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140章 灵武新兵,为大战而生

月朗星稀,老种府邸花厅之中,设上了一桌酒宴。

虽然入夜寒风甚烈,可花厅内的地龙,外间的熏炉这个时候都烧得旺旺的。

老种和杨成、吴阶,都是穿得单薄,这花厅当中,也就他们三人而已,并没有下人伺候,什么事情都得动手自己来。

吴阶是西军出身,对老种十分客气,虽然心中也很开心,但表现得十分凝重,没有什么表情。

属于是给足了老领导面子。

杨成则是西夏汉民,完全就是陈绍的心腹,看得出来他很开心。

杨成伸筷夹了一块炙得焦脆的羊肉,细细嚼了咽下,再尽了一盅酒,开口笑道:“承蒙种太尉款待。”

老种举了举杯,没有说话。这些时日,西军上下的气氛总是低沉凝重,让他都觉得喘不过气来。

今日面对两个外人,老种也难得地舒了口气,竟然莫名地觉得有些轻松。

随着西军元气大伤地回返,陕西诸路的生气也削减的厉害。大宋西陲重镇,拥兵数十万,每年消耗着大宋上千万贯财赋的陕西四路,现在就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模样。

今年朝廷的情势,已经人尽皆知,瞒都瞒不住了,估计是没有粮饷拨下来的。武将们因为擅自撤退,也没法跟朝廷据理力争,而陕西诸路的文臣辈,更是对汴梁之事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陕西诸路,今年靠什么过活?这个问题压得老种挺不起腰,生存的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如今到处都过得不甚宽裕,还算兴旺的就是定难军。

陈绍的地盘,说是个军,实际上比路还要大,以前是个完整的西夏国。

事到如今,自己也没什么办法,好在陈绍的态度还可以,来信言辞恳切,派来的人也足够分量。

老种也只能宽慰自己,这小婶娘来时,自家叔父就已经卧床不起,没几天就死了。

自己真正的婶娘,早就和叔父葬在一起了。

老种何尝不想提着刀,去把陈绍砍了,但是没办法,先活下去吧!

今年朝廷一粒粮食也不发,西军上下自寻出路,他还打算跟陈绍借粮,暂时度过这段难处。

而且西军从河北自行回来,朝廷如今顾不上,将来缓过气、腾出手,说不定要清算。

自己须得是为子侄们,谋一条出路.

老种和这两个人闲聊时候,发现陈绍的手下,有个特点就是很务实。

他们的言语间,对未来充满了希冀,说起做的什么事来,都是双眼放光。

好像不久之后,就能看到自己努力过后的收获。

这与死气沉沉的大宋官僚系统,格格不入。

老种不禁想起那个年轻的后生来,这几年他不声不响,在西北打下来好大的基业。

老种一直觉得他很独特,每逢大事,好像都有一种独特的底气。

做事十分果决,认准了一个目标,每次都敢赌上所有,好像认定了自己一定能成。

与童贯这样的人,说撕破脸就撕破脸,好像料定了他伐辽必败。

作为一个老将,又是西军的领袖,老种太知道这种品质的可贵了。

至于外间所谓“运气”之说,他更是嗤之以鼻,取信童贯、独守横山、江南平叛,西北灭夏,桩桩件件岂是仅靠运气好就能成事的。

西军和大宋都已经有一股腐朽老迈之气,但是西北却出来一个生机勃勃的势力,而且他们的统帅还如此年轻。

老种也不知道,将来的事会迈向什么结果。

当定难军的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他手下这些人,也会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推着他往前走的。

160年前,在陈桥驿那个地方发生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看了一眼吴阶,又想起被西军埋没了十几年的韩世忠,如今都在陈绍手下独掌大军。

老种突然醒悟到一件事,或许这陕西诸路,和大宋朝廷也没什么两样,都已经垂垂老朽了。

“来,满饮此杯!”

