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二章 贞观二十二年
岁月无声,如灞河之水,日夜不停地流淌。
转眼,便已是贞观二十二年。
长安城依旧是那座万国来朝的天上之城,格物总院的烟囱里,冒出的黑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浓密。
大唐的国力,如日中天。
但再强盛的帝国,也抵不过时间的侵蚀。
一手开创了这辉煌盛世的雄主,李世民,也终究是老了。
一场秋日里的皇家围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世民依旧如年轻时一般,纵马驰骋,弯弓射雕。
然而,就在他意气风发,一箭射落一只飞鹰之后,一股突如其来的眩晕,让他眼前一黑,险些从马背上栽了下来。
“陛下!”
随行的侍卫和内侍们,吓得魂飞魄散,一拥而上。
“天子风疾!”
消息传回皇宫,整个太极宫都笼罩在一片紧张的阴云之下。
御医们使出了浑身解数,针灸、汤药,一刻也不敢停。
秦源也被紧急召入了宫中。
他看着躺在龙榻上,半边身子有些麻木,口角微斜的李世民,心中也是一沉。
这是中风的前兆。
在这个时代,这几乎是绝症。
他没有去碰那些汤药,而是立刻命人取来大量的冰块,用布包好,敷在李世民的额头和颈部,进行物理降温。
同时,他让晋阳公主取来了那个早已成为皇后寝宫标配的“养气”皮囊,小心翼翼地让李世民少量吸入。
一番紧急处理之下,李世民那急促的呼吸,总算是平稳了一些。
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个曾经可以亲率玄甲,冲锋陷阵的马上皇帝,他的时代,正在不可挽回的,走向落幕。
甘露殿内,烛火通明。
李世民屏退了所有宫人和大臣,偌大的宫殿里,只剩下他,太子李治,以及静立一旁的秦源。
曾经威严无比的帝王,此刻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
他靠在软枕上,目光有些涣散地看着眼前的两个年轻人。
他没有谈国事,也没有下什么旨意,只是絮絮叨叨地,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
从玄武门前的血,到渭水河畔的盟。
从平定突厥的喜,到征战高句丽的憾。
他的声音很低,很慢,像是在自言自语。
李治跪在榻前,早已是泪流满面。
不知过了多久,李世民的目光,终于重新聚焦,落在了李治的身上。
“治儿……”
“父皇在!”
“你性情仁厚,这是好事,朕……很欣慰!”
李世民喘了口气,继续说道。
“但,仁者多断。
作为一个君王,光有仁心是不够的。
这江山,是打下来的,也要守得住!”
“朕,亦有所忧啊!”
说完,他缓缓地,将目光转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秦源。
那双曾经洞察世事的眸子,此刻,充满了郑重和托付。
“秦卿!”
“臣在!”
“朕这一生,识人无数,最得意的,有两件!”
“一件,是得了玄龄、克明这些能臣,助我定国安邦!”
“另一件,便是得了你!”
李世民的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明亮。
“朕将这大唐江山,还有治儿,一并,都托付于你了!”
“朕希望你,做他的张良,为他运筹帷幄;也做他的魏征,时时警醒于他!”
“你……可能答应?”
秦源心中剧震。
托孤!
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荣耀,也是何等沉重的责任!
他看着龙榻上日薄西山的帝王,又看了看身边泣不成声的太子,最终,他双膝跪地,郑重叩首。
“臣,秦源,领旨!”
“陛下在,臣为大唐之臣。
陛下不在,臣亦为大唐之魂。
此身,此命,皆付江山社稷,万死不辞!”
李世民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仿佛放下了心中最后一块大石,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自那以后,李世民便不再上朝,以养病为名,深居简出。
朝政大事,皆交由太子李治监国处置。
而秦源,则成了东宫的常客。
年仅二十岁的李治,第一次独自面对这庞大帝国的复杂朝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一份来自边疆的奏折,言辞激烈,请求增兵,他不知道是该准还是该驳。
一份户部呈上来的预算,数字繁杂,牵扯各方利益,他不知道该从何处削减。
每当这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秦源。
他会将秦源请到东宫的书房,将难题一一摆出。
秦源也不客气。
他会拿起那份边疆奏折,对李治说。
“殿下,你看此人行文,辞藻华丽,气势汹汹,但通篇只讲困难,不提方案。
其背后,要么是虚张声势,想骗朝廷的军费;要么,便是他本人也束手无策。
对这种人,不可信,更不可用。
当派御史,前去核查!”
他又会拿起户部的预算册。
“殿下,这笔钱,是给将作监修缮宫殿的,非急务,可削。
这笔钱,是给功勋老臣的赏赐,乃陛下亲许,一文不能动,此为收买人心。
而这笔,看似不起眼,是给格物总院的,却是万万动不得的,此乃大唐的未来!”
他手把手地,教李治如何从字里行间,分辨忠奸。
如何从枯燥的数字背后,看清利益的纠葛。
如何平衡朝中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和以李绩为首的军方势力。
如何安抚那些对新政不满的旧派文官。
秦源将自己从后世学来的**智慧,和在这个时代摸爬滚滚打总结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他教的,不再是具体的“格物之学”。
而是真正的,治国平天下,驾驭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之术。
李治,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成长着。
他的眼神,从最初的迷茫,变得越来越坚定。
批阅奏折的手,也越来越沉稳。
大唐的权力核心,就在这间小小的书房里,以一种没有流血,没有动荡的方式,进行着平稳的交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并非所有人都乐于看到这一幕。
吴王李恪,李世民的第三子。
这位素有贤名,又因其母是隋炀帝之女,血统高贵,一直被许多朝臣寄予厚望的皇子,开始变得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