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买凶宅 第269章 定风波(9)

();

崔衍面有不悦,看向调戏之人:“王兄慎言!”

那人嬉皮笑脸,毫不在意,摇着扇子走到崔衍身旁,用肩膀碰了碰他:“慎言,是该慎言!可我也是实话实说啊!这满京城里谁不知道崔兄的夫人来自乡下。若非当初崔家遇难,就崔兄的这个条件,哪里轮得到她一个乡下女子染指。”

女子闻言,迎着那人露骨的目光,缓缓垂下眼睑,柔声道:“王公子说得不错,妾身的确出自乡野。”

话未说完,便听那姓王的冷笑道:“夫人倒是蛮有自知之明的。”

女子抬眸,跟着冷笑:“确有自知之明,不像王公子,忘祖。”

那人不屑,用折扇挠头,“忘祖?夫人这话是何意?难不成我王家也是乡野出身?”

女子眸光冷淡,嘴角挂着一丝嘲讽:“据妾身所致,王老太爷尚在人世。不过三代而已,王公子就忘了自个儿的出身。”

那人绷不住了,拿着扇子指向女子:“夫人这话何意?若是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五来,我可与夫人没完。”

女子挑了挑唇角,往前跨了一步:“王家祖籍滨州,王公子的祖父王老太爷乃是滨州土生土长的屠夫。滨州大水,百姓流离失所,你的祖父运气好,捡了落水的知府公子。这位知府大人没什么好说的,能做到那个位置靠的是祖上余荫,但他有个好女儿,入了王府,做了王妃。偏巧这位王妃极其疼爱她的弟弟,连带着感激你王家的救命之恩,提携于你的祖父。”

那人摸着鼻子没有说话。他王家的事他自然是清楚的。早年刚进京时,他的祖父亦受了不少非议。为了摆脱乡下佬,泥腿子的身份,祖父千挑万选为父亲选了母亲。母亲虽是庶女,却是清贵人家的庶女。靠着王妃提携,母亲家族的帮衬,他们王家到了他这一代,终于挤进了京城的贵人圈儿,摆脱了泥腿子的身份。在祖父以及父亲的刻意抹除以及遮掩下,他们王家的来历已经没有几人知晓,这个打从乡下出来的尚书夫人又是从何知晓的?

心虚,抻着脖子,扯着嗓子道:“胡说八道,我王家世居京城,怎么可能是屠户出身?”

“王公子这般嘴硬,可是没去你王家的祠堂看过?你的祖父,也就是王老太爷用过的那把杀猪刀至今还在你王家的祠堂里供奉着。”

“胡……胡说八道。”那人差点儿蹦起来:“你又没去过我王家的祠堂,怎知我王家祠堂里供奉着什么。”

女子淡淡道:“妾身无福,确实没去过王家的祠堂,但妾身救过一个叫淑莹的姑娘。”

那人道:“淑莹是谁?你少在这里与本公子装神弄鬼。”

旁边,崔衍微蹙眉头看着女子。记忆中,她从未像今日这般对一个陌生人咄咄逼人,更不知他这个自从回到京城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夫人是何时,从何处救的一个叫淑莹的姑娘。

崔衍觉得,他好像从未真正地了解过他的夫人。想问,不知从何问起,只能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看着。

女子缓步,靠近那位王公子:“淑莹是王公子从滨州带回京城的姑娘。那一次,王公子拢共带了七位姑娘回京。王公子可还记得回滨州是做什么的?

祭祖。因为王老太爷觉得王家得势是祖坟埋的好,带着孝子贤孙回乡祭祖。诸位若是不信,大可以去滨州查查。王氏一族族人不少,王公子的亲人也不少。”

那位王公子急的不行,拿着扇子想要敲打女子,被崔衍握住手推到一边:“王兄这是想要做什么?”

王家是靠着攀附权贵才有的今时今日的地位,说白了,只是看着好看没有实权。崔家不同,崔尚书是榜眼出身,从县令做起,靠着政绩稳扎稳打走到今天的。三年前,崔家因牵扯进党争落难,崔尚书被关天牢三年愣是没死。

这可不是运气,而是坐在龙椅上的那位信任他,舍不得让他死。姓王的敢挑衅女子,既不是因为后台硬,也不是胆子大,而是崔衍给他们的感觉,让他们觉得崔衍并不在乎这位乡下夫人。

眼下崔衍出手,他自是气弱,握紧扇子往后退了几步,笑着:“我就是觉得尊夫人太过无礼,什么淑莹,我压根儿不认识!”

“不认识?王公子还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啊。”女子看着远处如织的人群:“七位姑娘,有名有姓,有路引可查。王公子莫不是忘了,即便那七位姑娘用的是你王家丫鬟的身份,过州县时一样要凭路引。”

王公子六神无主,彻底慌了。万万没想到,只是打趣几句,就要把他们王家拼命掩饰的出身给扒出来。若是传到祖父耳中,怕是要给活活气死。眼珠子一转,啪啪打了两下嘴,说道:“是我嘴欠,不该打趣嫂夫人。关于我王家的话题,就此终止,我与嫂夫人各退一步如何?”

女子挑着眉眼:“不如何,毕竟妾身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过王公子身份。”

王公子连说了好几个你,却没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反倒是女子条理清晰,句句分明。淑莹是被王公子从滨州骗回来的。他说他对淑莹一见钟情,带回家中做姨娘。淑莹跟着他一路长途跋涉,却在回京之后被王公子送给了他的父亲。

为妾还好,偏偏是个无名无分的玩意儿。不仅如此,她还被王家推出去,用以笼络接待那些官员。有一丝反抗,就会被王家的人关进祠堂。

被关的次数多了,自然知道祠堂里有些什么,况且王老爷还用那把杀猪刀威胁过她。淑莹是在染病后被王家扔出来的,是女子见她可怜,将她送去医馆,又帮着她找了安身立命的地方。话及于此,王公子哪还敢抵赖,忙用袖子遮脸,落荒而逃。

崔衍咽了咽唾沫,问女子:“你当真捡了那个叫淑莹的姑娘?”

女子点头,没有正眼看崔衍,也不打算与他解释。

崔衍又问:“你是何时救的她?据我所知,夫人回京后不常出门。”

女子定定地看着他,许久之后,方才开口,说:“夫君从未在意过妾身,又怎知妾身在府里的生活?不是妾身不常出门,而是妾身出门不敢让府里的人知道。免得……丢了夫君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