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殴打高阳?我反手制盐惊呆李世民 第90章 无形的风波

();

第九十章 无形的风波

秦源又一次用自己的方式,化解了一场无形的风波。

他没有站队,没有说教,只是让那位未来的皇帝亲眼看到了人间。

而那位未来的皇帝,也从此与他这位老师,建立起一种远超寻常师生的、牢不可破的信任。

李弘知道,这位太傅将是他未来最坚定的盟友。

《大唐时报》。

这份由秦源一手创办的报纸,如今已经是整个大唐发行量最大的读物,可秦源对它很不满意。

他坐在长安城最有名的一家茶馆里,看着邻桌几个商人。

他们人手一份《大唐时报》,却只是草草看了头版上朝廷的公告,就将那张印着油墨的纸随手丢在一边—垫桌子、擦手,什么都有。

在他们眼里,这报纸除了看看朝廷有什么新动向,就再没别的用处,枯燥乏味。

秦源摇头:这可不行。

一张只刊登官方公告的纸,那不叫媒体,那叫“红头文件”。

它应该是刀,是剑,是能引导思想、塑造文化的无形利器。

回到格物总院,秦源召集了报社所有主事,他要对《大唐时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版。

“从明天起,报纸扩充为四大版!”

秦源的手指在桌面上轻敲。

“第一版‘朝闻天下’不变,专门刊登朝廷政令。

第二版‘格物新知’,用一问一答或讲小故事的方式,向百姓解释天为什么会打雷、铁为什么会生锈、人为什么要勤洗手。

要写得有趣通俗,让一个只在蒙学读过书的人,也能看懂。

第三版‘万国纪闻’,把‘探索号’船员的航海日志整理出来,当成故事一天登一段。

百姓想知道大海的另一边是什么样,我们就告诉他们!”

主事们连连点头,这几个版块都很有新意。

“那……第四版呢,太傅?”

秦源的嘴角勾起一丝神秘的微笑。

“第四版,叫‘长安风月’。

我们要开始在报纸上,讲一个很长很长、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故事!”

第二天,全新改版的《大唐时报》上市。

百姓们惊奇地发现,报纸变好看了。

有人在“格物新知”里第一次知道,原来打雷是天上的“电”在作怪,不是雷公发怒。

有人在“万国纪闻”里读到天竺国有会吃人的大蛇,还有皮肤像黑炭一样的人,惊奇得合不拢嘴。

但最火爆的,是那个全新的“长安风月”版。

上面开始连载一部闻所未闻的小说—《狄仁杰传奇》。

故事从一个偏远县城的一桩灭门C案开始,所有人都以为是恶鬼作祟,官府束手无策。

新上任的县令狄仁杰,却不信鬼神,他只信证据。

他通过观察死者的伤口,推断出凶器的形状;又通过勘察现场的脚印,分析出凶手的人数和身高。

他用一种被称作“逻辑”的东西,一层层抽丝剥茧,将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串联在一起。

故事在最关键的地方戛然而止,结尾只留下一行小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报分解!”

“没了?”

“这就没了?!”

整个长安城都炸了。

无论贩夫走卒还是王公大臣,所有看过报纸的人心里都像有只猫在挠—凶手到底是谁?是那个看似柔弱的遗孀,还是那个贪婪的管家?

第二天,《大唐时报》的销量翻了十倍。

印刷坊的机器日夜不停,印出来的报纸依旧一抢而空。

一个星期后,在茶馆里高声讨论狄仁杰的案情,已经成了长安城最时髦的事情。

甚至连李治,都成了这部小说的忠实读者,他还在朝会上公开对百官说。

“那个狄仁杰,断案之法很有章法,凡事都要讲证据、讲格物,而不是凭空臆断。

诸位爱卿,都该学学!”

皇帝的金口玉言,更是为这部小说添上了一把最旺的火。

秦源成功了。

他用一个精彩的故事,将“逻辑”“证据”“实证”这些格物学的核心思想,像一颗颗种子悄无声息地种进每一个大唐子民心里,这比在课堂上讲一百遍道理都管用。

报纸的影响力大到了连秦源都有些意外的地步,自然也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

甘露殿,武后又一次召见秦源。

“太傅的报纸办得很好!”武后笑意盈盈。

“如今长安内外无人不谈狄仁杰啊!”

她话锋一转。

“哀家觉得,这么好的报纸,只讲些破案的故事,有些可惜。

不如也讲一些忠孝节义、彰显美德的故事,比如一位皇后如何勤俭持家、体恤民情;再比如一些乱臣贼子如何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意思很明显,她要将《大唐时报》变成自己的喉舌,变成攻击政敌的武器。

秦源躬身一礼。

“皇后娘娘说的是。

《时报》理应激浊扬清,娘娘体恤百姓、捐资助学,此乃万民可见的善举,《时报》自然应当大书特书,以为表率!”

他先顺着武后的话说,然后声音变得平静而坚定。

“但《时报》的立身之本,在于秉笔直书,不涉党争。

故事就是故事,新闻就是新闻。

一旦它成了攻讦的工具,百姓们也就不信了。

一份没人信的报纸,也就一文不值了!”

他用一种最委婉、也最坚决的方式,拒绝了。

武后盯着他看了很久,最终笑了。

“太傅,说得有理!”

她没有再坚持,她知道秦源的这块阵地,她占领不了,但她对秦源的敬佩,或者说忌惮,又深了一层。

这个人,总能开辟出一些她闻所未闻的“战场”,并牢牢将规则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了进一步巩固《时报》的地位,秦源又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栏目—“读者来信”。

他鼓励所有百姓,对国事、对民生、对新政,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写信寄到报社。

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数的信件雪片般从帝国四面八方飞向长安。

有抱怨家门口的桥坏了、官府迟迟不修的;有建议如何改进农具、提升产量的;甚至有远在边疆的士兵来信,诉说思乡之苦。

秦源会亲自筛选这些信件,有价值的刊登出来,引起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他会整理成册,直接呈送到李治的御案之上。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