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封神:微末崛起,吾乃财神 第457章 编写论语,儒家杨师!

“极品福德币?!”

即便是孔子,见到杨宣拿出的福德币,也是大感意外。

他的见识不是子夏所能比,对福德币的了解更多。

虽然福德币分为上、中、下、极品四个不同的品级,每个品级有着一百倍的兑换比例。

但实际上,这只是官方理论上的兑换价。

中品和下品之间兑换并不存在什么问题,都是这个比例,但是中品和上品之间,往往就不是如此。

中下品的福德币常见,是市面上主要流通的货币,但是上品福德币的发行量就比较少。

每次铸造出新的福德币,就会在一时间被人兑换走,除非运气好,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从钱庄里面换到上品福德币。

极品福德币更是如此,发行数量就更少了。

因此,上品和极品福德币在市场的兑换价远超一百这个倍数,而且是可遇而不可求。

有足够的下品和中品福德币,可不见得能够在市场兑换到上品和极品福德币。

这倒不是说什么物以稀为贵,而是上品和极品福德币值这个价。

下品和中品福德币铸造工艺相对简单,所使用的材料也比较一般,其中所蕴含的福德清气会随着时间逐渐流失。

虽然在这过程中,下品和中品福德币同样会给与携带着福运,但等到福德清气消散一空,福德币便没有增加福运的效果。

要么自己炼化掉其中得了灵气,要么拿去钱庄低价回收。

上品和极品福德币就不一样,这两种福德币的工艺更加高明,材料也更加珍贵。

不仅这两种福德币拥有福德清气更多,而且流失速度更慢。

尤其是极品福德币,除非是将其炼化,否则福德清气基本不会流失,用个上万年不成问题。

正因如此,上品和极品福德币才会如此珍贵。

杨宣拿出一枚极品福德币来当学费、房租的行为,这就相当于在路边摊拿出一根金条来付账。

即便是孔子,都觉得大为震惊,下意识便要让子夏还回去。

但见杨宣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最终苦笑一声,点了点头。

“既然先生这么说了,那我也不和先生客气,先生想要住多久便住多久。”

当晚,孔子便招呼学生大摆宴席,款待杨宣。

在宴席上,杨宣并未隐瞒自己的姓名,但他并未以真实样貌示人,也没有人将‘杨宣’这个名字和人族大贤者,天庭、地府的大帝联系到一块。

宴过一半,杨宣与孔子交流了一番。

言语之中,孔子的某些话,让杨宣感到异常耳熟。

孔子既重视“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又言教育应当有教无类。

对于九州的人族而言,这些话语不算什么,会觉得这是孔子的修行所得。

但杨宣乃是准圣大能,见识之广,还远非寻常准圣所能比。

孔子的这些言论,有点像是元始天尊的“跟脚资质论”,又有点像是通天教主的“教育论”。

孔子所修之法,更是有几分截教和阐教的影子。

能够对两位圣人所修的大道有所了解,这怎么看都不像是自行感悟出来的样子。

杨宣放下手中筷子,疑惑看向孔子,询问道:

“孔夫子,不知你师从何人?”

事实还真的如杨宣所想的那般,孔子的确不是完全的无师自通。

孔子认真回忆一番,摇了摇头:

“两位师尊的名号,我也不知晓,大约在三万年前的时候,我还是孩童之时,在村外的一棵柳树下遇到他们两位。”

“在两位师尊的教导下,我才有如今的根基,但在两万多年前的时候,两位师尊便离开此地,去了何处。”

孔子的言语中,既有感慨,也有缅怀,还有几分遗憾。

两位师尊……

听到这里,杨宣心中恍然,孔子的两位师父,定然是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这两位圣人没错了。

至于三万多年前的时间点,不就是杨宣前往火云洞,提出百家争鸣的时间点嘛。

当时太上老君曾说,截教和阐教他会亲自去通知。

如今这么看来,太上老君是直接通知到了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头上。

只是不知为何,这两位圣人因何缘由,为什么会放下成见共同教导孔子。

“难不成是因为太清圣人?”

杨宣若有所思。

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都是圣人,想要让他们两人妥协,除了鸿钧道祖之外,估计也就太清圣人这个老大哥了。

理清这个思路后,仔细想想,倒也觉得不足为奇。

经过封神量劫之后,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两人关系多少有些微妙,加之元始天尊当初给西方二圣的承诺。

太清圣人或许就是想要借此机会,缓和一下两人的关系,还能绕开元始天尊当初的承诺,延缓佛门大兴,可谓是一举多得。

孔子又不是阐教弟子,就算今后孔子给佛门造成巨大麻烦,元始天尊也不算食言。

至于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两人为何会选择孔子,这点都是不难理解。

虽然孔子不是纯粹的自学成才,但他的确是应运而生,乃是百家争鸣期间的气运之子,

得天地钟爱,天生便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惊人悟性。

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既然要选择传人,最好的选择,自然就是孔子这个气运之子。

以他们的通天道行,现在又没有劫气干扰推演之法,想要确定气运之子将其找出来,那不是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嘛。

杨宣暗暗点头,基本确定了前因后果,但却并未太过放在心上,这些事情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他现在找到了斩出善尸,成就二尸准圣的企及,只要待在孔子学堂,处于浩然正气的滋养下便好。

在这期间,他所要做的事情,不论是推衍上品香火金身凝聚法,还是筹备传扬神道和香火之道的事情,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于是,杨宣便在这间庭院住下。

