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二章 无意发现
格物总院,炼钢坊。
这里,是整个大唐工业技术的心脏,也是温度最高,最危险的地方。
为了追求更高的炉温,以炼制出更坚韧的特种钢材,工匠们不断地对高炉进行着改良。
为了给持续运转的巨大鼓风机降温,他们习惯在旁边放置一个装满水的、密封的铁壶,利用水管进行冷却。
这天,一个年轻的学徒在操作时,稍有疏忽,将那个铁壶放置得离熊熊燃烧的高炉,太近了。
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一炉即将出炉的,火红的钢水上。
悲剧,就在此刻发生。
那个被烈火炙烤了许久的密闭铁壶,内部的水早已沸腾,化作了无形的、却蕴**恐怖力量的蒸汽。
当这股力量,超越了铁壶所能承受的极限时—
“轰!!!”
一声前所未有的巨响,猛烈地,炸开了!
整个炼钢坊,都为之剧烈地一震。
那个坚固无比的铁壶,被炸得四分五裂,化作无数致命的弹片,向四周激射。
巨大的蒸汽压力,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冲击波,将数米之外,用来测试防御力的一副“定远甲”,都炸得凹陷变形,扭曲成了一团废铁。
距离最近的几名工匠,当场就被掀翻在地,不省人事。
整个炼钢坊,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随即,便是极度的恐慌。
“炸……炸炉了!”
“火神……是火神发怒了!”
“快跑啊!天降惩罚了!”
工匠们惊恐万分,丢下手里的工具,四散奔逃。
在他们看来,这无法解释的巨大威力,只能归结于神罚。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源的耳中。
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
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和工匠们脸上那无法掩饰的恐惧。
然而,秦源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惊慌,更没有愤怒。
他的瞳孔,在看到那副被炸得变形的铁甲,和散落一地的铁壶碎片时,猛地收缩了!
随即,一股难以遏制的、狂喜的电流,从他的脊椎,直冲天灵盖!
蒸汽!
是蒸汽的力量!
他立刻下令,封锁整个炼钢坊,任何人不得靠近。
他将那些惊魂未定的学员们,重新召集到现场。
他指着那片狼藉,声音里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颤抖的兴奋。
“你们看清楚了!”
“这,不是什么神罚,更不是火神之怒!”
“这,是我一直以来,想给你们讲,却又不知该如何讲起的,一种全新的更强大的力量!”
他拿起一块被炸飞的铁壶碎片。
“水,受热,会化为气。
此为常理!”
“但若是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将水烧开,它所化之气,无处可去,便会积蓄起来。
其力之大,可裂金石!”
“水化为气,其力百倍!这,便是‘气动之理’!”
学员们听得是云里雾里,将信将疑。
秦源也不多解释。
他让人取来一个特制的、小巧的黄铜气缸,气缸里,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活塞。
他将气缸底部注满水,用酒精灯在下面加热。
很快,气缸里的水开始沸腾。
白色的蒸汽,开始从气缸顶部的一个小孔里,喷薄而出。
秦源用一块湿布,堵住了那个小孔。
奇妙的一幕发生了。
在不断积蓄的蒸汽压力推动下,那个原本静止的活塞,竟然缓缓地,被向上顶起!
“动了!动了!”
有学员失声叫道。
在场的所有人,都亲眼见证了,那无形无质的“气”,是如何转化为,肉眼可见的,推动物体的,“力”!
这一刻,在他们心中,不亚于一场思想上的大地震。
秦源心中,早已是心潮澎湃。
蒸汽机!
工业革命的钥匙!
通往另一个次元的门径!
他知道,这把钥匙,已经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但他同样清楚,以大唐目前的基础工业水平,直接去制造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那纯属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材料,不过关。
加工精度,更不过关。
他必须,像当初推广其他技术一样,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最能体现其价值,又能反过来,促进基础工业发展的应用场景。
他的脑海中,瞬间就浮现出了一个画面。
—矿井。
大唐的许多高价值矿场,比如铜矿、铁矿,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
挖得越深,地下水就越多。
一旦积水,就只能依靠大量的人力,用水桶,一桶一桶地,往外提。
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许多储量丰富的矿井,就因为排水问题,而被迫废弃。
这,就是蒸汽机最好的舞台!
秦源立刻投入到了设计之中。
他没有去追求复杂和高效。
他要的,是简单,是结实,是能用现有技术,造得出来的东西。
他画出了无数张图纸,最终,敲定了一个方案。
—往复式蒸汽水泵。
它的结构,笨重而简单。
一个用最结实的、百炼雪纹钢打造的、巨大无比的锅炉,用来烧水产生蒸汽。
一个同样坚固的、巨大的气缸和活塞。
再通过一套巨大的杠杆和连杆机构,将活塞的上下运动,转化为抽水的力量。
整台机器,就像一个放大了一百倍的,简陋版的打气筒。
它,是工业时代的巨兽,粗犷,笨拙,却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数月后。
蓝田县,一座因为地下水泛滥,已经废弃了近十年的铁矿。
矿主,已经为此愁白了头,几近破产。
今天,这里却聚集了无数的人。
李治,在听闻秦源又鼓捣出了“神物”之后,亲自带着几位核心大臣,赶到了现场。
矿主,和附近的百姓们,也都围在远处,好奇地看着矿井旁,那个被苫布盖着的,巨大无比的怪物。
当秦源下令,揭开苫布时。
一个由钢铁、黄铜和巨大木梁组成的,狰狞而丑陋的钢铁造物,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它太大了,太笨重了。
完全不符合大唐传统器物的任何审美。
“这……这是何物?”
就连李治,都忍不住问道。
“陛下,臣,称之为‘吞云吐水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