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山海关,大军继续南行。
沿途百姓的欢呼与犒劳依旧不绝,
但队伍的气氛,却渐渐沉淀下来,多了一份肃穆与庄重。
数日后,大军抵达蓟州大营。
这里,将是凯旋之师短暂休整、论功行赏、并最终确定去向的中枢。
蓟州大营,校场。
三万余名经历了漠北、辽东血战的凯旋将士,全副武装,肃然列阵!
盔甲虽经擦拭,仍带着征尘与磨损的痕迹,
刀枪虽已入鞘,却散发着洗刷不去的凛冽杀气!
整个校场鸦雀无声,只有秋风吹动旗帜的猎猎声,
以及战马偶尔的响鼻声。
一种无声的、铁血铸就的威严,弥漫在空气中。
高台之上,朱元璋、朱标端坐。
兵部尚书及一众官员肃立一侧。
一名兵部侍郎手持厚厚的名录,走到台前,展开。
他的声音,通过数名传令兵的接力呼喊,清晰地传遍整个校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北征大军,万里远征,克定漠北,光复辽东,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三军将士,浴血奋战,忠勇无双!
今凯旋归国,论功行赏,告慰忠魂!”
“阵亡将士名录——!”
兵部侍郎的声音陡然变得沉重而悲怆。
他翻开名录的第一部分,那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
“王二狗!漠北野狐岭之战,陷阵杀敌三人,力战殉国!”
“李铁柱!辽东鞍山城之战,登城先登,身中七箭,壮烈牺牲!”
“赵有田!……”
“钱满仓!……”
一个个名字,伴随着他们牺牲的地点、事迹,被清晰地念出。
每念出一个名字,台下对应的方阵中,
便有一名同袍或军官,
双手捧着一个尺许见方、覆盖着明黄色绸缎的木匣,
肃然出列,走到校场中央那片预留的空地上。
木匣之中,是阵亡将士的骨灰。
明黄色的绸缎,象征着无上的哀荣。
随着名字的念诵,中央空地上,
覆盖着明黄绸缎的骨灰匣,越来越多,
整齐地排列着,形成一片肃穆而悲壮的黄色方阵。
阳光洒在明黄的绸缎上,反射着庄严肃穆的光芒。
三万将士,无论将领士卒,皆肃立无声,
目光沉重地注视着那片黄色方阵。
许多老兵的眼眶已经通红,紧咬着牙关,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那些都是与他们同吃同住、并肩作战、最终埋骨他乡的兄弟!
“凡阵亡将士,忠魂不泯,英灵永存!”
兵部侍郎的声音带着哽咽,却无比坚定:
“其骨灰,入京师忠烈祠,享万世血食!
其名讳,镌刻英烈碑,永垂不朽!
其家眷,由朝廷奉养终身!
其功勋,荫及子孙!”
“忠烈祠前,香火永续!大明子民,世代铭记!”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
“万岁!”
“万岁!”
“万岁——!”
悲怆与豪情交织的呐喊,响彻云霄!
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生者的激励!
“生者论功——!”
兵部侍郎的声音转为激昂。
他翻开名录的第二部分。
“朱棣!燕王!统军破敌,身先士卒!
克辽阳,破鞍山,扫荡松花江,直捣赫图阿拉!
居功至伟!
授‘漠北荡寇’一等金质勋章!加俸千石!”
“李祺!骠骑大将军!
料敌机先,奇谋迭出!
斩首库勒擦,焚敌粮草,毁敌工事,功勋卓著!
授‘辽东平虏’一等金质勋章!加俸千石!”
“常茂!神机营统领!
攻坚克难,火器扬威!辽阳破城,鞍山摧敌,功不可没!
授‘辽东平虏’一等金质勋章!加俸千石!”
“王保保!归义侯!招抚流亡,分化瓦解!
劝降辉发,安定地方,功在社稷!
授‘漠北荡寇’二等银质勋章!加俸五百石!”
“耿璇!……”
“徐辉祖!……”
一个个名字,一项项功勋,伴随着相应的封赏被高声宣读。
被念到名字的将领,肃然出列,走到高台前。
朱元璋和朱标亲自将一枚枚打造精美、象征着无上荣耀的勋章,
郑重地佩戴在他们的胸前。
勋章碰撞甲胄,发出清脆的声响。
“谢陛下!谢太子殿下!”
将领们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胸膛起伏。
随后,是中下层军官和立功士卒的授勋。
“张百户!阵斩敌酋,授‘勇毅’铜章!擢升千户!”
“李队正!先登破城,授‘锐士’铜章!赏银百两!”
“王伍长!……”
成千上万枚“辽东平虏”、“漠北荡寇”字样的银质、铜质勋章,
被分发到立功将士手中。
校场上,响起一片片压抑着激动的谢恩声,
和勋章碰撞的叮当声。
阳光照耀下,将士们胸前新授的勋章,
闪耀着夺目的光芒,那是用血与火铸就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