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332章 得到认可

“王信,你竟然真舍得回京。”

朱胜功满脸不可思议。

王信笑道:“朝廷让我回来,难道我还能抗旨不成?”

“话虽如此,朝廷又不是一个人的,张吉甫还能只手遮天不成,总会有办法,你这也太快了吧。”

朱胜功亲自来迎接王信。

见到王信后,心里有太多的话想说。

“争来争去,不如退一步。”

“你这性子”

朱胜功摇头。

王子腾为了一个节度使的位置,先是卖了贾府一遍,然后给忠顺亲王当马前卒,和冯胖子斗得你死我活,为的是什么?

他们父子和张吉甫大闹不也是如此。

王信露出温和的笑容。

其实这样也好。

无论是谁,都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威胁,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攻击性,就不会防备自己。

但是从一开始,在扬州的时候,自己就愿意这样去做,也是有原因的。

如果自己提拔起来的人,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走茶凉。

这是必然的。

所以谁都不愿意给他人做嫁衣。

但是自己不同啊。

手下那帮人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对自己的感情是深厚,战场上为了自己拼命,自己要是还提防他们,那自己太不是人了。

所以自己是真舍得。

好处落到自己手上,还是落到自己那帮手下头上,自己其实是无所谓的,只要肥水不留外田。

“走吧,我父亲还等着见你。”

朱胜功不再多言,热情的拉着王信的手。

王信是个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才能极高,带兵作战百战百胜,这样的人没有私利之争,对上司的好处最大,这样的人在谁的手下办事,谁会不高兴?

张吉甫这几年通过王信赚大了。

平胡的胜利,让张吉甫的威望更高,更不提通过王信轻松控制大同军镇,而王信毫不犹豫的让出位置。

朱胜功眼热的很。

当初就不该放王信走。

幸亏王信又回来了。

“都督。”

王信见到朱伟,连忙上前行礼。

朱伟在客厅起身等待,以示对王信的重视,王信的态度,朱伟非常满意,招呼王信坐下。

管家亲自送来茶水,朱胜功在下方作陪。

“别人都说你回来的可惜。”朱伟开门见山,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洪亮,“但是我不这么看,你回来的正是时候,你可知为何?”

王信愣了愣,朱伟不是说大话的人。

他这样说必然有缘故。

可是自己并没有听到这方面的消息。

王信不再多想,诚实道:“回都督,属下不知。”

“哈哈哈。”

朱伟忍不住笑了,感慨道:“这几年过去,你王信一点也没变,还是刚入京的个性。”

“都督倒是变了。”

“哦?”

朱伟露出探究的眼神,想知道王信如何看自己。

王信如实道:“都督变得和蔼许多,令属下如沐春风,未见到都督前,属下还在内心忐忑。”

“家父年纪大了,的确变得絮叨了些许。”

朱胜功笑着解释。

“你是个聪明人,与别人不同,我一直看重你。”朱伟冷笑道:“这些年我虽升了官,实际上却是张吉甫想压我一头。”

朱胜功被父亲打断了话,知道父亲不喜欢自己的解释,于是低下头不再多言。

王信看着锐气还在的朱伟,也清楚朱伟的确还有底气。

“可惜。”

朱伟冷哼一声,“张吉甫还遮不了天,太上皇老人家在,他就休想动我分毫。”

“都督说的是,太上皇老人家最信任都督。”

王信认可道。

以太上皇的聪明程度,当然知道张吉甫不可能彻底掌握兵权,也不会允许。

朱伟是太上皇留的后手。

这样的后手也应该不止一个。

“张吉甫要裁兵,首当其冲是九边,而京营不但不会被裁,还会扩充,所以你回京正好合适。”朱伟一脸淡然,仿佛说着一件小事。

王信愣住了。

官场无秘密,而如此大事,他竟然一点风声也没有听到。

“这是真的吗?”

王信明知道不该如此问,还是要确定一遍。

朱伟不以为意。

朱胜功露出笑容,“的确是真的,没有几个人知道。”

“朝廷出了什么麻烦?”

