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封神:微末崛起,吾乃财神 第458章 编著春秋,功德降临!

洪荒不知岁月,转眼间,又是一万年过去。

在杨宣的协助下,孔子完成了《诗》、《书》、《礼》、《乐》的修订,编撰了《周易》、《春秋》。

子夏和孔子的一众学生,每日都在根据杨宣和孔子两人的语录,共同编著《论语》。

时至如今,《论语》已经有了三千六百五十页,距离《论语》编成之日,已然不远。

只是现在的论语当中,不再只是记录孔子的所说的话语,

还有诸多出自杨宣之口的论语原文,以及杨宣在修行之道上面,高屋建瓴,让人醍醐灌顶的言语。

认真算起来,现在这本《论语》当中的内容,杨宣和孔子所说的话语,大约各占一半,再一次超过杨宣的预料。

如此一来,等到将来《论语》著成之日,作为儒家的镇教之宝,大概率会有功德降下,杨宣估计能够获得三分之一左右的功德,和孔子相当。

除此之外,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高,逐渐摆脱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影响,走出自己的路,学院的浩然正气愈发浓郁。

这些年下来,杨宣待在孔子学堂,沐浴在浩然正气之下,心中的善念种子已经完全凝炼,玄妙非凡,其内的生命气息愈发强大。

只是如今的善念种子上面,并未出现任何一道裂缝。

不过,杨宣没有因此而感到焦急,心态始终都十分平和。

既然凝练出善念种子的契机在浩然正气上面,那么破开善念种子,斩出善尸的机缘,应当也在浩然正气这里。

按照杨宣的猜测,应当是孔子还未立下儒教的缘故。

待到孔子正式立教,儒家门生遍布九州……

不对!

现在的百家争鸣可不仅仅只是在九州境内,而是在整个洪荒东方,

甚至洪荒其他地方,也有大量生灵来到洪荒东方,占据一方土地,开门立教,参加到诸子百家当中。

那么等到孔子正式立教,儒家门生肯定不只是遍布九州,至少也是遍布整个洪荒东方。

如果浩然正气之所以能成为杨宣斩出善尸的契机,是因为浩然正气特别,不是因为杨宣的善尸种子有什么特殊之处,

那么今后儒家在洪荒的影响力,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到了那时候,或许浩然正气会像当初的劫气那般,弥漫在洪荒各地,甚至……在儒家鼎盛之时,浩然正气笼罩整个洪荒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说这么远的事情,等到孔子立教,就算善念种子不能直接出现裂缝,速度也会快上许多。

在这一万多年时间内,洪荒东方愈发热闹,各家学说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

人族诸多先贤走出火云洞,根据自身所参悟的大道,开创一个个各有特色的教派,比如:

以神农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家……

但说起来,人族所开创出来的教派,只是占了诸子百家的一小部分。

毕竟,这次的诸子百家本就不是以人族为主,而是涵盖整个洪荒东方的超大型论道会,人族只是其中一个参与者。

龙族、凤族、妖族、五行灵族等诸多种族,也都参与到诸子百家当中,或是开创属于他们的教派,或许正在整合自身所学,正在开门立教的阶段。

说是诸子百家,实际上远不止‘百’这个数字!

就比如龙族,有龙擅长先天水之大道,便以此为基础,在某一条河流湖泊,创立天龙水教。

除了龙族之外,其他种族也有擅长先天水之大道的生灵,如五行灵族,同样有族人创立水教。

如此一来,即便不提后天大道,就只是根据三千先天大道所创立的教派,就已经超过万数。

如此之多的教派林立,相互交流、相互指点、查缺补漏,所带来的提升远非闭门造车所能比。

在这一万多年间,通过论道交流,类似教义的教派之间,已经出现了高下之分。

有些教派被吞并,有些教派在壮大,变得愈发耀眼夺目。

只是四万多年下来,百家争鸣的场景之浩大,完全超出了杨宣的预料。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真的还有机会成为三大学说之一吗……”

杨宣坐在书桌前,回顾这些年洪荒东方的变化,脸上有一抹忧虑浮现。

按照原本的时间线,儒释道是日后最强的三家,但那个时间线上,都是凡人之间的学说。

但现在,有资格在洪荒东方开门立教,至少也得金仙修为,大罗金仙都不在少数。

佛门本就是洪荒大教,又有大兴之兆,想要在百家争鸣的当中脱颖而出,轻轻松松。

道教说到底就是玄门,又是李耳开创,在百家争鸣期间大方光明亦是板上钉钉之事。

孔子这些年的修为虽有提升,但也只有玄仙修为,想要在这种背景下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

