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幕之上,文字流转,将明光宗朱常洛短暂如流星般的帝王生涯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登基到暴毙,整整三十天,堪称史上最快“体验卡”。
奉天殿内,朱元璋摸着下巴,表情古怪,竟带着几分自嘲。他扭头看向身旁的李善长,咂咂嘴道:“善长啊,你发现没?咱老朱家这皇帝位子,好像有点‘邪门’。”
李善长一愣,忙躬身:“陛下何出此言?”
“你看啊,”朱元璋掰着手指头,居然开始“盘点”起来,“咱,在位三十一年,活到七十一,算长的吧?结果咋样?标儿没了,允炆那小子上去四年不到,就被老四给掀了!”他说着瞪了一眼旁边努力缩小存在感的朱棣。
朱棣:“……”(爹,天幕说的,不关我事啊!)
朱元璋继续数:“再说老四,你在位二十二年,六十五岁没的,也不算短。你儿子高炽,好嘛,十个月!差点没赶上过年!也就你孙子瞻基,勉强撑了十年。”
朱棣低头不敢吭声,心里默默计算着自己未来的在位年限。
“还有那个嘉靖,四十五年;他儿子隆庆,五年;万历,四十八年!好家伙,一个比一个能熬!结果呢?”
朱元璋指着天幕,“熬出个啥?熬出个‘一月天子’朱常洛!咱看这皇位就跟那啥似的,前面熬得太久,把后面儿的‘精气’都吸干了,继任的就得短命!”
李善长听得冷汗都快下来了,这比喻实在骇人听闻,但又莫名贴切。他张了张嘴,想安慰一下,却不知从何说起。难道要说“陛下圣明,发现了我大明国祚循环规律”?那下一个短命的岂不是……
朱元璋似乎也想到了这一点,脸色一沉,不再说话,只是目光更深沉地望向天幕。
天幕可不管洪武皇帝的心情,继续无情播报。
【万历三十三年,皇长孙朱由校生于太子宫,生母仅为不受宠的选侍王氏,后晋才人。】
【万历三十四年,内阁奉旨为皇孙拟名“由本”、“由校”、“由果”、“由格”。神宗赴太庙请祖宗裁定,择定“由校”。】
“哼,还算像点样子。”朱元璋微微点头,对请示祖宗这一步表示认可。
然而天幕话锋一转:
【五年后,朝廷惊觉,第六代益王之子早于皇长孙十八年出生,且同名朱由校!直至万历三十九年,其将册立世子时,方发现此重大重名事故。益王之子被迫改名“由本”。】
“噗——”殿内不知是谁没忍住,笑出了声,又赶紧死死捂住嘴。
朱元璋的脸黑得像锅底:“混账!宗室玉牒是干什么吃的?还能起重名?老四!”他猛地看向朱棣,“你以后给子孙起名,给咱把眼睛擦亮了!再出这种笑话,咱……咱抽你!”
朱棣一脸无辜又委屈:“……爹,这……这明明是后世子孙不肖,管理混乱……”(这也能怪我?!)
徐达在一旁憋笑憋得辛苦,李善长则摇头叹息:“陛下,此事实在……滑稽。但也侧面印证,我大明宗室历经二百余年,枝繁叶茂,人口浩繁,以致管理出现疏漏,竟至如此荒唐地步。”
很快,天幕内容变得沉重起来。
【万历四十七年,朱由校生母王才人逝世。万历帝命太子选侍西李抚育皇长孙。】
看到年幼的朱由校丧母,由一位并非生母的“选侍”抚养,马皇后忍不住轻叹一声:“这孩子,也是个命苦的。没了亲娘照拂,在深宫之中,日子怕是不好过。”
朱元璋也皱了皱眉,但更关注点却在别处:“西李?又一个姓李的?这后宫怎么尽是……”
紧接着,天幕播出了最震撼的消息。
【光宗驾崩,未立太子!皇长子朱由校(17岁)庶出,托付于大臣。】
“还好,总算不是幼主。”朱标松了口气,“十七岁,已可亲政,无需权臣辅政或后宫干政了。”
但天幕立刻粉碎了他的庆幸。
【抚养朱由校的李选侍(西李)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勾结,挟持皇长子,占据乾清宫,欲逼封皇太后,把持朝政!】
“岂有此理!!”朱元璋瞬间暴怒,一脚踹在御案上,“区区一个选侍!一个阉人!安敢如此!窥视神器,罪该万死!!”他的咆哮声震得殿梁都在嗡鸣。朱棣也面露杀机,对这种后宫干政、宦官弄权的行为深恶痛绝。
【大臣杨涟、刘一燝等强闯乾清宫,力斥李选侍,抢出朱由校,拥至文华殿受群臣拜,定于九月初六登基。】
【李选侍拒移宫,欲以太后位换。众臣不容,齐聚乾清宫外逼迫,太监王安宫内驱赶。李选侍势单力薄,终抱女移居哕鸾宫。移宫案毕。】
看到文官和太监联手,最终逼退了试图干政的后宫妇人,朱元璋的脸色才稍微好看一点,但依旧阴沉:“哼,总算这些臣子还有点用处!没白读圣贤书!”
天幕总结:【明宫三大案(梃击、红丸、移宫),至此全部落幕。郑贵妃、李选侍被视若武妲之流。】
殿内众人纷纷唾骂:“妖妃!当寸磔之!”
然而,天幕随后公布的结局却让所有人愕然。
【郑贵妃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三。】
【李选侍(后尊为李康妃)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明朝灭亡后,受清廷顺治、康熙两代供养,直至康熙十三年,年逾八十而终。】
“什……什么?!”朱元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祸乱宫闱,挟持帝嗣,竟能安享富贵,长寿善终?!这……这还有天理吗?!后世子孙都是泥塑的不成?!”他气得浑身发抖,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猛烈冲击。
马皇后也叹息摇头:“看来,史书工笔与真实结局,有时竟相差如此之远。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天幕最后展示了朱常洛死后的安排。
【九月初六,朱由校即位。改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后为泰昌元年,次年改元天启。】
【万历帝于当年十月入葬定陵。明光宗庆陵于天启元年始建,天启六年建成。虽一月天子,终入十三陵。】
看到朱常洛最终得以祔葬十三陵,朱元璋的怒气稍平,哼了一声:“算他们还有点规矩,没让咱朱家的皇帝死了没地方埋。一个月也是皇帝!”
但他看着“天启”这个年号,又想起那个被保姆和太监挟持的少年,眉头紧紧锁起。
“天启……天启……”他喃喃自语,“老天启示?启示了个啥?启示咱大明后面没好了吗?”
奉天殿内,无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天幕的光芒幽幽闪烁,预示着更多未知的、令人不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