此时隔壁的院子里,折凝香一袭淡紫衣衫,裹着一身貂绒,高贵中藏着一股火热春情。

此时正从窗户里,看着那株海棠心神不属,一众丫鬟仆妇站在远处回廊之下,等她吩咐使唤。

大家早早收拾好了东西,就等着出发了。

至于为何夜里出发,老种也是丢不起这个人,尽量淡化这件事。

今天得知西北来人,她就坐立不安,等知道是陈绍派人来接她,心中喜不自胜。

——

西平府,郊外,靠近黄河的地方。

是一大片水利磨坊群所在,春夏水大之时,便转动起来,在这里磨面、榨油、舂米,忙得不可开交。

旁边不远处就是一个屯粮库房。

如今春暖冰消,正是繁忙时侯,有数千个军汉,在这附近奔走劳动。

今年估计有三十万上百万石的粮米从此间过手。

在这附近,有大片的空地,被陈绍用来修建了军营。

他新招募了一支兵马,都是从灵武诸州招募的,此时除了在那水力磨坊中劳作的,其他人沿着大营四下开始布设寨栅,设立鹿砦。

春日水中冰消,但是泥地还有些冻土,正好用来夯土,新大营四下都在挖开壕沟,一边用以取土一边便以此作为寨濠。

这些从各个部落选出来的蕃兵,原本都是各部落首领、酋长的私兵家奴,如今也成了陈绍的屯兵。

李乾顺千辛万苦在这里推行汉化,但是步履维艰,每走一步就遭到旧贵族势力的层层阻挠。

但是陈绍不用担心这些,西夏是被他暴力消灭的,而且反抗之激烈,异乎寻常。

这也导致了,大部分顽固的党项贵族,都被歼灭了。

他们手底下,大量的田产、资产,等着自己来分配。

如今西夏只剩下当初来兴庆府投降的那一批,也被陈绍盯上了,正让王寅搜集材料,给他们来个大案,一锅端了。

更妙的是,那野利峻还有诸多不满,时常抱怨。

陈绍骑着马,在河畔看着新起的营寨,还算是满意。

别的不说,他的手下,做起土木工事来,基本都还可以。

在略有模样的寨濠与寨栅中间,留出了夯土寨墙的位置之后,再里面就都是屯兵的所在。

大概的轨迹已然用石灰粉划分出来,留出了调度兵**通道,还有防火间隔,这通道十分宽阔,保证可以快速出兵。

营中还选出了打井的地方,虽临黄河,但是营中仍要有取水处,防止被围营中,断绝水源。

虽然这里是自己地盘的腹心之地,但是陈绍也不怠慢,未虑胜先虑败,他甚至已经做好了与女真人交战不利,被逼回兴灵平原,也要据地死守的打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比李乾顺还要死硬。

此番就是要和鞑子拼了,绝对不让他们和历史上一般,轻松地霸占中原,然后越江去作威作福。

要知道,历史上金国不但在中原地区大肆杀戮,而且就算是江对面的南宋小朝廷,也躲不开他们的羞辱。

金使递交国书时自称“敕令”,要求宋帝降阶跪接。

而且每次有使者到临安,就要索要好处,有一次直接要临安府支付“茶果钱”三千贯,另索银器五百两、蜀锦百匹。

抢掠商船货物、把南宋官员当靶子射,强抢民女,都是屡见不鲜。

陈绍的商队虽然一直和中原做买卖,但是很多重要物资,是不往外卖的。

比如说兽皮、兽筋,现在这些屯兵所在,一队队的车马运来了簇新的牛皮帐篷,堆叠得跟小山似的。

一些军汉正开始搭建这些营帐,留出的屯兵区域是如此广大,哪怕屯驻三万步骑,都绰绰有余。

陈绍就是奔着被人逼到这里,也要继续打下去的规格,来建造兵营的。

当然,最好是用不上!

