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德·罗昂恍恍惚惚地再次回到家中,犹豫了一下,还是走进了父亲的书房。
罗昂伯爵正在签署文件,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只是抬了抬眼皮。
伯爵的语气平静无波:“稿件都投递了?”淡漠得仿佛昨天那场暴怒从未发生过。
阿尔贝低声道:“投了,父亲。”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足勇气,将莱昂纳尔在咖啡馆里的那番话,几乎原封不动地复述了一遍。
他一边说,一边仔细观察着父亲的反应。
伯爵签署文件的手只是稍稍停顿了一下,随即又继续书写,脸上没有任何惊讶的表情。
等阿尔贝说完,书房里陷入了一段长时间的沉默,只有羽毛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终于,伯爵放下了笔,抬起头,看向自己的儿子。
他缓缓开口:“阿尔贝,记住我今天的话——
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无论罗昂家族与莱昂纳尔·索雷尔是否站在同一阵营,甚至哪怕有一天我们反目成仇、彻底决裂,你都要尽你所能,保持与他的私人友谊。
除非他首先背弃了你!”
阿尔贝震惊地看着父亲:“为……为什么,父亲?”
罗昂伯爵的目光变得有些悠远:“因为他的价值,远不止于几篇,你以后会明白的……
总之,与莱昂纳尔这样的人,即使无法成为盟友,也绝不能成为死敌。
保持一条私人的沟通渠道,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益的,你明白吗?”
阿尔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隐约感觉到父亲和莱昂纳尔似乎处于同一个他无法完全理解的层面。
他忽然又想起莱昂纳尔的话,忍不住问:“父亲,莱昂纳尔他为什么不直接来找您呢?”
伯爵淡淡道:“他当然不能直接来找我。如果他亲自来找我,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主动将我拉入了这个疯狂的计划当中,我们就成了共谋,我不可能接受。
但他又需要我的默许,同时不愿意和我绑定得太紧……
所以这只能是一次‘意外’,一次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交流。
他巧妙地利用了你我的父子关系,完成了一次效果极佳、风险极低的信息传递。
阿尔贝,你现在明白了吗?
他并非不信任我,恰恰相反,这正是他极度清醒和成熟的表现。
他知道利益的边界在哪里,也知道如何安全地操作。
这种对分寸感的把握,远比那些只会空谈忠诚或背叛的蠢货要厉害得多。”
阿尔贝呆呆地站在原地,感觉自己过去二十多年所学的社交礼仪、**常识在这一天被彻底颠覆又重塑。
他觉得自己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懵懂地看着两个巨人在用他无法完全理解的语言和规则下棋。
一边是深谋远虑的父亲,一边是看似平静温和的朋友。
而他——阿尔贝·德·罗昂——则成了他们之间那枚浑然不觉的棋子。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底下隐藏着太多幽暗曲折的潜流。
阿尔贝脸上满是茫然和疲惫:“我……我觉得我的脑子有点不够用了,父亲。”
罗昂伯爵难得地没有斥责他,反而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了些:“慢慢学吧,阿尔贝。
能意识到自己‘脑子不够用’,就是进步的开始。记住我和莱昂纳尔的话,这对你未来有好处。
现在,出去吧,我还有很多事要处理。”
阿尔贝依言退出了书房,然后靠在走廊冰冷的墙壁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觉得自己需要一杯烈酒,好好消化一下这短短一天之内所经历的一切。
——————
就在阿尔贝还懵懵懂懂时,那些经由他的手投递出去的“重磅炸弹”,开始陆续在巴黎各大报纸上爆炸了。
首先是《辩论报》在一个不太起眼的版面,刊登了那篇关于“莱昂纳尔的作品成为法国外交礼物”的匿名来信。
虽然编辑处理得相对谨慎,但内容本身已足够骇人。
紧接着,《时事报》则以更吸引眼球的方式,报道了“宫廷侍女”关于莱昂纳尔是“沙皇文学顾问”的离奇爆料。
然后,几家规模较小、向来以耸人听闻著称的街头小报彻底狂欢了!
他们毫无顾忌地用最大号的字体、最夸张的标题,争相报道那些最荒诞不经的消息:
“惊爆!索雷尔头像或将印上新邮票!”——《小丑报》
“内部消息:莱昂纳尔·索雷尔获提名法兰西学院终身院士!”——《回声报》
“改写《圣经》?吉博总主教秘密会见索雷尔!”——《新喧哗报》
最后这则谣言让刚与保守派缓和了关系的总主教大人气得把咖啡杯摔了。
如果说最初《高卢人报》的“四篇入选”谣言令人将信将疑,那么接下来这轮谣言大爆发,则彻底让巴黎的读者们傻眼了。
酒馆里、沙龙里、公共马车上,人们拿着各种不同版本的报纸,面面相觑,继而爆发出哄堂大笑。
“哈哈哈!看看这个!沙皇的文学顾问?他是不是还要帮土耳其苏丹写后宫啊?”
“苏丹的后宫?还不如让他帮「一个老实的巴黎人」继续写《颓废的都市》!我还盼着看后两部呢!”
“印邮票?下一个是不是该用他的侧脸代替玛丽安娜像印钞票了?”
“终身院士?哈哈哈,法兰西学院那帮老古董怕是要集体中风了!”
“疯了!都疯了!这些报纸为了销量,简直什么鬼话都编得出来!”
民众的情绪迅速从最初的震惊、愤怒,转变为一种看热闹的戏谑和嘲讽。
他们不再相信任何关于莱昂纳尔·索雷尔和《法语读本》的报道,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所有相关的消息,都被打上了“荒谬”、“不可信”的标签。
最初那则看起来“最像真的”的“三篇入选”或“四篇入选”的谣言,其可信度也在这场集体性的嘲弄中轰然倒塌。
它不再被视为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丑闻”,而变成了一个可笑的开端,一个证明所有媒体都在胡编乱造的笑话源头。
“我就说嘛,怎么可能一个年轻人会有三篇四篇文章进读本?原来从头到尾都是《高卢人报》在造谣生事!”
“《高卢人报》真是越来越下作了!为了卖报纸,脸都不要了!”
“他们就是谣言的源头!浪费我的感情!”
愤怒的矛头迅速调转,指向了最初引爆这件事的《高卢人报》。
读者们感觉自己的智商和同情心受到了侮辱,纷纷写信斥责,甚至有人扬言要退订。
《高卢人报》主编阿蒂尔·梅耶先生这下真的慌了。
他原本只是想抢占舆论先机,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完全失控的地步。
他试图辩解,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刊登的是“读者来信”。
但此刻已经没人相信他了。
反正所有的匿名投稿都死无对证,而《高卢人报》作为始作俑者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报社门口聚集了抗议的人群,《高卢人报》的销量也开始下滑。
就在这场舆论风暴被彻底颠覆,民众情绪需要一个新出口的时候,《小巴黎人报》,看准时机,出手了!
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小巴黎人报》用整整一个头版的篇幅,刊登了一篇总编保罗·皮古特亲自署名的社论,标题极其醒目:
《为什么莱昂纳尔·索雷尔的作品不能入选读本?——质问谣言背后的偏见与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