“杨师,老师让你过去一趟。”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子夏的声音。

四万多年下来,子夏已经从原本的童子,变成了器宇轩昂的年轻人。

但他眼中的灵动始终不变,依旧如年幼时候那般,对杨宣出手阔绰的杨师充满好奇,正微微歪着脑袋,打量着门内的杨宣。

“来了。”

杨宣飒然一笑,放下心中的忧虑。

佛门和道教来历非凡不假,但儒家也并非背后没人,杨宣这个天庭、地府双大帝,现在也是儒家的代课教师。

更何况,孔子是通天教主和元始天尊共同选择的人,即便不说两位圣人,背后也有截教和阐教可以仰仗。

这样说起来,孔子若要立下儒教,背后就有天庭、地府、阐教、截教四方势力撑腰。

最最重要的是,孔子乃是应运而生之人,得气运庇佑,其本身便有着非凡的悟性,又有通天教主和元始天尊为其开智,这些年还有杨宣从旁协助。

虽然他的修为不太行,但是对大道的见解,可不见得比大罗金仙差到哪里去。

说到底,百家争鸣比拼的是各家的教义,是对大道上的见解,而不是修为。

以杨宣对孔子和浩然正气的了解,不说拔得头筹,儒家脱颖而出绝对不成问题!

换言之,如果儒家不能脱颖而出,那就说明这天地有问题,是有人在崇中作梗。

杨宣没有多想,这些是圣人需要担忧的事情,他只要顺其自然就好。

随后,杨宣跟着子夏,来到孔子的书房,自然而然地坐到孔子对面。

孔子见杨宣坐下来,脸上露出笑容,将手上竹简递过去,笑着说道:

“春秋三十五卷,如今尽在此书其中,还请杨先生帮忙看看,是否有什么疏漏。”

杨宣并未接过竹简,和后世的春秋不同,孔子如今所编著的春秋三十五卷,并非纯粹的文学著作。

在洪荒这个背景下,仅靠文学著作就想开门立教,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

不说整个洪荒,就只是人族九州,那都是全民修行的时代,没有修行功法还想开门立教,那不是在做梦嘛。

孔子所编著的这本春秋三十五卷当中,便有着儒家的根本修行法,有着能够修炼出浩然正气的法门。

在写文章上面,杨宣并不是擅长,但在创法一事上面,他是绝对的行家。

杨宣的五德玄功、易宝神决,以及天庭仙神、地府鬼神所修行的香火金身凝练法,基本都是出自杨宣之手。

因此,这本春秋三十五卷,关于功法的部分,杨宣提供了不小帮助。

对于其上的内容,杨宣早就熟记于心,不需要再看,他就可以负责任的说上一句,没有问题。

至于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杨宣和孔子认识这么多年,又岂会看不出来?

孔子作为应运而生之人,对于儒家现在和未来之事,比杨宣还要敏感。

他显然是已经察觉到,春秋著成之日,定然会有功德降下,他之所以要让杨宣再看一下《春秋》,就是想要让杨宣多分润到一些功德。

殊不知,杨宣是真的不缺功德。

与其让他多得一份功德,还不如都给孔子,让孔子在百家争鸣上面走得更远。

如今孔子的学说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框架,也是时候走出去,结束闭门造车的阶段。

“孔夫子不必如此,春秋一书如何,你我都清楚,况且,我已经得到想要的好处,功德也不会少了我的份,无需如此。”

杨宣笑着摇了摇头,伸手将竹简推了回去。

孔子和杨宣相处多年,也知道杨宣的性格,见杨宣这么说,他也是飒然一笑,不再坚持。

孔子重新展开竹简,提笔在最后写下落款,为这本注定要闻名洪荒的著作划上句号。

轰隆隆——!

