设备,还有一个消息。一汽的发动机分厂有个副总工程师要退休了,叫李工程师,在发动机设计方面很有经验。"
"李工程师?"郑昊来了兴趣,"能请他过来指导吗?"
"这个需要操作一下。"张国强说道,"人家毕竟是国营大厂的技术骨干,要他来我们这个小企业,面子上过得去吗?"
"面子值几个钱?"老王头插话道,"关键是给人家足够的尊重和待遇。"
正说着,王家祥也从外面回来了,但脸色同样不太好看。
"家祥,北京那边怎么样?"郑昊问道。
王家祥坐下来,喝了口水才说:"好消息是农机研究院确实有合作意向,坏消息是他们的条件比较苛刻。"
"什么条件?"
"第一,他们要求控股51%,理由是技术投入占大头。第二,所有技术决策必须经过他们的技术委员会批准。第三,产品必须使用他们指定的供应商。"王家祥一条条数着。
王师傅听了直摇头:"这哪里是合作,简直是控制。"
"还有更过分的。"王家祥继续说道,"他们还要求我们承担所有的试验费用,包括在他们实验室进行的各种测试。粗算下来,这笔费用就要30多万。"
"30多万?"郑建国咋舌道,"我们哪有这么多钱?"
郑昊沉思了一会儿:"看来技术合作这条路也不好走。大家的胃口都不小。"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张国强问道,"设备、发动机、技术合作都遇到了问题。"
就在这时,村里的广播响了起来,是让郑昊去县里开会的通知。
一个小时后,郑昊在县工业局见到了局长王建设。王局长看起来很兴奋。
"小郑,好消息!"王局长拍着郑昊的肩膀,"省里来了个考察团,对你们的项目很感兴趣。"
"什么考察团?"
"日本的。"王局长神秘地说,"日本小松公司的技术代表,想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他们听说你们在搞拖拉机项目,表示愿意提供技术支持。"
郑昊心里一动。小松公司他知道,世界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技术实力雄厚。
"他们什么条件?"
"还没有详谈,但初步了解,他们可以提供整套的技术方案,包括发动机、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王局长压低声音,"关键是他们愿意在中国建立合资工厂。"
"合资工厂?"郑昊的心里警铃大作。
"对,他们出技术和部分资金,我们出土地和劳动力。产品主要出口,也可以在国内销售一部分。"王局长越说越兴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郑昊没有立即回答。前世的经验告诉他,这种"技术换市场"的合作模式看似**,但往往是陷阱。外方控制核心技术,中方只能做代工,永远学不到真正的技术。
"王局长,能让我和他们直接谈谈吗?"
"当然可以。明天下午,省里在太原组织一个座谈会,你代表我们县参加。"王局长递过一份文件,"这是邀请函,你准备一下。"
回到村里,郑昊把县里的情况向大家汇报了。
"日本人?"王师傅皱了皱眉,"这些洋鬼子没安好心。"
"师傅说得对。"郑昊点点头,"但我们也要去看看,了解一下他们的真实意图。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那明天的座谈会你去吗?"张国强问道。
"去,必须去。"郑昊的声音很坚定,"不过不是为了合作,而是为了学习。看看人家的先进技术,了解国际市场的情况。"
当天晚上,郑昊一个人坐在油灯下,仔细思考着设备采购的问题。
长春的设备便宜但不完全适用,北京的技术合作条件苛刻,发动机供应商又变卦,现在又冒出来一个日本合作方案。
每一条路都不好走,每一个选择都有风险。
但是创业不就是这样吗?在困难中寻找机会,在挫折中积累经验。
关键是要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思路,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长远目标。
技术可以学习,可以引进,但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想到这里,郑昊拿起笔,开始制定新的设备采购方案:
第一阶段,采购基础设备,满足样机试制需要;
第二阶段,引进关键设备,提升生产能力;
第三阶段,自主研发设备,形成技术优势。
至于发动机,可以考虑多种方案并行:外购、技术引进、自主研发。
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