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成李景隆,开局北伐朱棣 第四十一章 十万,足矣!

();

七日之后,真定城内,李景隆住处。

“或许你当时就不该放走朱高煦。”徐辉祖眉头紧锁,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凝重,忍不住开口道。

铁铉、平安、盛庸三人垂首立在一旁,个个面色沉郁,比徐辉祖的神色还要难看几分,满室沉默。

“我若真动了他,燕军的反扑怕是早就烧到城下了!”李景隆猛地抬头,眉头拧成了疙瘩,眼底翻涌着怒意,“何况当初若依方孝孺之见,把朱棣那几个儿子全扣在京都,他未必敢这么快起兵!”

话音落地,在场几人脸色齐刷刷一变,谁也不敢接话。

妄议天子,可是掉脑袋的罪过!

就在方才,李景隆收到了锦衣卫从京都递来的密报——朝廷已然知晓他故意放走朱高煦的事,朝中其他势力趁机发难,正撺掇着都察院弹劾他。

再加上前些日子京都闹得沸沸扬扬的“荧惑守心”天象,监军王忠又死得蹊跷,几件事摞在一起,让他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吕太后借机又在背后煽风点火,朱允炆对他的态度已经开始动摇!

王忠刚死时,他就已在呈往京都的战报里陈明此事,写明王忠勾结燕逆、散播悖逆言论的罪证。

至于那“荧惑守心”的天象,他也暗中让锦衣卫伪造了证据,指向钦天监有人被燕逆收买、故意散布谣言。

可朱允炆显然不再信他了,开战之初派太监王忠北上监军,明着是督战,实则是盯梢。

如今王忠死了,竟又调了刑部尚书暴昭来北境,担任平燕布政司司使,坐镇真定。

而且据密报中所称,从今往后,北境但凡重大军务,都得经暴昭传回京都,等朱允炆亲裁才行!

方才看过密报,李景隆险些当场掀了案几。

几日前萧云寒还来报,说他放走朱高煦一事,果然在燕军里搅起了乱子——支持朱高煦与朱高炽的两派斗得不可开交,再加上粮草告急,燕军早已无暇南顾。

他本打算趁燕军内乱,抓紧休养生息、操练兵马,半月后便发动总攻,争取在年关前把南军丢的城池全夺回来,没成想京都竟传来这等糟心事。

“刑部尚书一行还有几日抵达真定?”良久,李景隆压下心头的火,声音冷得像冰。

“至多两日。”福生低声回话,脸色同样凝重。

李景隆眉头微蹙,起身踱了几步,忽然停住脚步:“你们三人即刻回去点兵,带十万精锐随我去紫荆关!”

“福生,你马上通知萧云寒,带锦衣卫随行;再告诉狄龙,领三百火器营跟上!”

在场四人皆是一愣。

“景帅这是要...暂避锋芒?”铁铉迟疑着问。

“不该问的别问!”李景隆声音更冷,半句解释也无。

死了个监军王忠,又来个平燕布政司司使,朝廷这般三番五次掣肘,他早已受够了。

既然如此,不如先加快自己的计划,免得被这暴昭坏了大事!

四人不敢再多言,立刻领命去调兵传令。

李景隆走到门外,望着北方天际,双手死死攥成了拳。

离京时,他向朱允炆承诺有“平燕十策”,十策之内必平燕乱。

如今十策已近过半——断燕军粮道、离间朱棣父子算是第四策,也就是说,如果信守承诺,他只剩六策可用!

每次大胜,他都会在战报里注明用的是第几策。若是十策用尽仍未平定内乱,届时不光朱允炆会对他失去信任,恐怕身在京都的“家人”也会陷入危机。

所以接下来的每一策,不光要快,更要狠!所有谋划都得抢在前面,再不能保守求稳了!

