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二百八十一章 筹措

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三天,西尧村的土路变得泥泞不堪。郑昊站在村委会的窗前,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眉头紧锁。

"老四,你再算一遍,真的需要180万?"郑建国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摞计算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

郑昊回过头,看着大哥疲惫的神色。这几天为了资金的事,全家人都没睡好觉。

"大哥,我算了不下十遍。"郑昊拿起桌上的预算表,"厂房建设10万,设备采购120万,物料资金30万,人工成本20万。这还是最保守的估算。"

"180万..."郑建国坐下来,用力**太阳穴,"咱们村所有的积蓄加起来也就50万,**投资50万,还差80万的缺口。"

王师傅从隔壁房间走过来,脸色同样沉重:"我刚才和几个老朋友通了电话,他们都说现在银行放贷很紧,特别是对集体企业。"

"银行那边什么条件?"郑昊问道。

"抵押,还要担保。"王师傅摇摇头,"咱们用什么抵押?这些破房子?银行根本看不上。担保人更难找,谁敢为80万担保?"

房间里陷入了沉默。外面的雨声越来越大,仿佛在诉说着众人心中的沉重。

这时,张国强和王家祥也赶了过来。两人的衣服都被雨水打湿,但神色却有些兴奋。

"郑哥,我有个想法!"张国强顾不上擦拭雨水,急切地说道:"我家在长春有些关系,我爸在一汽工作,虽然退休了,但还有些人脉。"

王家祥接着说:"我也打听了一下,北京那边有些研究所在搞产学研合作,如果我们的项目足够有前景,说不定能争取到一些技术入股。"

郑昊眼前一亮:"你们具体说说。"

张国强坐下来,整理了一下思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现在产能过剩,很多配套厂家都在找新的出路。如果我们能说服他们,让一些配套企业以设备入股的形式参与进来,既解决了他们的设备闲置问题,也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

"这个想法不错。"王师傅点点头,"设备折价入股,确实是个思路。"

王家祥也说道:"北京农业机械研究院那边,我有个师兄在工作。他们现在也在找企业合作,把研究成果转化。如果我们的拖拉机项目能吸引他们,技术入股也是可能的。"

郑昊在心里快速盘算着:"如果能拉到30万的设备入股,再加上20万的技术入股,资金缺口就能缩小到20万。"

"还有20万呢。"郑建国苦笑道。

"二哥那边有消息吗?"郑昊问道。

话音刚落,郑建军从外面冲了进来,浑身湿透但神色兴奋:"有消息了!县里的农机公司愿意预付30万的订金,但是有条件。"

所有人都看向郑建军。

"什么条件?"

"他们要我们保证明年6月之前交付第一批50台拖拉机,而且性能指标不能低于东方红75型。"郑建军擦着脸上的雨水,"如果完不成,要双倍赔偿。"

房间里再次安静下来。双倍赔偿意味着60万,这对刚起步的西尧重工来说是致命的。

"还有其他选择吗?"王师傅问道。

郑建军摇摇头:"我跑了三个县的农机公司,只有咱们县的公司愿意预付款,其他的都要现货现款。"

郑昊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前世的经验告诉他,初创企业的资金链就是生死线,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

"我觉得这个条件可以接受。"郑昊突然停下脚步,"明年6月交付50台,技术上完全可行。关键是我们要有信心。"

"老四,你确定?"郑建国担忧地看着弟弟,"万一出了问题..."

"不试怎么知道?"郑昊的声音坚定,"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了,退缩只会让前面的努力白费。"

王师傅思考了一会儿:"如果加上县里的30万预付款,资金缺口就剩40万了。"

"40万..."张国强眼珠一转,"郑哥,我还有个想法。知青返城现在是大趋势,很多人手里都有些积蓄,如果我们能组织一个集资..."

"集资?"王家祥有些担心,"这个风险很大啊。"

郑昊摆摆手:"集资的事先放一放,法律风险太高。我有个更稳妥的办法。"

所有人都看向郑昊。

"股份制。"郑昊缓缓说道,"我们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投资者按投资比例享受分红,但不参与经营管理。"

王师傅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好!既规避了集资的法律风险,又能吸引民间资金。"

"但是谁会投资给我们?"郑建军疑虑道,"我们连产品都还没做出来。"

郑昊胸有成竹地说:"我们有技术,有团队,有市场需求,还有**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有诚信。"

"具体怎么操作?"张国强问道。

郑昊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写:"首先,我们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包括技术方案、市场分析、财务预测。然后在县里、市里举办几场项目说明会,向潜在投资者介绍我们的项目。"

"这个工作量不小。"王家祥说道。

"兵分几路。"郑昊转过身,"国强,你负责联系长春那边的设备供应商。家祥,你去北京联系技术合作。建军二哥,你继续跟进县里的预付款合同。王师傅,你和我一起准备商业计划书。"

"那我呢?"郑建国问道。

"大哥,你和爸妈一起,在村里做好宣传工作。股份制企业对老百姓来说是新鲜事物,需要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产生误解。"

王师傅点点头:"这个分工合理。不过老郑,商业计划书要写得专业一些,不能像村里开会那样简单。"

"我明白。"郑昊信心满满,"给我一个星期时间,保证拿出一份让银行家都心动的计划书。"

张国强站起来:"那我明天就出发去长春。"

王家祥也说:"我也抓紧联系北京那边。"

雨还在下,但房间里的气氛已经完全不同了。刚才的沉重和迷茫被希望和斗志取代。

"还有一个问题。"郑建军突然说道,"如果真的搞股份制,股权怎么分配?"

这个问题让大家再次安静下来。股权分配是个敏感话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团队团结。

郑昊沉思了一会儿:"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村集体控股40%,确保集体利益;技术团队持股30%,体现技术价值;社会股东30%,引入外部资金。具体到个人,按贡献大小分配。"

"这个比例听起来合理。"王师傅说道,"不过具体执行还要细化。"

"一步步来。"郑昊说道,"先把资金问题解决,其他的慢慢完善。"

外面的雨渐渐小了,透过窗户能看到远山朦胧的轮廓。郑昊看着眼前这些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战友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资金困难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技术攻关、市场开拓、团队磨合...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但是现在,他们至少有了方向,有了希望。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郑昊拍拍手,"大家回去好好休息,明天开始各自行动。记住,我们不是在为自己奋斗,而是在为国家的农机事业贡献力量。"

夜幕降临,西尧村重新归于宁静。但是在这平静的外表下,一场关于梦想与现实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180万的资金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但是正如郑昊所说,山再高也有路可攀,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过不去的坎。

明天,又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