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朕还在哪来的靖康耻? 第438章 宋金之局为题

李纲出列躬身,“臣领命。自今日起,殿试诸务由臣督统。诸司照旧,人马不动,流程不改,只换主签。”

赵桓颔首,“还有一件。既是最后一关,就要把关得硬。榜上名字要经得起十年二十年的复盘。诸卿各安其分。”

群臣齐声称诺。

散朝鼓响,百官退去。御道风紧,云脚低沉。李纲绕过回廊,至便殿外请见。内侍启帘,他入殿躬身行礼,“臣有一请。”

赵桓放下手中折子,目光落定,“说。”

“殿试为最后一关,关的是用。臣请陛下亲拟殿试题目。由臣与礼部掌其程,由陛下定其神。如此方能使考官、考生、章程三者同向。”

赵桓沉吟片刻,起身走到窗前,指尖在案几轻点一下,“你要朕亲定方向。”

“是。臣以为,新制既行两轮,规矩立住,众心渐回。到殿试这一关,最忌空文,也忌随口逞辩。题目若由诸司合议,未免各求安稳。陛下若亲定,重心可直落当世之需。”

赵桓转身,目光沉静,“你要什么样的题。”

“臣只要两样。一要问实政,二要看担当。问实政,是叫他拿出路径,不许只言愿景。看担当,是叫他在利弊之间自选取舍,不许四平八稳。至于问到哪一处,请陛下定夺。”

殿内一瞬安静。外头风响压过屋檐,像是催着这一锤落地。赵桓收回视线,开口极平,“可以。朕亲拟。”

李纲俯身一拜,“臣谨代诸司谢恩。”

赵桓抬手示意他起。

“朕要三件。第一,题干要直,不绕弯,不设谜。第二,阅卷要明,先看方法,再看文笔。第三,程式要紧,时间不许拖,唱名不许漏。”

“臣谨受命。”

“你与礼部定格式,与御史台定标尺。朕不入阅卷,但要看样卷。记住一句话,殿试是选能干活的人,不是选会写字的人。”

李纲点头,“臣心同此。”

赵桓又道,“胡宏的回避,朕会在旨里写清。你替朕压稳场面。凡有人打听题意,一概驳回。凡有人托名递柬,一概逐出。出门前再记一句,殿试之后,不许有半点人情余波。”

李纲拱手,“臣受责。”

赵桓沉默片刻,指尖在案几上轻敲两下,抬眼看向李纲。

“殿试既问担当,就不该绕过眼前的大事。宋金之局虽未画句号,胜负未定,取舍却要先定在心里。就让天下士子正面写一回。题目就定在对金之策与未来三年国策布局上,别空话,写可落地的方案。”

李纲神色一振,拱手应声。

“臣以为甚当。问战而不唯战,问和而不惟和。请陛下赐下题干方向,臣与礼部据此成文。”

“题干要直。”赵桓收束语气,“主问一句:以三年为期,拟我大宋对金综合国策。和、战、守、抚四端并陈,自择其一为主,其余辅以配套,写清目标、路径、所需、止损与退出。先写干线,再写细目。”

“臣谨记。”

“副问两道。其一,若以东南为粮税根,北线为战备前沿,如何在不增田赋的前提下,筹三年军需。其二,若金人转攻海路或借道西线,我军如何以水陆联动制其锋,给出一套可执行的兵站与舟师编成。每问皆要有时间表、里程碑与风险点。”

“臣请补两条评分标尺。”李纲上前半步,“第一,先计利害后谈壮语。凡先报士气后算钱粮者,减。第二,凡敢于自设红线与止损点者,加。文辞不以俏丽取,条分缕析为先。”

“可。”赵桓点头,“再加一条,凡借我之语作奉承,或抄录时文粉饰太平,重减。写错可以改,虚情没用。”

“臣遵旨。”

赵桓向案侧一指,示意取图。内侍呈上江河关隘与海道略图。

“给每位进士发一张简图,标明淮南、两浙、福建三路河港要点,与关中、川陕三线险要,只画线,不写数。”

“卷末另附一页假定数据,诸如军粮库存、盐铁税额、舶司岁入、两浙水师在册舟数、步骑比、江面可机动里程等。让他们按这些数据推演,不许空口白话。”

“是。”李纲记下,“臣再请陛下明示一条底线,防有人故意逞论轻启大战。”

“写清楚。”赵桓语气沉稳,“凡主战者,须给出三点:第一,何时打,打到哪道线停。第二,谁打,哪军为主,哪军换防,军心如何维持。第三,打输了怎么办,后退线在哪,民与军怎么保。凡主和者,亦须三点:要什么,给什么,留什么。要有和而不屈的骨头,也要有和而能战的准备。”

“臣以为,还该加一题中题。”李纲思忖片刻,“若金国内乱,或西夏、回鹘择边摇摆,考生需在策末附一页外交预案。以一国为例,写互市、设站、通使之法,标明风险与收益。”

“准。”赵桓点首,“殿试不是写给墙看的,是写给人用的。让他们知道,打仗不是两行字,后面是钱,是路,是人心。”

“臣还请陛下定时间。”

“三日后开笔,辰时发题,申时收卷。”赵桓沉声道,“策问一主二副,不许越卷求多。卷首先写目标,次写路径,再写所需,最后写止损。把人的顺序给他定好,别让他乱说。”

“臣谨受。”

“阅卷法也一并说了。”赵桓继续,“第一轮盲评只看框架与路径,去名去号。第二轮才看细算与推演,第三轮核风骨与担当。每卷设一张误差表,凡算数相差过大或逻辑断裂者标红,便于复核。”

“臣遵办。”

“还有。”赵桓顿了顿,“把退场标准也列清。凡提出不可行之策,亦不得斩尽,以思路可取而数据不合记之,留作地方才用。别一刀砍,世上不缺能写的,缺的是能用的。能把路走窄的,也有去处。”

“明白。”李纲抬眼,“臣再请一句,题面可否预设两段形势变数,逼其临场修正。”

“可以。写上若三月内北线大雪阻运与若舟师在海口折损一成两种情形,令其重排优先级。”赵桓道,“看他会不会改,不改的就不是将来能扛事的人。”

“臣心甚慰。”李纲收好记注,“此题立得直,收得稳,开得广,合乎今日之需。”

“去吧。”赵桓收笔,“午前把题面成稿送来。字要大,话要短。给士子一条能走的路,别给他们一个死胡同。”

“臣这就去。”李纲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