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外。
气氛很是凝重。
因为这是迈入乡试的关键一步——科试啊!
只有通过了这一场考试,才算正式踏上科举路。
而第二场的考试内容……
论、策、表、判。
对于一直坐在书斋的读书人来说,难度不低。
另外,提前交卷后,还要面对主考官提问。
哪怕是有猫腻,要是当众一问三不知,结果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科举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
卯时。
在举子们紧张的注视下。
贡院大门“咯吱”一声打开,差役们一脸严肃的走出,开始点名,核对身份。
和上一场一样,交考牌,接受全身检查。
因为汪哲起来的晚,庄毅和他只能站的靠后,排了好久,才轮到他俩。
负责核对的差役,盯着汪哲端详片刻,高声道:“汪哲,年十八岁,膘肥体壮,对上了。”
现场气氛本来严肃,被差役这番话,引来一些笑声。
当然,要数庄毅笑的最大声。
汪哲无语凝噎。
轮到庄毅。
“庄毅,年十一岁,短小精干,面白无须,通过。”
哈哈哈……
庄毅笑不出来了。
过了核对这关,接下来就是到贡院内的广场集合。
与科试第一场和童子试、岁试不同,科试第二场开始前,要接受学政训话。
因为过了第二场,就拿到考乡试的资格。
说不定,他们之中就会出举人、进士,甚至是庶吉士,乃至于一甲。
训话,其实也是沟通感情,互相认个脸熟。
一身官袍,神情严肃,周身带着‘翰林官’气场的焦廷,已经在明伦堂等待着。
等举子到齐后,他开始训话。
“朝廷开科取士,旨在得人。尔等要恪守规矩,不得夹带,不得东张西望……”
焦廷一边训话,一边在举子中间巡视。
当然,最大的目的是混脸熟。
很快就在举子中间,遇到了庄毅,后者目视前方。
庄毅是知进退的,但不是卑躬屈膝的知进退,而是不卑不亢。
不过,他并不知道荥阳郡主来过,心里对焦廷充满警觉。
焦廷则是另有一番想法。
——论文章,我或许不如你,但论、表、策、判则不同,我倒要看看,你能写出什么内容来。
一念及此,焦廷移开视线,继续朗声道:“若敢舞弊,轻则枷号示众,重则革去功名。”
除了训话。
学政大人还准备了一份演讲稿,当众宣读。
内容很长,但核心思想只有两个。
赞美至圣先师,赞美当今陛下!
讲完后。
兵丁开始第二轮搜查。
因为第二场考的内容很活泛,又没有在线题库之类的引擎,有人要是夹带,还真不一定能看出来。
广场周边有小隔间,接受**搜查。
连鞋袜都要仔细检查。
还有……扒开屁缝。
庄毅接受这个检查的时候,心里忍不住把那个第一个屁缝藏小抄的兄弟,骂了千万遍。
再就是篮子里的笔墨、砚台、水筒,一一检查。
好在,这是气温回暖的五月份,接受检查,不感到冷。
若是在二月,庄毅都不敢想。
检查完,差役发给他四份答题,十份草稿纸。
而后说道:“这位举子,学政有要求,你第一场考一等,需到明伦堂考试,座牌是一排三列。”
“明白。”
庄毅仔细一想,那不就是正对着学政么,心里一笑。
而后带着答题纸、草稿纸,走进考场。
明伦堂里。
焦廷已经坐在里面。
庄毅过去,躬身施了一礼,随后回到自己的座位。
童子试有提堂,岁试没有,科试第二场提堂。
目的很单纯,混脸熟。
庄毅坐的位子,和很多影视剧的考试一样,没有隔间,随便瞥一眼就能看到别人的内容。
但……
你敢看吗!
别人不知道,庄毅反正不敢,只在座位上坐下。
把笔墨、砚台拿出来,再把答题纸和草稿纸都铺上。
草稿纸是黄麻纸,考完后,衙门要回收。
而答题纸,是官制试卷纸,印红色竖线,每页10行×20字,卷首盖着学政衙门的印章。
有趣的,还是桌子的左上角,有一个灯座。
也就是说,第二场虽只考一天,但允许延迟交卷。
因为科试第二场,是乡试的前哨战。
庄毅等的两眼空空,有点饿了,没到饭点,只能打开水筒,喝了一口薄荷汤。
周围一群举子偷偷瞥来,心里都在想,论文章,神童一流,但考时务,肯定不如我们。
当然,与其说是给自己打气,倒不如说是自我安慰。
毕竟前面的几次考试,庄毅的表现太好,让他们心里真是一点底都没有。
庄毅并不在意别人的想法。
他喝完水,就继续安静的等着。
又等了一会儿,搜查终于结束了。
此时此刻,天已经亮了。
“关门!”
焦廷一声令下,贡院大门和各考区的木栅门,几乎同时关闭。
咚!
全贡院最高的建筑,明远楼上擂响了大鼓,示意考试开始。
明伦堂,位于明远楼正北的位置。
随着一声鼓响,穿红的学官,手里捧着匣子来到明伦堂,走到学政的面前。
焦廷当着考官和举子的面,把匣子接过,放在桌上。
科试的论、策、表、判是皇帝拟题,交给学政带到地方。
里面的内容是什么,连焦廷都不知道。
是以,他先对着匣子施了一礼,而后拆开匣子的封条,取出科试第二场的第一道题目。
论,策论的论。
要求举子围绕经史典故或时政主题展开论述,格式较灵活,无需八股对仗。
但,需符合儒家正统观点。
论的题目:王者以教化为大务。
庄毅看到这题,顿感有趣。
出处是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意思是,古代的王者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坐朝治理天下,没有不把教化当作主要任务的。
题目倒是有要求。
是以,庄毅在草稿纸上,先写了‘王者以教化为大务论’。
然后在后面,就这个中心论点,开始写文。
“董子之言曰: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善乎董子之言,国家所以延促之故,卒未有能易其言者也。
心之曰流于伪,如水之就下而不可止。
圣人以教化为堤防,尧、舜、禹之相禅,以治继治,人心淳朴未漓,董子所谓继治世者,其道同也。”
文不加点,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