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四章 正式扎根
冻疮。
这玩意儿,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无解的难题。
秦源脑子里灵光一闪。
油脂…矿物油…凡士林…
一个廉价又高效的护手霜雏形,在他脑中迅速成型。
又是一个能赚钱,又能收拢军心和民心的好东西啊。
秦源心情大好,他走到旁边正在研磨琉璃废料的工坊,看到一堆被淘汰下来的,五颜六色的琉璃珠子。
这些珠子,因为有杂质或者气泡,无法做成精品,本是要被回炉重造的。
“把这些,都拿去分给院里那些孩子们玩吧!“
秦源随口吩咐道。
管事愣了一下,随即大喜过望。
很快,几十个工匠的孩子,就得到了他们这辈子见过最漂亮的玩具。
那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琉璃珠子,在他们眼里,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好看。
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用这些“宝石”当弹珠玩,清脆的撞击声和天真无邪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格物院。
秦源站在廊下,看着这幅充满了烟火气的画面,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
他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在这个时代,扎下根了。
这种感觉,很温暖。
这份宁静,很快就被程处默的到来给打破了。
程处默的脸色,少有的凝重。
他屏退左右,压低了声音对秦源说。
“秦源,我爹让我来提醒你一句,你得小心博陵崔氏!“
“他们?”秦源眉毛一挑:“他们还有什么花招?”
“不是在长安!”程处默摇了摇头:“是在辽东!“
“崔氏的根基,除了在河北,就是在辽东。
他们家族有大量的商队和产业,都在那边。
这次大军东征,很多的粮草布匹,都是从他们手里采买的。
我爹担心,他们在吃了你这么大一个亏之后,狗急跳墙,可能会在远征军的补给线上,给你下绊子!“
程处默的话,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秦源心中那点安逸。
他猛然一凛。
这事,不是可能,是极有可能!
对世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家族利益更重要。
为了报复自己,在军国大事上做手脚,这种事他们绝对干得出来!
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在挖大唐的根基!
“我知道了!“
秦源的脸色,也沉了下来。
他立刻回到书房,拿出一张特制的信纸,用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才懂的密码,迅速写了一封密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提醒在前线总览大局的兵部尚书李绩,严查所有来自河北,特别是与崔氏有关的物资供应商,要做到每一粒粮食,每一寸布匹,都重新检验,绝不能出任何纰漏。
写完信,他用火漆封好,交给了程处默。
“用最快的军方渠道,八百里加急,送到李绩大将军手上,越快越好!”
就在秦源的密信,快马加鞭的送往辽东前线时。
博陵崔氏的秘密宅邸里,却是一片欣喜若狂。
崔氏的族长,崔民干,正捧着那份从格物院里“偷”来的琉璃配方,激动的浑身发抖。
“天助我也!天助我博陵崔氏啊!”
他将那份配方视若珍宝。
派出去的间谍,已经被秘密送走,赏赐了足以让他几辈子都衣食无忧的财富。
崔氏的几位核心长老,也都聚集在此,看着那份配方,两眼放光。
“族长,事不宜迟!我们必须马上建窑,马上生产!”
“没错!只要我们能抢在秦源前头,大规模的造出这明琉璃,不仅能把他彻底打垮,还能把我们之前亏损的,十倍百倍的赚回来!”
“届时,这天下第一豪门的位子,就还是我们崔家的!”
崔民干被这巨大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当即拍板。
“好!倾尽我族之力,在最隐秘的地方,建造窑厂!三个月内,我要让崔家的明琉璃,摆满长安的货架!”
一场豪赌,就此展开。
崔家投入了难以想象的巨资,无数的人力物力,像流水一样,涌向了那个秘密的据点。
风暴,正在酝酿。
长安城,表面上一片祥和。
秦源的格物院里,依旧充满了创造的**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崔氏的秘密窑厂里,工匠们在家族长老的监工下,狂热的日夜赶工。
辽东前线,唐.军正在集结,准备对高句丽发起最后的总攻。
没有人知道,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悄然张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场连绵的秋雨,让长安城都笼罩在一片湿冷的阴郁之中。
但比天气更让人心焦的,是一封从蓝田县发来的八百里加急军报。
连接长安与整个东部地区的交通大动脉,灞桥,在连日的雨水冲刷下,一处关键的桥墩,出现了一道巨大的裂缝。
整个桥面已经倾斜,随时都有可能彻底垮塌。
这消息在第二天的早朝之上,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湖面。
工部尚书一脸死灰的跪在殿中,声音都在发抖。
“陛下…灞桥之基,已损其要,若要修复,需先拆后建,往来工期,至少…至少需要两个月!“
两个月!
满朝文武,一片哗然。
东征大军的粮草辎重,几乎全都要通过灞桥,源源不断的送往前线。
别说两个月,就是耽搁二十天,辽东前线的几十万大军,就有断粮的风险!
这已经不是工部的失职问题了,这是足以动摇国本的军国大事!
李世民的脸色,阴沉的能滴出水来。
整个太极殿,死一般的寂静,只剩下沉重的呼吸声。
就在这片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的死寂之中,一个平静的声音,清晰的响了起来。
“陛下,臣,或可一试!“
所有人循声望去,出列的,正是定远侯,秦源。
李世民的目光,瞬间就锁定在了秦源身上。
一名御史立刻跳了出来,呵斥道:“定远侯!此乃军国大事,修桥补路,更是工部之责,与你何干?你岂能在此儿戏!”
秦源看都没看他一眼,只是对着龙椅上的李世民,一字一句的说道。
“陛下,工部需要两个月,臣,只需要十天!“
“十天之内,臣立下军令状,定让灞桥,固若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