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殴打高阳?我反手制盐惊呆李世民 第105章 灭国之祸

();

第一百零五章 灭国之祸

皇太子不敢有丝毫犹豫,走到指挥官面前,双膝一软,重重跪下:

“上国天军……小国……小国知错了……”

他把头深深埋在甲板上,声音发颤:

“我们……我们愿意接受大唐的一切条件……只求……只求上国能免除我国灭国之祸……”

舰队指挥官连眼皮都没抬,只是挥了挥手。

旁边的文书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国书,丢在皇太子面前。

那正是秦源在舰队出发前亲手拟好的条约。

“听好了!”

指挥官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

“第一,永久割让对马、壹岐等所有外围岛屿给大唐,作为军港。

第二,赔偿此次战争军费,白银三千万两。

第三,开放你们所有的港口,我大唐的商人在你们境内,享有自由贸易权和治外法权。

第四,从今日起,你们倭国不得再拥有一艘三桅以上的战船!”

“念完了。

签吧!”

皇太子颤抖着拿起那份国书,他每看一条,脸色就白一分。

这哪里是条约?分明就是一份卖身契,要把整个倭国变成大唐的殖民地,永世不得翻身!

可他,敢不签吗?

抬头望见那一排黑洞洞的炮口,他不敢。

最终,他颤抖着手,拿起国玺,在那份被称为“秦氏条约”的国书上重重盖下。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亲手敲断了国家的脊梁。

“很好!”

指挥官终于站起,走到皇太子身边,拍了拍他的脸:

“现在,去把银子运过来吧!”

第一批装满白银的运输船,如同送葬队伍般缓缓驶出难波津港口。

唐军甚至没有派出一个士兵登陆。

在收到第一批五百万两白银后,舰队起锚,满载着天文数字般的财富和一纸足以让一个国家屈辱千年的降书,踏上归途。

消息比舰队更快传回长安。

整个大唐举国欢腾,百姓们涌上街头,敲锣打鼓,比过年还热闹。

他们欢呼的,不仅是胜利,更是那份在民间疯传的“秦氏条约”。

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一个国家跪地求饶,还赔了三千万两白银!

这是什么?这是神迹!

长安城的茶楼里,说书先生们已把秦源的故事编成新的段子:

“话说那秦太傅,稳坐中军帐,屈指一算,便知倭国有难……”

街头巷尾,百姓们自发建起长生牌位。

他们供奉的不是神佛,而是“秦太傅”。

在他们眼中,这位太傅早已不是凡人,而是能点石成金的财神,更是庇护大唐、开疆拓土的守护神。

秦源的声望,在这一刻,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

长安城,这一天格外热闹。

东门开了,一辆辆蒙着油布的重型马车,在东洋舰队水师护送下缓缓驶入。

车轮压在青石板上,碾出了深深辙印。

所有人都知道,那里面装着从倭国运回来的三千万两白银。

西门也开了,一望无际的驼队挂着叮当作响的驼铃,在西征大军护卫下缓缓而来。

骆驼背上,驮着的是来自中亚数座富裕城池的黄金和珠宝。

东来的银,西来的金,就在同一天汇聚到长安。

两条由财富组成的洪流,最终流向了同一个地方—大唐皇家银行。

当银行的巨大金库第一次被打开,一箱箱白银、一袋袋金币被士兵们搬入。

没有人数得清那究竟有多少,他们只知道,那些金银很快就堆成一座山,一座会发光、能把人眼睛晃瞎的山。

所有亲眼见到这一幕的人,都下意识吞咽口水。

太**震撼了。

第二天,太极殿。

朝会气氛前所未有的热烈,所有大臣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不真实的幸福感。

李治坐在龙椅上,嘴巴几乎没合拢过。

秦源就在这种几乎狂热的氛围中走了出来,他手里拿着一份报告。

“陛下,东征西讨,缴获金银折合白银,共计一亿三千四百万两!”

嘶—

大殿里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这个数字已超出他们的想象。

“臣,有一个提议!”

秦源的声音很平静。

“臣提议,动用这笔横财,以长安为中心,修建一个覆盖我大唐所有主要州府的驰道网络。

路面,全部使用水泥硬化!”

“……”

大殿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被这个计划给震住了。

修路?修到全国?还要用水泥?

这得花多少钱?要多大的工程?

太傅是不是,未免太疯狂了?

就在一些老臣准备出列劝谏时,一个身影从东宫太子的席位上站了起来。

是李弘。

如今的太子,已经褪去少年的青涩,身姿挺拔,面容俊朗,一双眼睛像他老师一样,明亮而深邃。

“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李治看着这个越来越出色的儿子,眼中满是慈爱。

“弘儿但说无妨!”

李弘走到大殿中央,他没有空着手。

他手中,拿着两样东西:一份是亲手绘制、无比精细的驰道网络规划图,一份是他熬了无数个夜晚写成的、长达万字的《驰道疏》。

“父皇,各位大人!”

李弘的声音清朗而自信:

“老师的计划,儿臣举双手赞成!”

“驰道一成,我大唐军令可三日之内传遍全国!大军调动、粮草运输,效率可提升十倍不止!此为军事之利!”

“驰道一成,南北货物、东西贸易将再无阻碍。

商旅往来,成本可降低百倍,国库税收亦可因此翻番!此为经济之利!”

“驰道一成,百姓出行探亲,皆有通途。

朝廷救灾赈济百姓,亦可朝发夕至!此为民生之利!”

“一举三得!此等功在千秋之伟业,为何不做?!”

一番话,有理有据,掷地有声。

大殿里,那些原本还想反对的老臣,一个个张着嘴,脸上浮现出自愧不如的羞色。

他们发现,自己几十年的官,好像都白当了。

见识与格局,竟还不如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李治看着儿子,眼眶都有些湿润。

麒麟儿!

这才是我大唐真正的麒麟儿!

“好!”

李治猛地一拍龙椅。

“就这么办!钱,我们有!太子的献策,更是说到朕的心坎里!此事,准了!”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