裁军如此大事,弄不好会出大问题,所以不到迫不得已,很少会主动裁军,只能是朝廷出了问题,王信既意外也不意外。

朱胜功瞳孔一缩。

难怪父亲说自己不如王信聪明,不过,朱胜功心里又轻松起来。

王信这样的性子办不成大事。

这点远不如自己。

朱伟露出赞叹的目光,笑道:“总不是钱粮的问题。”

果然如此。

王信没有意外。

“大同的战事虽然耗费了两三百万两银子,其实并不多,朝廷应该不至于如此为难,听说云南那边在打仗,天高皇帝远,也不至于逼迫朝廷到这般地步。

辽东蛮祸虽越演越烈,有不可控之态,同样还没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遍观国内,总体上依然稳定,虽积弊不少,怎么就要裁军?”

“你口中的积弊可要了朝廷老命。”

朱胜功笑道,“去年朝廷大概收到粮料钱银合计一千六百多万两,今年只收上来一千四百多万两,差距虽然不到两百万两,各处的亏空已经送了上来,到处都揭不开锅嗷嗷待哺。”

朝廷每年的税收和开支关乎国家命脉。

王信当然清楚。

去年的一千六百多万两,七百万用来发九边军饷,一半是太仓京运,一半是**,四百万是京营的军饷,皇室的开支,京营的俸禄等等,地方存留五百万。

地方的五百万两已经入不敷出,刚刚收上来还不够填补往年的拖欠。

另外一千一百多万两银子,关乎官员的政绩,平常是不会少的,只会打五百万存留地方银子的主意。

这些年已经开始少。

如今更是少了整整两百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朝廷光养活九边的军饷都不够,还要填补地方的拖欠。

关键是不光地方的开销一年比一年高,亏空一年比一年多,九边和京城也是如此,同样都在亏空。

“裁军是张吉甫的主意?”

王信要确认这件事。

朱胜功点了点头,“张吉甫私下提议,太上皇最初不同意,张吉甫态度较为坚决,太上皇才松了口,不过却提出扩张京营的要求。”

九边兵额近八十万,通过三年的时间撤裁到五十万。

京营兵额十二万,要扩张到十八万。

一边是减少三十万,一边是增加六万,等于实际撤裁二十四万兵。

二十四万兵每年的军饷至少一二百万两。加上月粮行粮,兵甲武器等,每年可以省下两百多万两银子。

开源节流。

一下子省出两百多万两银子,王信忍不住说道:“张吉甫魄力还是有的。”

“你觉得可行?”

听到王信的话,朱伟慎重问道。

王信摇了摇头。

朱伟一下子不懂了,眼神盯着王信,等着他给出解释。

王信直言道:“积弊是上面的积弊,关下面什么事,张阁老的决心是有的,可惜只有对下面下手的决心,我不看好这样的改革。”

谁不知道动下面人最容易。

可下面人能有什么积弊?

积弊都是上面的。

皇帝是好的,错的都是下面的臣子,君父怎么能有错,这是儒家最大的谎言,也是最大的毒瘤。

这才是张居正为何牛的原因。

他的改革是真正动官员和大户的改革,不提考成法和清丈田亩,哪怕是一条鞭法,也是动地方官府乡绅胥吏的利益。

人家是真知道自己会死。

好友劝诫他时,张居正很平静的面对自己未来的结局。

动百姓的利益。

百姓不过是哀嚎几声,掀不起什么风浪,只要捂住耳朵,忍一忍就过去了。

动上面的利益,那是真要流血的。

既然不动上面,二十四万士兵就算裁掉又如何,难道省下来的两百多万两银子,利益阶级就不贪了?

