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二百七十九章 基调

一周的市场调研结束后,郑昊在村委会召集核心成员开会。

刚一坐定,王家祥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昊子,我这几天想了很多,我们必须直接上汽车项目!"

"小王,你坐下先听听别人怎么说。"刘师傅皱了皱眉头。

"师傅,我坐不住啊!"王家祥激动得脸都红了,"您想想,现在全国能造汽车的就那么几家大厂,我们如果能抢先一步..."

"抢先一步摔死!"刘师傅猛地拍了下桌子,"小王,你脑子进水了?汽车是那么好造的?"

"刘师傅,您这话说得..."王家祥不服气了。

"我说得怎么了?"刘师傅胡子都翘起来了,"你知道造一台汽车需要多少零件吗?两万多个!你知道需要多少道工序吗?"

"那拖拉机就简单了?"王家祥针锋相对,"刘师傅,您这思想太保守了!"

"你说我保守?"刘师傅腾地站了起来,"我在机械厂干了二十年,见过多少好高骛远的项目最后都黄了!"

"好了好了,都别吵了!"张国强赶紧劝架,"大家心平气和地讨论嘛。"

王家祥深吸一口气,努力压制怒火:"刘师傅,我不是说您保守,我是说...我们不能总想着做简单的东西。"

"谁说拖拉机简单了?"这回轮到大哥郑建国不乐意了,"家祥,你别小瞧了拖拉机。我们在机械厂这么多年,见过的拖拉机故障多了去了。真要造好一台拖拉机,难着呢!"

二哥郑建军也插话:"我觉得家祥说得有道理。现在是改革开放,就是要敢想敢干。如果什么都怕这怕那的,还办什么企业?"

"建军,你这话不对!"三哥郑国庆站起来反驳自己二哥,"我跑市场这几天,发现农民对拖拉机的需求太大了!现在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就晚了!"

"你们兄弟俩还吵起来了?"老王头看着热闹,"国庆说得对,市场需求摆在那里,拖拉机确实是好机会。"

"王伯,您的想法我理解,"李工程师慢条斯理地说,"但是我们要看长远一些。汽车才是未来的方向。"

"未来?"刘师傅冷笑一声,"未来我们都饿死了,还谈什么未来?"

"刘师傅,您这话说得太重了!"李工程师脸色也不好看了。

眼看着会议要变成吵架大会,王师傅重重地咳嗽了一声:"够了!都给我安静!"

作为技术权威,王师傅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会议室安静下来。

"你们这样吵有什么用?"王师傅环视一圈,"昊子还没说话呢,你们就吵成这样?"

所有人都看向郑昊。郑昊一直在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脸上看不出倾向。

"各位的想法我都理解,"郑昊缓缓开口,"家祥希望我们起点高一些,这个想法很好。刘师傅担心风险太大,这个考虑也对。"

"可是昊子,我们总得选一个方向吧?"张国强催促道。

"谁说一定要选一个的?"郑昊反问。

"什么意思?"大家都疑惑了。

郑昊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图:"大家看,我们为什么不能分两步走?第一步做拖拉机,站稳脚跟;第二步做汽车,实现理想。"

"可是这样会不会战线太长,力量分散?"张国强担心。

"不会。"郑昊摇头,"拖拉机和汽车在技术上有很多共同点。我们做拖拉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为汽车做技术储备。"

王家祥眼睛一亮:"昊子,你的意思是...我们可以组建两个技术小组?"

"对!"郑昊点头,"拖拉机项目全力推进,汽车项目同步研发。"

"这个想法不错,"李工程师赞同,"既保证了现实收益,又不放弃长远目标。"

但刘师傅还是有顾虑:"昊子,同时搞两个项目,我们的人手够吗?"

"师傅,我们可以分工合作,"郑昊说,"而且我已经考虑好了人员安排。"

"怎么安排?"

"刘师傅和建国哥负责拖拉机项目,家祥和李工程师负责汽车项目技术储备,王师傅统筹全局。"

王家祥激动了:"昊子,你真让我搞汽车研发?"

"当然,你的专业不就是机械吗?"郑昊笑道,"不过现阶段主要是技术储备和方案设计,真正投产还要等拖拉机稳定之后。"

"没问题!"王家祥用力拍桌子,"给我三年时间,保证设计出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

郑昊闻言忍不住笑了,以前咋没发现这小子这么能吹牛呢,他穿越前中国汽车也就勉强达到世界先进。

"三年?"刘师傅撇嘴,"小王,你口气不小啊。"

"刘师傅,您等着看吧!"王家祥不服输。

"好了,别争了,"王师傅调停,"方向确定了,我们来谈具体的技术方案。"

"先说拖拉机,"郑昊继续主持会议,"大家觉得应该做多大功率的?"

"50马力!"刘师傅脱口而出,"这个功率段需求量最大。"

"我觉得应该做70马力,"大哥郑建国不同意,"功率大一点,适应性更强。"

"70马力太大了,农民用不起,"三哥郑国庆从市场角度分析,"还是50马力实用。"

"要不我们做个调查?"二哥郑建军建议,"问问农民到底喜欢多大功率的。"

"不用调查了,"老王头发话,"我在农村待了一辈子,50马力最合适。太小了干不了重活,太大了浪费油。"

"那就50马力,"郑昊拍板,"发动机是自己做还是买?"

这个问题又引起了争论。

"必须自己做!"王家祥坚持,"发动机是拖拉机的心脏,怎么能依赖别人?"

"自己做投资太大,风险也大,"张国强反对,"我们刚起步,还是买成熟的发动机比较稳妥。"

"买别人的发动机,我们永远学不到核心技术,"李工程师支持王家祥,"必须自主研发!"

"那你们知道研发一台发动机要多少钱吗?"刘师傅问道,"没有个几十万下不来!"

"几十万算什么?"王家祥激动地说,"如果我们有自己的发动机技术,以后就是金山银山!"

"问题是我们现在哪有几十万?"大哥郑建国担心,"万一研发失败,前期投入全泡汤了。"

争论又开始激烈起来。郑昊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心中感慨万分。

这些人争得面红耳赤,但没有一个人是为了个人利益。刘师傅担心风险,是怕企业失败;王家祥坚持自研,是想为国家掌握核心技术。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还是这么纯朴,这么无私。

"大家安静一下,"郑昊开口了,"关于发动机问题,我有个想法。"

"什么想法?"

"我们可以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郑昊说,"外购发动机保证产品快速上市,自主研发发动机作为长期目标。"

"这样行吗?"刘师傅半信半疑。

"当然行,"王师傅支持,"很多企业都是这么做的。先生存,再发展。"

"师傅说得对,"郑昊继续解释,"我们用外购的发动机先占领市场,用赚到的钱投入自主研发。等我们的发动机技术成熟了,再替换外购的。"

王家祥想了想:"这个方案可以接受。不过我要求,自主研发必须同步进行,不能等产品上市了再开始。"

"当然,"郑昊点头,"技术储备永远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