就在《春秋》书成之时,青州上空突然出来一道惊雷声,大量祥云汇聚于孔子的学院上空,引起周遭人族的注意。

紧接着。

便见大量金色的功德,天河之水倾泄而下,流向下方孔子学堂。

其中有一半左右,流入孔子与杨宣所书的春秋竹简,以及书写春秋竹简所用的毫笔当中。

另外一半,分为一大一小两个部分,没入孔子和杨宣的体内。

得人道功德相助,摆在书桌上的三十五卷春秋竹简大放金色毫光,最终合为一卷玉黄色的竹简,名曰春秋竹简。

用于书写春秋的毛笔,同样大放金光,化为一只神异灵笔,笔杆晶莹如玉质,毫毛漆黑若玄水,名曰春秋笔。

原本的春秋竹简和秋毫毛笔本是寻常之物,连灵物都算不上,但在功德的滋养,赫然成了上品后天功德灵宝,皆是人间难寻的灵物。

再看孔子,得了如此之多的人道功德,他的脑后逐渐形成一个功德金轮。

虽然和杨宣没法比,但也是完整的功德金轮,有这**德金轮护身,就算是大罗金仙,若是没有太重的因果,也不敢将其打杀。

而孔子本人,在获得这些人道功德之后,顿时便心生感悟,道行突飞猛进,修为急剧飙升。

最终自然突破到了玄仙后期,引动金仙劫,一切水到渠成。

对于洪荒九成九的玄仙来说,金仙劫都是九死一生,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有人敢引来金仙劫。

以至于洪荒的玄仙有很多,但是金仙却断崖式的下跌,哪怕金仙没有寿元之忧,可以长生久视,数量也只是玄仙的一个零头。

基本上所有的玄仙,在玄仙后期蹉跎一生,或是寿元耗尽、或是意外陨落,到死都没有勇气引动金仙劫。

但孔子显然不在这个范畴当中。

在孔子幼年之时,可是有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两个圣人亲自为他打下基础。

等到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离去之后,杨宣又借住在孔子的小院,指点他的修行,根基之扎实,丝毫不比圣人亲传差到哪里去。

再加上孔子乃是应运而生之人,得天地气运庇佑,区区一个金仙劫罢了,又怎么可能会有意外呢?

最终,孔子有惊无险的渡过金仙劫,成为金仙大能,从此长生久视。

哪怕是以孔子的心性,在渡过金仙劫,再无寿元之忧之后,也是心情极佳,急忙飞回小院,心想:

从今以后,我也是金仙大能,和杨先生同等修为。

然而,当他看到杨宣之后,顿时便愣住了,他发现,自己根本就看不透杨宣的修为。

“不愧是杨师……”

但他很快就释然下来,以杨宣这些年所展现出来的见识,的确不是寻常金仙所能具备。

甚至有那么一瞬,他怀疑杨宣这个名字并非是重名,而是传说中的人族大贤者,天庭和地府的大帝。

但这个念头,也只是在他的脑海当中存在了一瞬。

开玩笑,人族大贤者、天庭和地府的大帝可是准圣大能,日理万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善洪荒演化,

怎么可能住在他的家里,指点他的修行、创法,甚至时常还会充当任课老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恭喜孔夫子,渡过金仙劫,从此长生久视,再无寿元之忧!”杨宣并不知道孔子那一瞬的想法,由衷的恭贺道。

“若无先生这些年的指点,我难有今日之成就。”

孔子笑着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橙黄竹简,与晶莹玉笔递了过去。

“先生指点,无以为报,便将此物赠给先生,还请先生莫要推辞!”

这橙黄竹简与晶莹玉笔本是凡俗之物,但在大量人道功德的滋养下,已经化作上品后天功德灵宝。

就算孔子现在还未立教,这春秋笔和春秋竹简还未完全蜕变,对于大罗金仙来说,都属于是难得的灵物。

以孔子的见识,肯定知道这一点,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将这两件灵物送给杨宣,此等心性,当真是洪荒罕见。

即便是杨宣,都有些感动容。

但杨宣最不缺的就是灵宝和功德,他怎么可能收下此物呢?

相对于两件后天功德灵宝,杨宣更在意儒家的未来。

如果能有这两件灵物相助,今后孔子周游列国,立下儒教,不仅可以省却诸多麻烦,更是可以让儒教的起步变得更高。

哦,不对,现在不应该周围列国,而是周游洪荒东方!

现在的百家争鸣,可是涵盖整个洪荒东方,没有灵宝傍身,杨宣可不放心就这么让孔子离开。

毕竟,创立儒家是孔子的事情,杨宣不可能一路随行。

而且,时至今日,有些事情杨宣也该去做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