这里虽说是孔子的学堂,实际上也是孔子的居所,或者说,这里就是孔子的道场。

只是孔子的修为太低,这里暂时还称不上是道场。

但杨宣知晓日后儒家在洪荒的影响力,既然找到了孔子,岂能就这么看着,以他的性格,自然是要提前落子。

宴席过后,杨宣来到后院的水潭边上,自袖中掏出三颗金灿灿,只有拇指大小的莲子,将其丢到水潭当中。

这三颗莲子,正是功德金莲的莲子。

此等灵物,非寻常手段所能催生,唯有在浓郁的气运滋养下,才有可能生根发芽。

以儒家日后在洪荒的影响力,气运绝对不会少。

按理来说,孕育一颗功德金莲不成问题,只要这三颗莲子有一颗生根发芽,那就是血赚。

就算最后失败了,那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在万仙大阵的时候,杨宣可是从接引道人手中获得不少莲子,以他如今的身家,就算损失三枚莲子,也不至于让他心疼。

子夏对于杨宣这个随手就能拿出一枚极品福德币的人颇为好奇,一直都跟在杨宣身后,见到了杨宣洒下三枚莲子的一幕。

功德金莲的莲子自带神异,看着就不凡,即便子夏没什么见识,也能看出此物的不俗之处,他好奇要地问道:

“杨先生,你这是在做什么?”

最初的时候,孔子的学生包括孔子本人在内,称呼杨宣这个金仙大能为前辈,

但这里毕竟是学院,在杨宣的要求下,这些人这才改口,称呼他为先生。

“种莲花呀,这不是很明显嘛!”杨宣微微一笑,朝着后院的房间走去。

“这个我知道,只是这三颗莲子看着不一般,我要不要去挖点灵土回来。”子夏挠了挠头,跟在杨宣的身后。

他能够看出这三枚莲子的不凡,也知道越是不凡的灵物,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就越高。

在池塘里面,可没有什么灵土,用来栽种普通的莲花也就算了,用来栽种灵物显然是不太够。

“不用,就这么放着就好?”杨宣摆了摆手,语气和善。

“那……这个是什么莲花,要什么时候才能长出来?”子夏回头看了一眼池塘,好奇问道。

“缘分到了,莲花就能长出来,到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什么莲花了。”杨宣笑了笑,并未说出莲子的来历,他怕把子夏这个小家伙给吓到。

……

在随后的时光中,杨宣的本体住在孔子的庭院当中,推衍上品香火金身凝练法。

恶尸太阳以太阳星权柄巡视洪荒,时刻掌握洪荒动向,了解百家争鸣的进度,再加上天庭仙神、地府鬼神传来的消息。

即便杨宣足不出户,他想要知道的事情,便都在他的掌握中。

为了让浩然正气更加浓郁,也为了占据几分儒家的气运,杨宣在闲暇之余,便会和孔子谈论学问。

甚至在个别时候,他还会帮助孔子授课,教授学生学问。

不过,他所做的这是,都是锦上添花,从旁协助,并没有为了壮大浩然正气而左右孔子的想法,更没有做出拔苗助长的事情。

恰恰相反,为了能够让孔子将来走得更远,让儒家拥有更高的上限。

杨宣时常奉劝孔子,以及学院内的学生,让他们打好基础,做事脚踏实地,莫要操之过急。

渐渐地,杨宣在学院内的威望越来越高,所有人都不再因为他的金仙修为而感到畏惧,

而是因为他的学识而感到尊敬,发自内心的叫一声杨师。

就这般,时间匆匆流逝。

不知不觉间,已是万年之后,洪荒东方变得愈发热闹,出现诸多各不相同的学派。

这些年间,在杨宣隐晦的提点下,子夏等学院学生,将孔子的言论收集起来,编撰为书,名为《论语》,用以警示后人。

若能提前著铸成《论语》,等到将来孔子立教之时,这《论语》或许就能借着儒家的磅礴气运,蜕变成为儒家的镇教之宝!

《论语》本就是日后的传世之作,对儒家有着深刻的影响,杨宣此举并不会对《论语》的内容产生影响,只是加快本书的著成时间。

在原本的时间线上,《论语》是孔子死后,由学生编著而成,但在现在这个时间线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一万多年时间,孔子的修为更进一步,突破到了玄仙,

以他资质、悟性,就算没有立下儒家这个大功德,修炼到太乙金仙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论语》的现世时间,肯定不可能在孔子死后。

因此,杨宣此举,并不会对儒家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不属于拔苗助长的行为。

但有一点,却是出乎杨宣的预料。

最开始的时候,《论语》上记录的内容和原本时间线上,也就是杨宣记忆中的一样,都是子曰学而时习之……这样孔子的语录。

但因为杨宣前世的记忆,在孔子学堂这种特定场景下,或许还有浩然证期的影响,他总是不由自主的说出一些经典语句。

就比如,孔子的好友从远方过来做客,杨宣就会下意识说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本就是论语当中的语录,自然而然,就被子夏等人摘录下来。

到了后来,《论语》的一些语录,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杨师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杨师所言甚是!”

杨师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杨师所言,深得我心!”

……

当然了,以杨宣的修为见识,他所说的话,也不是只有原本论语的内容,才能被子夏等人抄录下来了。

事实上,他所说的许多话,尤其是在修行方面,对于子夏等人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醍醐灌顶,让他们生出诸多感悟。

正因如此,论语还未编写,上面就有一小半的内容,全都是杨宣说出来话,从原本的子曰,变成了杨师曰。

这样的变化,杨宣也是没有想到,原本他只是想着,能够获得一部分儒家气运。

照现在这么看,他不仅能够获得儒家气运,还能获得编写论语的功德额,而且数量都不会少。

而他本人在儒家的地位,恐怕也会非同寻常!(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