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殴打高阳?我反手制盐惊呆李世民 第89章 极高的声望

();

第八十九章 极高的声望

这个提议一出,吐蕃的贵族们,炸了。

他们觉得,这是对吐蕃主权的侵犯。

松赞干布,也陷入了犹豫。

他是一代雄主,他有自己的骄傲。

让他和一个外人,平分自己国土上的税收,他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谈判,僵住了。

就在这时。

一直深居简出的文成公主,求见了松赞干布。

这位嫁到吐蕃数十年的大唐公主,在吐蕃,有着极高的声望。

她的寝宫里。

没有外人。

“赞普,你还在犹豫什么?”

文成公主的声音,很轻柔。

“我比你,更了解大唐。

也比你,更了解这位秦太傅!”

“我在大唐的时候,亲眼见过,他如何让沙子,变成比黄金还贵的琉璃。

如何让铁块,变成削铁如泥的宝刀!”

“我听闻,他能呼风唤雨,让大旱的关中,遍地甘泉。

他能撒豆成兵,让遮天蔽日的蝗虫,变成百姓口中的美食!”

“赞普,他不是一个普通人。

与他为敌,就是与天斗。

你我都看到了,论钦陵的五万大军,是如何败的!”

“如今,他带着和平而来,带着能让我们吐蕃百姓,吃饱穿暖的技术而来,你,为何要拒绝呢?”

文成公主的话,像一柄重锤,敲在了松赞干布的心上。

是啊。

他想起了论钦陵回来后,对他描述的那支如同鬼魅般的唐军。

他想起了秦源这几天,展示的那些如同神迹般的技术。

他更想起了,秦源在城下,释放论钦陵时,那份从容与自信。

和一个这样的对手打下去,真的,有胜算吗?

答案,是没有。

第二天。

松赞干布,在协定上,盖上了自己的金印。

一份,能为唐蕃带来至少数十年和平的协定,就此生效。

秦源,兵不血刃,只用了一支百人使团,就为大唐,彻底解除了西南边陲的后顾之忧。

他再一次,向世人证明。

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刀剑。

是文明。

皇太子李弘长大了。

他越来越像一个合格的储君,温文尔雅、谦恭有礼,可秦源却觉得,这底下藏着事儿。

朝会之上,几个元老旧臣因为一点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被御史弹劾,要被夺职下狱。

李弘站了出来。

“父皇,母后!”

他的声音清朗又诚恳。

“几位老大人虽有小过,但于国有功,劳苦一生。

儿臣恳请念其旧功,从轻发落!”

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

朝里那帮老头子一个个都点头,说太子仁德,像先帝。

可秦源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了垂帘之后,那张一闪而过的冰冷的脸—武后的脸。

她很不高兴。

秦源心里叹了口气:麻烦了。

甘露殿内,武后单独召见了秦源,没有旁人。

“太傅!”她开门见山。

“弘儿今日在朝上的话,你都听见了?”

秦源点头。

“妇人之仁!”武后吐出四个字,像冰碴子一样。

“一个帝王最忌讳的就是心软。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今**能为几个罪臣求情,明日是不是就要为那些意图不轨的宗室开脱罪名?”

她的声音越来越厉。

“太傅,你是D师,朕希望你能教他什么叫帝王心术,什么叫雷霆手段。

大唐需要的是一个果决的君主,不是一个庙里的菩萨!”

她这是要秦源把太子掰弯,塑造成一个像她一样的狠角色。

秦源沉默片刻,没有直接回答武后的问题。

“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宅心仁厚,乃万民之福!”他顿了顿,话锋一转。

“只是殿下所见的,是朝堂之上的仁,却未曾见过朝堂之外的苦。

臣请旨,带太子殿下出宫走一走,看看这长安城真正的模样!”

武后深深看了他一眼,没说话。

秦源带着太子李弘出了宫。

没有仪仗,没有护卫,只穿着一身普通衣服,像一对富家翁与子弟。

他们没有去东市西市看繁华似锦,而是去了龙首渠的下游。

那里是长安城的贫民窟—污水横流,茅屋低矮。

李弘何曾见过这样的景象?

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趴在散发着恶臭的渠边,捧起浑浊的水就往嘴里灌,他的脸瞬间白了。

秦源又带着他去了皇家总医院。

病房里,挤满了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而上吐下泻、面黄肌瘦的病人;他听到病人们痛苦的呻吟和家属们绝望的哭泣,嘴唇开始发抖。

最后,秦源带他去了蓝田,那座巨大的、日夜轰鸣的钢铁工厂。

高耸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成千上万的工人在生产线上挥汗如雨。

秦源指着那些工人说。

“殿下,你看,这一座工厂就能养活数万个家庭,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他们的孩子才能进蒙学,读书识字!”

李弘久久不语。

回去的路上,他一句话都没说。

回到东宫,他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份奏折摆在了李治和武后的面前。

奏折是李弘写的,可里面没有再为任何一个官员求情,通篇写的都是长安城龙首渠的排污问题。

他甚至亲手画了一张图—一张效仿蓝田工业区模式的长安城地下排污管道改造图。

虽然画得稚嫩,线条歪歪扭扭,可在图的最后,他用无比工整的字写下自己的见解:

“父皇,母后,儿臣愚钝,昨日方知何为‘仁政’。

赦免几个有罪的臣子,是小仁;让长安城百万百姓都有洁净之水可用,有安稳之所可居,远离疾病之苦,才是为君者真正的大仁!”

御书房内一片寂静。

李治拿起奏折,看着儿子的笔迹,看着那张稚嫩却充满思考的图纸,眼圈红了。

“好……好啊!”他猛地一拍桌案,龙颜大悦,转头看着武后。

“梓童,你看到了吗?这才是朕的好儿子!秦源,真乃D师也!”

武后沉默着,看着那份奏折、看着儿子的话,心中五味杂陈。

她希望儿子变得狠辣果决,可秦源却用一种她无法反驳的方式,教会了儿子另一种形式的“强大”。

这种强大,不靠杀戮和权谋,而是实实在在的利国利民的功绩。

或许……

她看着秦源的名字,眼神变得无比复杂—或许这样的君主,才是大唐真正需要的。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