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晚意接过茶,没有客套,只平静地点了点头,目光却落在那如豆的台灯暖光下,方敬儒那欲言又止的脸上。
“方馆长深夜相邀,并非只为品茶吧?”
片刻沉默。
四目相对。
方敬儒脸上的感激和激动渐渐沉淀下去,被一种凝重所取代。
他放下茶杯,站起身,走到身后一排厚重的雕花木柜前,用钥匙打开了最深处一格保密抽屉的铜锁。从里面取出一个泛黄的硬皮卷宗夹。
灯光下,那卷宗封面上几个斑驳模糊的墨字印入林晚意眼帘:
“--江城重大民间文物受损抢救档案(部分密)--”。
方敬儒的声音低了下来,带着一种追忆的沉重和某种压抑的探寻:“林先生,修复骆驼俑,是功在千秋。但有一事,萦绕心头多年,每每想起如同芒刺在背,当年亦曾上报调查,却始终未能深入,最终不了了之……”
他将卷宗在桌上轻轻摊开,灯光照亮其中的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和潦草的笔记。
照片的背景林晚意刻骨铭心——正是晚香堂火灾后的废墟现场!
那焦黑的断壁残垣,扭曲的房梁,即使隔着时光的黑白,亦能感受到那种刻骨的毁灭气息。
笔记则是凌乱匆忙的现场勘查记录。
方敬儒指着其中一张照片上焦黑角落旁一个勉强可辨的铁皮桶碎片痕迹:“……当时现场就发现了这种残留物……但技术有限,未明确指向。”
他又翻到后面几张显然是**或者远距离拍摄的照片,照片里是几件造型古朴、却被打包装进木箱的东西,旁边还站着几个人影,面目模糊不清,但背景是某个码头仓库。
“这是晚香堂火灾发生后不到一月,在码头海关报备要‘运回’南洋某处所谓的‘楚家海外旧藏’……林先生请看这个……”
方敬儒指尖重重地点在照片上一个木箱缝隙中隐约可见物件的局部特写放大照片上——那放大镜聚焦下的,似乎是一件青铜觚的底座部位!
那线条流畅的底部边缘处,被方敬儒用红笔极其精细地圈出一个印记。
印记不大,扭曲缠绕成环,隐隐现出一种首尾相衔、自我吞噬的蛇形。
颜色被火光熏过看不真切,但那种诡谲古老的线条感,却透着一股阴冷的邪气!正是顾衍之笔记中那宛如梦魇的——
衔尾蛇!
林晚意端着茶杯的手指,指节在无人看见的杯壁下骤然收紧。
一丝刺骨的寒光从她低垂的眼帘下一闪即逝。
那印记的出现,彻底将楚家与晚香堂火灾、甚至与顾衍之之死的线索,如同烧红的铁索一般连接在了一起。
“方馆长,”林晚意抬起眼帘,脸上不见丝毫波澜,声音平静如故,只有深潭之下汹涌着能将人彻底吞噬的冰寒漩涡。
她放下茶杯,瓷底触碰红木桌面,发出极其轻微、却又如金玉断裂般清晰的一声“咔”。
“这份‘旧情’,晚香堂……记下了。”
她没有说谢,一个“记”字,重如山岳。
那两个字里,是多年前的漫天火海,是母亲和无数至宝的灰烬,是顾衍之沉入深海的未解之谜,是自己前世冰冷的骸骨。
复仇的拼图,又一块沉甸甸的碎片,嵌回了它应在的位置。
……
三月的江风,带着水岸边初醒芦苇的湿润气息,掠过老城区的青石板路。
空气还有些薄寒,阳光却已经努力穿透晨雾,在湿漉漉的石板上投下破碎闪烁的金斑。
“溯光”艺术空间那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上,凝着薄薄一层水汽,将窗外缓缓流动的老街景色晕染成一幅活动的朦胧水彩。
顾明玥的画展《江城·晨》就在这里。
展厅里人影寥寥,布展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
墙面上错落悬挂着一幅幅尺寸不大的水彩小品。
灰蓝的码头,雾里绰绰的旧船影,晨跑者踏过积水洼的脚印……每一笔都捕捉着破晓时分江城特有的那份半梦半醒、新旧交织的静谧与生机。
展厅东北角的灯光,似乎比别处更柔和几分,无声地聚拢在一幅约莫三尺见方的画作上——《沈记晨曦》。
画中是江城著名老字号“沈记糕团铺”每日黎明开启的景象。
视角并非临街正门,而是取自店铺侧面那条窄窄的、堆着些许杂物和竹篾盖篮的后巷。
画面前景,是几级被打磨得光滑的石阶和一扇略显陈旧的木窗,窗棂的朱漆已然斑驳。
真正的主角是背景虚焦处,沈记后厨那扇巨大的、蒙着厚厚水蒸气的花格窗。
水汽朦胧中,依稀可见窗内透出的橘黄色暖光,照亮了狭窄巷道上方氤氲升腾的浓郁到几乎可嗅见香甜的白色蒸汽。
蒸气的质感被描绘得极其动人,湿润、蓬松、又带着热力蒸腾的向上张力,丝丝缕缕缠绕弥漫,几乎要溢出画框。
光影透过湿雾,在布满青苔的墙角和水坑里,折射出细碎迷人的彩虹光斑。整幅画浸润在一种湿漉漉的冷灰蓝调中,唯有那一团由蒸汽和灯光共同营造的暖橘色光晕,成了画布最夺目的核心,宁静无声,却仿佛能听到蒸笼上汽笛轻鸣的声响,能闻到糯米蒸腾的甘饴芬芳。
一种极细腻的诗意,就在这冷暖、动静、明暗的对比中流淌出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孤独感,却又温暖得足以慰藉灵魂。
展墙边,一个身影站了许久。
他穿着熨帖合身的浅灰色羊绒衫,深咖色长裤,身形颀长挺拔,气质沉稳温润如一方暖玉,正是沈家如今的掌舵人,沈知白的兄长——沈砚川。
他的目光长久地停驻在这幅画上,眼中有惊讶,有探寻,最后沉淀为一种无声的共鸣与温和的激赏。
他的手里,还捏着一张硬质卡片,上面印着顾明玥的名字。
这是开展前,他在门口遇见妹妹沈知白,知白匆匆塞给他,俏皮地眨着眼说:“哥,你肯定对这幅最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