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三章 工业之力
秦源故作神秘地一笑。
他下令,向锅炉里,点火!
熊熊的煤炭,被投入炉膛。
巨大的锅炉,开始被烧得通红。
很快,一股股浓密的白色蒸汽,从机器的各个关节处,喷薄而出,发出“嘶嘶”的声响。
整个机器,仿佛活了过来。
当锅炉内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时。
秦源,亲自拉下了启动的阀门。
“哐当—!”
一声巨响!
那根连接着活塞的、比人腰还粗的巨大连杆,猛地,向上抬起!
随即,在蒸汽的推动下,又重重地,向下压去!
“吼—!”
整台机器,发出了一声如同巨兽咆哮般的,沉闷的轰鸣!
紧接着,便是富有节奏的,“哐当……哐当……吼……”的巨响。
这个钢铁巨兽,开始不知疲倦地,重复着它那简单而有力的动作。
所有人都被这巨大的噪音和力量感,给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李治张大了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那位濒临破产的矿主,更是吓得双腿发软,几乎要跪倒在地。
突然!
从那根深.入矿井的、巨大的抽水管里,一股浑浊的、夹杂着泥沙的地下水,猛地,喷涌而出!
紧接着,便是源源不断的,巨大的水流!
这个“不食草料,不需人力,自行而动”的钢铁巨兽,竟然真的,在将那废弃矿井里,积攒了数年之久的地下水,给一点一点地,抽了上来!
其效率,是过去几百名劳工,用上百个水桶,不眠不休提水的好几倍!
这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被眼前这充满了原始、粗犷、却又震撼人心的工业之美,给彻底征服了。
矿主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不是拜皇帝,也不是拜秦源,而是对着那台咆哮的钢铁巨兽,嚎啕大哭。
一半,是矿井得救的激动。
另一半,则是被这超越了他理解范畴的“神力”,给彻底吓的。
李治,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他看着秦源,眼神里,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和狂热。
他知道,秦源,又一次为他,为整个大唐,打开了一扇,他连做梦都未曾想象过的新世界的大门。
虽然,眼前这只是一台简陋无比的水泵。
但所有心思活络的人,都已经开始忍不住畅想。
未来,是不是会有,不用牛马拉,就能自己耕地的铁牛?
是不是会有,不用风帆,就能逆流而上的铁船?
蒸汽机的第一次轰鸣,回荡在蓝田县的上空。
其意义,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
它像一个庄严的里程碑,宣告着。
大唐,这个辉煌的农业帝国,已经有一只脚正式地踏入了工业革命的,那道金光闪闪的门槛。
永徽三年。
新皇李治,对他的结发妻子—王皇后,日渐冷落。
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是典型的名门闺秀,端庄有余,却情.趣不足。
而另一位萧淑妃,虽一度受宠,却也因性情骄纵,渐渐失了圣心。
如今,能让年轻的皇帝,在处理完一天繁重的朝政之后,感到身心愉悦的,只有一个地方。
—武昭仪的寝宫。
武媚娘,这位曾经的武才人,早已不是感业寺里那个青灯古佛的落魄尼姑。
她以一种惊人的速度,重新获得了李治的专宠,并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和四妃。
她不仅仅是美貌。
更重要的,是她那颗七窍玲珑心,和对**非凡的敏锐。
她总能用最温柔的话语,抚平李治心中的烦躁。
她总能用最独特的视角,为李治分析那些令他头疼的朝局。
她就像一股清泉,注入了李治那被元老重臣们压抑得有些沉闷的**生活。
于是,在某个夜晚,当李治再次留宿于武昭仪的宫中时。
武媚娘吹着枕边风,用一种半是委屈,半是撒娇的语气,向李治流露出了一个念头。
“陛下,臣妾听闻,民间男子,若不喜原配,尚可休妻另娶。
为何陛下身为天子,却要受此束缚?”
就是这句看似无心的话,在李治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很快,这颗种子,便生根发芽。
李治,在一次与几位核心大臣的小范围议事中,第一次,流露出了一丝“废黜王皇后,改立武昭仪”的想法。
他本以为,这只是自己的“家事”。
可他没想到,他迎来的,是几乎所有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对。
首当其冲的,便是他的亲舅舅,当朝第一权臣,长孙无忌。
“陛下,万万不可!”
长孙无忌的态度,前所未有的强硬。
“皇后乃国母,母仪天下,岂可轻废!王皇后出身名门,贤良淑德,并无过错。
若无故废之,必将引天下非议,动摇国本!”
紧随其后的,是另一位顾命大臣,以耿直著称的褚遂良。
“陛下!立后,非陛下之家事,乃社稷之大事!武昭仪曾为先帝才人,若立为后,将置先帝于何地?置陛下于何地?此乃乱.伦之举,老臣,死也不从!”
元老派的激烈反对,如同一盆冷水,将李治的一腔热情,浇了个透心凉。
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虽然是皇帝,却并不能随心所欲。
他的权力,被一张由亲情、传统、和利益交织而成的大网,给牢牢地束缚住了。
朝堂受阻,让武媚娘深刻地意识到。
想要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后位,光有皇帝的宠爱,是远远不够的。
她必须,在朝堂之上,找到一个足以与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集团相抗衡的,强大盟友。
她的目光,很自然地,便投向了那个唯一超然于所有派系之外,却又权势滔天的身影。
—帝师,太傅,秦源。
武媚娘开始行动了。
她没有像别的嫔妃那样,去给秦源送什么金银珠宝,或者绝色美女。
她知道,对秦源这样的人,那些俗物,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她用了一种更高明的方式。
她以“为皇家子女启蒙,请教格物之学”为名,通过李治,多次邀请秦源,入宫讲解。
在那些名为“讲学”,实为“私谈”的会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