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盘点:朱老四!你咋在上面! 第200章 唯才是举,贞观之治!

();

【李世民登基后,吸取隋亡的教训,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牵制,避免权臣专权】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李世民重视人才选拔打破门第限制,广纳贤才】

【他曾说:“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臣,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重用的】

隋末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李世民已意识到关陇旧贵族难以支撑全局。

在一次军议后,李世民对着父亲李渊说道。

“如今乱世,世家子弟多骄惰,反不如草莽中有真才,您看那尉迟恭,本是刘武周部下,降唐后冲锋陷阵,比许多世族将领可靠得多。”

李渊虽依赖关陇贵族,但却认可儿子的判断,默许李世民招揽各路人才——包括瓦岗军出身的秦叔宝、程知节,寒门书生房玄龄等。

房玄龄初投李世民时,曾直言。

“世家垄断官场已久,寒门有才者报国无门,若殿下能打破此例,天下贤才必闻风而至。”

李世民对于房玄龄很是认可,加上他本就有着重用寒门子弟的意思,于是大手一挥。

“我求的是能安天下的人,不是能摆家谱的人,你只管为我寻访,出身如何,不必顾虑。”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领军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军中将领多非世家出身。

某次庆功宴上,有世族出身的将领嘲讽秦叔宝“出身行伍,不懂礼法”。

李世民当场驳斥。

“秦将军单骑冲阵,救我于危难,这等功劳,比任何家谱都贵重!今日论功行赏,只看战绩,不问出身。”

战后论功,寒门将领与世家子弟同列,引发朝堂争议。

御史大夫萧瑀(出身兰陵萧氏)进谏。

“让匹夫与公卿同列,恐乱了纲常。”

李世民反问。

“隋亡的教训还不够吗?那些世家子弟占据高位,却在战乱中望风而逃,反倒是寒门之士挺身而出。若守着门第不放,难道要让天下有才者都去投奔敌寇?”

萧瑀无言以对,“军功优先”的原则自此确立。

贞观初年,李世民着手改革选官制度。

他对房玄龄说。

“科举取士虽沿自隋朝,但过去多被世家子弟把持,寒门子弟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从今往后,州县必须公开招考,不论出身,只要有学识,都能应试。”

公元629年,科举放榜,山东寒门学子马周因一篇策论直指时弊,被李世民破格召见。

马周初见时仍有顾虑。

“臣出身寒微,恐难服众。”

李世民笑。

“我看的是你策论里‘百姓苦徭役久矣’的见识,不是你家祖上做过什么官,你若能为百姓说话,就是好官。”

随后提拔马周为监察御史,后官至中书令,成为贞观名相。

此举引发世家不满,礼部尚书王珪(出身太原王氏)上奏。

“科举取士太滥,寒门子弟不懂朝廷规矩,恐误事。”

李世民召集群臣议事,直言不讳。

“难道世家子弟生下来就懂规矩?隋朝用世家,却亡了国,如今我用马周,他能替百姓说话,这就是规矩!”

他随即下令。

“各州荐举人才,若只荐世家而遗寒门,长官论罪。”

为彻底打破门第限制,李世民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如进士科侧重诗赋与策论,更易寒门学子发挥,并规定“工商杂类,有奇才者亦录用”。

他对魏徵说。

“治理天下,好比盖房子,世家是栋梁,寒门是砖瓦,缺一不可,若只用栋梁,房子怎能盖得稳?”

“陛下此论,打破千年成见。但需防世家暗中阻挠。”

李世民心中亦是觉得如此,那些世家肯定不会就这么看着,遂下令。

“凡官员升迁,考核标准只有‘政绩’与‘民望’,吏部不得因出身降等。”

到贞观中期,朝堂上既有世家出身的李靖、王珪,也有寒门的马周、戴胄,甚至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形成“贤不肖不辨于贵**”的格局。

李世民曾得意地对太子说。

“我用这些人,不是要故意打压世家,而是让天下人知道,想做官,靠本事,不靠祖宗!”

【从战乱中重用寒门将领,到登基后以科举与制度打破门第壁垒,李世民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与传统势力的博弈】

【而“唯才是举”的理念最终通过君臣互动与政策落地,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基石,也为后世人才选拔开辟了新路径】

【李世民还健全了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

【御史可以弹劾各级官员,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有效遏制了**现象】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担】

【李世民曾说:“夫农者,国之本也。”他多次减免赋税,还推行“去奢省费”的政策,减少**开支】

【李世民在位时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如扬州的雷塘、关中的郑白渠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放宽对商业的限制,长安、洛阳、扬州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

【唐朝的对外交流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国力强盛让周边国家纷纷前来朝贡,唐太宗推行的开放政策,更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者、商人与留学生来华交流】

【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的**制度、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其大化改新便是借鉴唐制进行的重要改革】

【玄奘法师西行天竺取经,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经并翻译传播,极大促进了中印宗教与文化交流】

【同时,陆上丝绸之路空前活跃,长安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汇聚了波斯、阿拉伯、新罗等各国人士,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展现出盛唐开放包容的气度】

【经过多年治理,贞观年间人口增长,粮食储备充足,物价稳定,社会秩序井然,史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