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殴打高阳?我反手制盐惊呆李世民 第106章 完美的闭环

();

第一百零六章 完美的闭环

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基建计划,就在这父子与师徒的默契下,全票通过。

执行更是流畅得不可思议。

秦源一声令下,皇家银行立刻向外注资;格物总院拿出最新的水泥配方和工程器械图纸;长安商会则承包全部工程,在全国范围招募工人。

金融、技术、商业、民生,一个完美的闭环形成了。

整个大唐,就像一台注入最强燃料的巨大引擎,轰然启动,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

无数百姓因这个计划找到工作,拿到工钱,过上好日子。

天牢,最深处。

被俘的大食主帅伊本·哈桑,正靠在墙角,双目无神。

他已在这里待了许久。

没有严刑拷打,也没有羞辱,每日都有好吃好喝的供奉。

可这种平静,比杀了他还难受。

牢门开了。

秦源走了进来。

哈桑望着这位传说中的大唐太傅,眼神复杂—有恨,有惧,还有一丝说不清的好奇。

他以为秦源是来炫耀武力的,可秦源什么都没说,只是给他换上干净衣服。

“走吧,我带你去看一样东西!”

秦源带着哈桑,登上长安城最高处—明德门城楼。

从这里,可以俯瞰整座长安。

哈桑看到了。

他看到那宽阔到能并排行驶八辆马车的朱雀大街上,人流如织,车水马龙。

看到东西两市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操着不同的语言讨价还价,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看到无数孩童在里坊间嬉戏打闹,衣着整洁,面色红润。

更看到在城市远方,一条条白色巨龙般的道路,正在向四面八方延伸。

那是正在修建的帝国驰道。

成千上万的工人如蚂蚁般忙碌,脸上却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

整个长安,整个大唐,都充满着他从未见过的、蓬勃而向上的生命力。

“看到了吗?”

秦源站在他身边,轻声说道:

“这就是我大唐的力量!”

“不是武器,不是军队,而是建设的力量—让所有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的力量!”

“我们打仗抢来的金银,不是放进皇帝私库,而是用来修更多的路,建更多的房子,办更多的学堂!”

“我们,是为了建设而发动战争。

你们,却是为了毁灭!”

“所以,你输了,从一开始就输了!”

哈桑呆呆望着眼前这繁华盛世,不可思议。

他想反驳,可一个字也说不出口。

那颗在战场上从未屈服的战士之心,在这一刻,被他无法理解、无法抗衡的“文明力量”彻底瓦解。

盛世,也有烦恼。

当数百万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城市,成为修路的工人、成为工厂的匠人时,一个新问题悄然浮现。

地,没人种了。

长安城的粮价在连续平稳数年后,第一次出现异常上涨。

涨幅虽不大,却是个危险信号,就像一滴血滴进清澈的水里。

很快,整个朝堂都嗅到了这股血腥味。

一个名字,被反复提起。

郑玄。

当代儒宗,士林领袖,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这位致仕多年、在泰山脚下讲学的老人,联合数十位同样退隐的老臣,联名上了一道《万言血书》。

血书,用指尖之血写成,每个字都透着悲怆与决绝。

痛陈“工商误国,农本动摇”,斥责秦源新政舍本逐末,好大喜功。

虽表面上繁荣大唐,实际上却在挖空帝国根基。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封血书,如同巨石砸向平静湖面,一时间,舆论汹汹。

很多原本支持新政的官员开始动摇,许多刚因驰道计划找到工作、拿到工钱的百姓也渐渐恐慌。

是啊,路修得再好,工厂再多,要是没了粮食,不都得饿死?

这是秦源自推行新政以来,第一次直面来自“道义”和“传统”的正面挑战。

对手不是为权力而斗的政敌,而是一位真正德高望重、一心为国、在士林中如圣人般的大儒。

他的话,有迷惑性,也有极强的煽动性。

连李治都有些坐不住,连夜召秦源入宫。

“太傅,这可如何是好?那郑玄在士子心中的地位太高,他的话,比圣旨还管用啊!”

秦源却很平静。

他没有在朝堂上与那些老儒生争辩“农为本”还是“商为本”的经义—那种辩论,就算赢了,也没意义。

他只是通过皇帝,向郑玄以及所有在血书上签名的老臣发出一份邀请函:

“臣请诸位大人,三日后前往蓝田,参观格物总院农业试验基地。

届时,孰是孰非,自有公论!”

这个举动,让所有人都看不懂。

都火烧眉毛了,你还有心情请人去看什么破基地?

郑玄也觉得秦源是在故弄玄虚,但他还是来了。

他倒要看看,这个把大唐搅得天翻地覆的年轻人,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三日后。

蓝田,格物总院农业试验基地。

郑玄带着那群同仇敌忾的老伙计下了马车。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良田,可地里空空如也,连一个农夫的影子都没有。

“哼,秦源小儿,果然是在装神弄鬼!”

一位老臣不屑道:“连农夫都没有,还谈什么农本?”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奇怪的轰鸣声,像打雷一般,地面也随之轻微震动。

地平线上冒出几股黑烟。

然后,他们看到了毕生难忘的一幕。

几台冒着滚滚蒸汽的钢铁巨兽,拖着巨大的犁铧,从地平线轰鸣而来。

没有牛,没有马,那东西就自己在地里跑!

而且后面拖着的犁巨大无比,一次能翻开十几垄地!

钢铁巨兽呼啸着从他们身边掠过,那股热浪、那股力量、那股一往无前的气势,把这些养尊处优的老大人们吓得连连后退。

一个格物院的年轻学子走上前,恭敬道:

“郑公,此物名为‘蒸汽拖拉机’!”

“一台拖拉机,一天可以耕地一千亩,其效率约等于一千名壮年农夫加两千头耕牛!”

“……”

郑玄和那些老臣全都石化。

一天,一千亩?

一个怪物,顶一千个农夫?这是什么神力?

还没等他们缓过神来,学子又将他们引到另一片试验田。

田里麦浪翻滚,小麦长得过分健壮。

麦秆粗如拇指,麦穗沉甸甸的,比成年人的拳头还大。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