可惜了。

王信看来现在的确是改革的紧要时机。

许多祸端虽然兴起,但其实朝廷依然能解决。

犹如欧彦虎。

如果这个祸端置之不理,欧彦虎一帆风顺下去,最后就很难说,起码不会像这次,大周解决掉了这个麻烦,大同那边至少十年内不会面临胡人的危险。

小骚扰可能不能杜绝,大的危机不会有。

最合适最有机会的人是张吉甫。

可惜。

张吉甫毕竟不是张居正。

张居正只有一个,他死后,世间再无张居正。

王信不再犹豫。

“回京的确是好事,大都督日后凡有差遣,属下必然办到。”王信毫不客气的说道。

现在的他已经有这样的资格。

朱伟要的就是王信的态度,虽然不知道王信为想通了,不过不要紧,他只要王信为他们朱家保驾护航,确定朱胜功继承自己的位置。

“你去右路吧,程宏走了两三年,倒像是专门给你留的。”

朱伟一语双关。

程宏是皇帝那边的人,忠顺亲王选择归京,太上皇要剪除他的羽翼,于是程宏被罢免。

左路总兵刘丁是太上皇的人。

他不能动。

太上皇也不会让他动,但是刘丁同样不满张吉甫。

这也是朱伟没有与张吉甫撕破脸,退后一步去了五军都督府的原因。

否则东军有落入别人手里的风险,朱伟哪怕冒着撕破脸皮的风险,也不会轻易退让,会和张吉甫斗到底。

别人没有和张吉甫翻脸的底气,唯独朱伟有。

因为他背后也是太上皇。

只是朱伟的这句话有些古怪,王信忍不住沉思。

朱伟会不会有向皇帝示好的心思?

朱伟对自己太过热情了,难道只是因为朱伟需要自己帮他控制东军,会不会还有他也心里不宁,因为太上皇老了,又没有露出废帝的迹象。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只要皇帝还是皇帝,坐在那个位置上,谁敢乱来,谁心里不嘀咕。

林如海看得真准。

对人心抓的太准了,半年前就看准了朱伟的心思,给自己指了条路出来,实在是有些可怕。

离开了朱府。

王信骑在马上,身边跟着四名亲卫。

一行五骑。

只要朱伟开口支持,自己本来也是东军河西营的参将,所以至少成了八成。

张吉甫要改革,没必要对付自己,自己没有挡他的路,反而给他立了功,就算顾虑人心议论,不让下面人心寒,他也不会出手打压自己。

更有朱伟曾经向他退了一步,张吉甫也不能把事情做的太过分,这一回大概是要给朱伟一个面子。

太上皇以扩张京营的条件,答应张吉甫的改革要求,可见太上皇内心依然在乎朱伟,更可见太上皇依然目光敏锐,清楚的知道自己根基。

枪杆子决不能松。

越是问题丛生,越是要抓紧枪杆子。

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可以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面对这样的对手,弱势一方的皇帝如何翻盘的呢?

或者说张吉甫的改革失败了。

又或者大周上下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以至于太上皇手段再多,也到了解决不了的地步,给了皇帝翻身的机会。

天下聪明人太多,聪明人最喜欢投机。

所以皇帝身边不缺出谋划策的人。

来到贾府,见到贾政,贾政知道王信今天要去见朱伟,一直在等待消息。

“如何?”

“问题不大。”

“好极了。”

贾政大喜,悬着的心终于可以落下。

朱伟在东军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如果他不同意王信成为东军总兵,这件事必然办不成。

犹如贾赦想让贾琏去大同,也是看出王信哪怕离开大同西军,在大同西军的影响力同样巨大,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少。

贾政和林如海是支持皇帝的。

林如海支持的皇帝,同时因为他选择的时机,以及他做事的分寸,让他成功周旋于太上皇和皇帝之间,成为皇帝那边重要的一环。

很多聪明人看出林如海的价值所在。

巡盐御史的位置上一干多年,想不引起别人的目光都难。

那些不愿意违背太上皇,又想要向皇帝投机的人,那么林如海岂不是最好的选择。

这即是林如海圈子的属性。

坏处就是太上皇那边不喜,皇帝那边也不够亲。

以至于忠顺亲王敲打贾政,也是有看不惯他们这个圈子太过投机,为皇帝出力不够,以及包含文武之争的意义在里头。

王子腾倒向了忠顺亲王。

贾赦贾珍他们利用皇帝讨好太上皇。

而王子腾又和贾赦贾珍他们搅合在一起。

这就是**啊。

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么自己怎么立足于东军右路呢。

同流合污是不可能的。

王信目光渐渐坚定。

山不向我来,我自向山而去。

哪怕成为总兵,自己还是王信,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