其他地方营帐还只是才开始动手搭建,但是中军营帐已然搭建完毕,这支兵马由陈绍直接挂帅,中军亲卫皆是他最忠心的横山汉儿和没藏部勇士组成。

中军营地占地颇大,好在西北地皮不甚值钱,而且周围就是水力磨坊,本来就没有人居住和耕种。

十几个头号牛皮大帐连成一处,帐外各色旗号密布,中军司命之旗五方五位旗号传令认旗,按军中规条布列都在寒风中猎猎舞动。

陈绍带兵久了,也懂得一些营旗和旗语,在马背上颇有兴致的和吴麟指点着交谈。

吴麟被他调来,任灵武营兵马都指挥使,地位仅次于陈绍和灵武营副都统没藏庞哥。

在屯兵区域往西不远,又是一大片空地,这就是专门留出来的校场了。

点兵司命号令台还未曾搭建,现在只是一片空旷中风卷旗动,颇有几分肃杀气象。

如此所在,作为屯兵练兵之所,着实不赖。

陈绍从年初开始,定下募兵成立灵武营开始,到如今不过两个月,已经快要完成。

与之相比,汴梁那从去年就开始嚷嚷的,京营新兵,至今还没个着落。

很快,这营中的士卒,就将随着他的政策,脱离首领、酋长的掌控。

能做到这一切,还是得感谢西夏历代帝王的铺垫。

西夏一直致力于汉化,他们自己就是部落出身,也见识过大唐的强盛,如何不知道部落的害处,以及汉化的好处。

他们这百十年的努力,本来应该在李乾顺手里,彻底完成汉化,让他们再撑上个百十年。

可惜,被陈绍给捡了现成的。

灵武大营中的军汉,越来越多,如今已经有两万余人,陈绍还在不停地招募。

这可是两万战兵。

以陈绍如今的兵马数目,明眼人一眼就瞧出是奔着打仗建立的,要是不打仗,那就是纯**。

他手下战兵已经超过十万人了。

这可不是孙权在合肥那种含金量的十万,而是正儿八经的十万战兵,能冲锋杀敌,陷阵掠地的战兵。

要是把各地堡寨里,那些半耕半牧的兵也算上,人数就更没法统计了。

要是不打大仗,这些兵马完全可以裁撤一半,让他们去专心地放牧、种田。

陈绍心中,这灵武营的意义也很重大,将来是要作为自己最为可靠的亲兵之一。

既然如此,那就得让他们,成为陈绍的利益共同体。

所以招募新军一开始,待遇就非常不错,来到这里的军汉,虽然明知道要干活,却没有一个不卖气力的。

甚而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将能干得动活的亲眷,都带了过来。

蕃兵没有那么多讲究,许多人把自己的妻子都带来了,在这里做一天,便有一天工钱好领。

有些老了的蕃人,也把家中年轻子弟领来,想让其投入军中,博一场富贵出来。

打了这么多年仗,终于瞧见了一次不一样的,这次立了功劳不会被老爷们给领走。

有经验的老人知道,这种情况,一百年能出现一两次不错了。

口耳相传,上次有这种事,还是西夏的李家建国时候呢。

大家对陈节帅了解的越深,就越是全心投效。

陕西诸路,也有不少人前来投奔,甚至就有西军中的军官。什么时侯,底层军汉在将门把持的大宋军中,才能盼到这么个出头的机会?

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陈绍自然是来者不拒,而且你只要来,家人也能得到妥帖的安置。

这次溃败的鄜延军,自行回到西北之后,也有很多人害怕朝廷将来清算。

正好两边又不设防,从横山过来很轻松,到了银州就可以表明身份。

西军将门虽然发现的很快,也开始严查,但还是有源源不断的人越境投奔陈绍。

跟着你们,三天饿九顿,将来还有被清算的风险,大家谁都不是**。

韩世忠就是最好的榜样。

泼韩五是鄜延军出身,吴阶是熙和军出身,都是正儿八经的西军老弟兄,如今在那边混成什么样了都。

而且人家陈绍也是西军出身,大家去投奔他,甚至都不算投敌。

陈绍等人,来到中军,只见帐前搭出的一长溜席棚当中,来自各地的军汉,正在验年庚,验气力,验胆色,验能服从号令约束否。

陈绍瞧着他们的模样,心中颇为高兴,他突然感受到了,当年李世民看着一个个士子进考场,对身边人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时候的那种意气风发。

马上,他就要开始真正整练这支新军。陈绍准备成立一支一万五千名步骑正军组成的骨干,裁汰下来的,愿意领资遣散的便领资,愿意为辅军的便为辅军。

但凡选中的,不用久等,马上就有一月军饷和相当于三月军饷的安家费发下。

人人腰里揣着沉甸甸的铜钱交钞笑得脸都烂了,更不必说陈绍发下来的崭新军服军靴甲胄器械,甚至连中单和布袜都发了。

所以,这些新组建的兵马,就算知道自己成了正军、在领了新腰牌之后,还得去工地上干活,也不抱怨。

甚至是加倍的卖气力干了,毕竟是给自家建大营,将来自己要住的。

陈绍和吴麟一起,下了马,在大营当中继续走动。

不远处还垒了一长溜的灶台,现在正是热气腾腾就要开锅的时侯。

陈绍点着头走了过去,也不知道军中负责辎重的司马从哪里寻来的这么多头号大锅,操持饭食的不少穿着百姓衣衫,有些妇人也不害羞,泼辣的很。

一屉屉的白面炊饼,一锅锅熬的肉汤菜,一桶桶热汤,都快要准备好了。

不管是神武常胜军军汉还是劳作的民夫,这个时侯都在军将的率领下排好队伍,人人拿着木碗木筷,等着领食。

人人都是眉开眼笑,夸赞节帅好手笔,准备的好吃食!瞧这么一溜大锅大灶,敞开吃也吃不完!

陈绍走上前,拿了一个馒头,掰开之后递给吴麟一半。

这馒头又白又大,摸上去软和和,很有弹性。

他没有给大虎,因为大虎基本已经改掉了吃主食的陋习,吃肉能吃饱,为什么要吃主食.

两个人坐在一旁,嚼着馒头,陈绍问道:“你觉得要用多久,这支兵马才有战斗力。”

吴麟跟着他走了一圈,心中激荡,甚至还在陈绍之上。

就在几年前,他和哥哥还在刘法麾下,做一个大头兵。

这样的军营氛围,他们在西军中从未感受过。

吴麟很认真地说道:“不到半年,就能野外会战。”

这支兵马中,至少有一半,是有过战斗经验的。

西夏全民皆兵,蕃人本来就是上马打仗,下马放牧。童贯伐夏五年,给这些蕃人都练立正了

汉人就更不用说了,大多是逃过来的西军,不但是老兵,还都是些很油的老兵。

他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临阵经验绝对不缺,接下来就是要训练地他们服从号令。

这一点尤其关键,甚至比身体素质还要关键,不听话的兵,能力越大,破坏力反而越强。

所以他这话,并非是为了讨陈绍欢心,而是真心实意说出来的。

这支兵马,非但能快速参战,甚至战斗力还不低!

陈绍心中欢喜,面带微笑,频频点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