半个时辰后,李景隆亲率十万兵马,带着锦衣卫与火器营,浩浩荡荡出了城。

可他刚过城门,就见耿炳文带着人纵马追了上来。

“景帅留步!”急促的马蹄声中,耿炳文高声呼喊。

李景隆眉头微蹙,先示意大军继续前行,才缓缓勒住缰绳,转身看向疾驰而来的耿炳文。

“景帅这是要往何处去?”耿炳文望着已渐行渐远的十万大军,脸色凝重,“莫非有新的战略部署?”

“平定燕乱乃头等大事,我不想再受掣肘。”李景隆语气果决,“耿老放心,余下三十多万兵马,足够你坚守真定无虞。”

“平燕之事,交给我便是!”他说着便要调转马头,似一刻也不愿耽搁,“年关之前,我必夺回南军丢失的所有城池!”

此言一出,耿炳文脸色骤变,周围将领也尽是难以置信之色。

“景帅?!”耿炳文满脸质疑,其他将领亦纷纷摇头,“您只带十万兵马,就要荡平燕逆、重夺失地?”

燕军骁勇善战,早已是天下皆知。虽说前几战损失惨重,却依旧是不容小觑的劲敌。

“十万,足矣!”李景隆丢下这句冷硬的话,策马便要离去。

“我与你同去!”忽有一声高喝从耿炳文身后的队列中传来,徐辉祖策马冲出人群,径直追上李景隆。

李景隆以十万兵马收复失地的计划,在旁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徐辉祖却莫名坚信。

他想要成为这十万铁骑中的一员。

“魏国公?你们...”耿炳文愣在原地,满脸无奈。

他只是南军副帅,根本无权阻拦主帅与魏国公。

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盼着景帅无论如何都能活着回来——毕竟有些失败,终究要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

徐辉祖也走了,而且带走了那三万京军,如此一来,前往紫荆关的兵马便从十万增至十三万。

...

“景帅?!您怎么来了?!”听闻李景隆亲率十三万兵马抵达紫荆关,守将梁鹏立刻迎了出来,脸上难掩喜悦。

“从今日起,我暂驻你这驻地。”李景隆面色冷峻,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接下来大军将一路北进,直到把燕军彻底赶出雄县以北!”

“要发动总攻了?!”梁鹏不由得眼前一亮,脸上闪过兴奋之色。

“你的任务是坚守紫荆关。”李景隆看向梁鹏,目光中满是期许,“只要紫荆关不失,真定便无虞,京都亦能安稳。”

紫荆关在真定以北,燕军若想再攻真定,必先越过此关。

“请景帅放心!”梁鹏微微一怔,随即躬身抱拳,语气斩钉截铁,“末将必定竭尽全力,寸土不让!”

李景隆不再多言,带着十三万兵马缓缓入城。

一路行来,看着梁鹏治理得井井有条的紫荆关,李景隆心中暗生赞许。

短短几日,这里竟已焕然一新,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

“看来先前耿老派你驻守通州粮仓,真是屈才了。”李景隆转头看向梁鹏,脸上露出明显的赞赏。

“景帅过誉了。”梁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能得景帅赏识,是末将的荣幸,更是末将的福分。”

言外之意,似是在说此前并未受耿炳文重视。

这也难怪,古代军中本就有嫡系与非嫡系之分。像梁鹏这般没什么背景的将领,若非一战成名被人发掘,实在难有出头之日。

若不是遇上李景隆,他或许一辈子都只是个看守仓库的小官。

“既选择追随我,便要抓住每一次机会。”李景隆认真看向梁鹏,细细叮嘱,“他日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梁鹏重重点头,双目之中满是感激。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们二人的相遇,是巧合,更似注定。

三日后,一则关键消息传到紫荆关。

“景帅!居庸关急报!”萧云寒快步而入,躬身行礼,“密探回报,有小股燕军骑兵离开居庸关,直奔大宁方向而去!”

“朱棣似乎就在队列之中,化装潜行!”

正在研究舆图的李景隆猛地抬头,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他终于按捺不住了!”李景隆眯起双眼,冷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