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五章 十日修桥
疯了!
这是满朝文武,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
十天?
修复一座已经快要垮塌的大型石桥?
这不是口出狂言,这是在拿自己的脑袋,拿大唐的国运开玩笑!
“秦源!你可知你在说什么!”
连一向稳重的房玄龄,都忍不住出声提醒,额头上全是冷汗。
秦源却依旧平静,他挺直了脊梁,独自一人,面对着整个朝堂的质疑和惊骇。
李世民死死的盯着他。
他在秦源的眼睛里,没有看到丝毫的轻浮和狂妄,只看到了如同磐石一般的自信。
又是这种自信。
每一次,这小子露出这种眼神的时候,他都能创造出旁人无法想象的奇迹。
赌不赌?
李世民的心中,天人交战。
赌赢了,天堑变通途,辽东战事,再无后顾之忧。
赌输了…他这个天子,就要陪着秦源,成为天下最大的笑柄。
“好!”
李世民猛的一拍龙椅,站了起来!
那一声巨响,震的整个大殿都为之一颤。
“朕,就许你十日!”
他目光如电,扫过殿中百官,声音里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皇者霸气。
“自今日起,灞桥修缮事宜,由定远侯全权负责!凡所需之人、所需之物,工部、户部、将作监,三司会同,必须无条件满足!”
“若十日功成,朕记你首功!”
李世民顿了顿,一字一句的说道。
“若失败…朕,与你一同向天下谢罪!”
满朝,死寂。
秦源没有再多说一个字,只是深深一揖。
“臣,遵旨!”
当天,秦源就带着格物院全体人员,以及将作监最精锐的一批工匠,奔赴到了灞桥现场。
他甚至把那个已经被他技术折服的刘大匠,也给带上了。
看到那道几乎要将桥墩一分为二的巨大裂缝,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秦源却只是看了一眼,就铺开了图纸。
他亲自设计,亲自计算,将水泥、沙石、以及格物院用新法锻造出的高强度铁条(钢筋)的调配比例,精确到了每一个数字。
“所有碎石,全部清除!”
“按照图纸,搭建模具!一寸都不能差!”
“将铁条,按照这个结构,给我编成网,放入模具之内!”
秦源的命令,一道接着一道,清晰而果断。
全新的施工方法,开始了。
工匠们按照吩咐,将泥浆一般的水泥混合物,一桶一桶的,倒入那些用铁条网支撑起来的巨大木质模具中。
这种“浇筑法”,别说那些围观的百姓,就连工部的官员和将作监的工匠们,都看傻了。
“这…这不是儿戏吗?”
“用泥浆修桥?这东西能有石头结实?”
质疑声四起。
天色,也越来越暗,暴雨随时可能倾盆而下。
秦源早有准备。
“搭防雨棚!快!把我们带来的所有油布都用上!”
“棚内,生起炭火,保持温度!”
他要与天争时!
巨大的防雨棚,很快就将整个工地笼罩了起来。
工人们分成三班,在炭火的烘烤和秦源的亲自指挥下,昼夜不停的施工。
搅拌声,号子声,在灞河边上,响彻了整整几天几夜。
几位守旧的御史,像苍蝇一样,天天杵在工地旁边“监工”,看着那些被消耗掉的钱粮物资,心疼的直哆嗦。
他们一天三封奏疏,弹劾秦源胡作非为,劳民伤财,浪费国帑。
李世民收到这些奏疏,看都不看,直接扔进了火盆里。
他已经把所有的宝,都压在了秦源身上。
第五天,程咬金风风火火的来了。
他看着那些在旁边指指点点的御史和官员,牛眼一瞪。
“他**,俺兄弟在这为国卖命,你们这帮酸儒在旁边叽叽歪歪,想干什么?”
说完,他大手一挥。
他亲率的一队玄甲军,直接在工地外围百米处,拉起了一道封锁线。
程咬金把自己的马扎,往工地门口一放,横刀立马。
“奉陛下口谕,此地乃军机要地!任何人胆敢靠近,意图滋扰,皆以通敌论处,杀无赦!”
老流氓一出马,世界瞬间就清净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
质疑和嘲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了顶峰。
所有人都等着看秦源的笑话。
第八日。
比军令状上的十天,还早了两天。
秦源站在工地上,看着眼前那个被木板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庞然大物,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拆模!”
数千双眼睛,在这一刻,全都聚焦了过来。
连一直待在远处行宫里的李世民,也忍不住走出了车驾,站在高处,远远的眺望。
“哐当…哐当…”
巨大的木质模具,被一块块的拆卸下来。
随着最后一块木板的掉落。
一个前所未有的造物,一个通体呈深灰色,表面平滑,没有任何缝隙,仿佛是被人从一整块巨石中雕刻出来的全新桥墩和桥面,带着一种野蛮而坚固的气息,赫然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它和旁边旧桥的古朴风格截然不同,却又以一种无比强大的姿态,将旧桥牢牢的支撑,融为了一体。
那一瞬间。
所有的嘲讽,所有的质疑,所有的议论。
全都消失了。
围观的百姓,前来监工的官员,那几个准备好了弹劾奏疏的御史。
所有的人,都像是被施了定身法一样,呆立当场。
他们张大了嘴,死死的盯着那座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桥梁,脑子里,一片空白。
那座灰色的,充满了现代工业美感的桥梁,就这么静静的矗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它像一个沉默的巨人,无声的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短暂的死寂之后,秦源的声音打破了宁静。
“陛下,各位大人,此物初成,根基未稳,还需两日养护,方能彻底凝固,届时,才可通车马!“
他的声音里,带着数日未眠的沙哑,却异常的沉稳。
所有人的心,又一次的悬了起来。
还没结束。
最后的考验,还没有到来。
这两天,成了整个长安城最难熬的两天。
成千上万的百姓,自发的守在灞河两岸,他们不走,就这么等着,想亲眼见证最后的结果。
那些文武百官,也天天派人来打探消息。
那几个御史,更是每天都来,他们不说话,只是看着那座桥,脸色变幻不定,谁也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