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最为后世称道的,是他的纳谏精神】
【他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他的鼓励下,贞观年间形成了直言进谏的风气,其中最著名的谏臣便是魏征】
【魏征原为李建成的属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魏征为谏议大夫】
【魏征性格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前后向李世民进谏二百余次,内容涉及**、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除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马周等大臣也经常向李世民进谏,形成了“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逐鹿中原。
魏征起初投身瓦岗起义军,后又辗转侍奉窦建德。
唐武德四年,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魏征成为李世民的俘虏。
彼时,李世民已是威名赫赫的秦王,麾下人才济济。
他听闻魏征曾为太子李建成出谋划策,甚至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自己,心中对魏征便有几分好奇与恼怒。
一日,李世民召见魏征,质问他。
“你为何要离间我兄弟之情?”
魏征并未露出丝毫惧色,从容答道。
“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这回答让在场众人皆惊,都以为魏征此番必死无疑。
可李世民却被魏征这份不畏强权、直言坦率的精神所打动,他凝视着魏征,心中暗自思忖:此人虽曾与我为敌,但他的忠诚与胆识世间少有,若能为我所用,定是大才。
于是,李世民不仅没有处罚魏征,还将他留在身边,不久后委任其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自己提意见。
李世民登基后,一心想要开创一番盛世,时常召见魏征,与他探讨治国理政的得失。
有一回,李世民问魏征。
“何谓明君、暗君?”
魏征回答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往昔尧帝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等坏人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
“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李世民听后,不住点头,深感魏征所言极是。
此后,魏征以天下为己任,前后向李世民进谏二百多次,大到国家政策方针,小到皇帝个人言行,事无巨细,只要他认为不妥之处,便直言不讳。
贞观六年,大唐国力渐盛,四夷宾服,祥瑞频现,朝堂之上一片繁荣景象。
这日,早朝之上,礼部尚书率先出列,向李世民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朗声道。
“陛下,如今我大唐国势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四方来朝,此乃陛下圣德所致,泰山封禅,乃帝王大典,可昭告天下陛下之功绩,彰显我大唐国威,恳请陛下举行封禅大典!”
此提议一出,满朝文武纷纷附和,众人都觉得此时封禅再合适不过,既能向天下宣扬李世民的丰功伟绩,也能为大唐祈求国运昌盛。
李世民听着大臣们的劝进,脸上虽带着谦逊的微笑,可眼中却难掩一丝得意。
他扫视一圈朝堂,缓缓开口。
“诸位爱卿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但朕却不这么看,况且即使是祭拜天地,又何必一定要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才算表达出对天地的诚敬呢?”
大臣们都知道这是皇帝的客套话,于是更加极力劝请,言辞恳切,场面十分热烈。
李世民见此情景,便顺水推舟,微微点头道。
“既然众爱卿如此坚持,那此事就再议议吧。”
实际上,李世民心里对封禅之事颇为向往,觉得这是自己帝王生涯中的一项重要成就。
就在众人热烈讨论封禅的具体细节,如行程安排,祭祀仪式等事宜时,魏征表情严肃,大步走出队列,高声道。
“陛下,臣以为不可封禅!”
这一声反对,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朝堂上的和谐氛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魏征身上。
李世民脸色一沉,心中有些不悦,但还是耐着性子问道。
“魏爱卿,你不赞成朕封禅,是不是认为朕的功业还不够高?”
魏征挺直腰杆朗声道。
“陛下功高盖世,超越前朝。”
李世民又问。
“德不厚?”
魏征回答。
“陛下当然德厚。”
李世民接着问。
“华夏不安定?”
“华夏当然安定。”
“四夷不宾服?”
“四夷当然宾服。”
李世民的语气愈发沉重,可以听出,被魏征搅兴的他此刻很不开心。
“五谷不够丰登?”
“五谷当然丰登。”
“福瑞未至?”
“当然有福瑞。”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回答,冷笑着说。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不能封禅?”
魏征作为大唐第一喷子,李世民的贴身小棉袄,又岂是浪得虚名的,他在站出来出声反对时就已经想好了说辞。
魏征向前一步,不慌不忙地说。
“陛下虽然已经拥有这六项成就,但是,我朝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凋零,仓廪空虚,陛下一旦车驾东巡,千乘万骑,每到一处,地方州县必定难以承受各种负担。”
“更何况,陛下举行封禅大典,四夷君长必定前来共襄盛举,可如今自伊水、洛水以东,至于东海、泰山,村庄寥落,人烟断绝,道路萧条,进退艰阻,极目所见,千里蛮荒,这岂非引戎狄至我腹地,然后示之以虚弱吗?”
“再者说,即使给予四夷君长厚重的赏赐,也未必能满足他们远道而来的愿望,纵然免除百姓几年的捐税赋役,也未必能弥补他们的损失。”
“为了博得一个封禅的虚名,却遭受一些实实在在的损害,这对陛下又有什么好处?”
李世民听完,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沉思良久,觉得魏征所言句句在理。
封禅固然能获得巨大的名声,但如果因此让百姓受苦,国家根基受损,那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他缓缓点头,说道。
“魏爱卿所言甚是,封禅之事暂且搁置吧。”
朝堂上的大臣们见皇帝改变了主意,虽有些失望,但也都明白魏征的话有道理,无人再敢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