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个系统做金融 004 晨光密谋:金融知识的萌芽

();

清晨六点的阳光斜斜切过教室窗台,落在陈帆摊开的数学本上。那页原本写着函数题的纸面,此刻边缘已被铅笔反复擦拭出一道灰痕。他没动,只是将书包拉链拉开一条缝,指尖探进去摸了摸——那张折叠整齐的五十元钞票还在,压在裁剪好的报纸合订本底下。

早读铃响前十分钟,王浩从后门溜进来,脚步比平时重。他在陈帆桌旁停了一下,没说话,只用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像是确认什么。陈帆抬眼,看见他嘴角动了动,终究没出声。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结束,林悦起身时故意慢了一步。她看见陈帆把数学本塞进抽屉,又从书包里取出一支粉笔,攥在掌心走向后门。她没跟上去,但也没走。

操场东角的水泥地向来少有人踩。午休铃一响,陈帆就在那里蹲下,用粉笔画出第一条横线。他先标出三月十五日的收盘价,再依次往后推演,每一点都对准记忆中的数字。王浩站在三步外,双手插在校服外套口袋里,眉头皱着。

“你这是画啥?”他终于问。

陈帆没抬头,“陆家嘴最近五天的价格走势。”

“就地上这点线,能看出啥?”

陈帆用粉笔点住第三天的那个低点:“这里,跌到七块五的时候,成交量缩了一半。第二天开盘直接跳空高开,说明有人在托底买。”

王浩俯身看了看,“所以呢?”

“所以这个位置叫支撑位。”陈帆划出一条虚线横穿那个点,“价格到了这儿,愿意买的多,卖的少,自然弹起来。反过来看最高点,八块一块二那天,换手率是平时三倍,涨不动了,那就是压力位。”

王浩挠了挠头,“听着像模像样……可这玩意能算准明天?”

“不是算,是看趋势。”陈帆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粉笔灰,“就像下雨前蚂蚁搬家,不是它们会算天气,是它们看得懂信号。”

林悦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你每天都能拿到最新的数据?”

陈帆转过身。她站在几步外,校服袖口挽到手腕,手里还拿着刚借来的英语词典。她没走近,目光却落在地上那条折线上。

“校门口第一份报纸,我每天五点四十七分拿。”陈帆说,“剪下来,编号,存档。每一笔都核对两次。”

林悦盯着他看了几秒,“那你现在手里的数据,比证券公司还快?”

“快不了多少,但足够早一步反应。”陈帆弯腰,在支撑位下方补画一条斜线,“如果今天收盘跌破七块四,那就意味着支撑失效,行情可能继续往下走。但如果稳住了,甚至放量回升——”

“那就该买了?”王浩接话。

“那就说明判断没错。”陈帆看着他,“你想试试?”

王浩咬了咬嘴唇,忽然伸手去掏裤兜。他掏出一张五十元,又翻出四张百元钞票,叠在一起递过来。“五百,不多不少。你要真能让我赚到钱,我以后听你的。”

陈帆没接。

“你不信我能操作?”

“我不是券商,没法开户。”陈帆声音平稳,“但这笔钱你可以自己去买。我告诉你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出。赚了是你拿,亏了算我的。”

王浩愣住,“你说真的?”

“我说的是条件。”陈帆终于接过那叠钱,折好塞进书包夹层,“如果你不信,现在收回还来得及。”

林悦蹲下身,手指沿着粉笔线慢慢滑过。“你画这些,是为了验证什么?”

“验证规律。”陈帆答,“市场不是乱走的,它有惯性,有节奏。我现在做的,就是把节奏找出来。”

“万一哪天节奏变了呢?”

“那就调整。”陈帆捡起粉笔,在均线末端加了一个箭头,“人不能永远靠猜,但可以靠记录和观察。我每天记数据,就是在建自己的参照系。”

林悦没再问。她站起身,目光扫过操场边缘那些模糊的球鞋印,又落回地面那幅简陋的图示上。片刻后,她轻声说:“你其实不需要图书馆的电脑。”

陈帆看了她一眼。

“你需要的是能把这套东西讲明白的人。”她说完转身走了,脚步不急不缓。

王浩望着她的背影,低声嘟囔:“她是不是有点看穿你了?”

“她只是比你清醒。”陈帆重新蹲下,在图示右侧空白处写下三个字:**明日策略**。

“啥意思?”王浩凑近。

“明天陆家嘴如果开盘低于七块四,你就别动。等收盘前五分钟,看有没有大单拉起来。如果有,说明主力还在,可以小仓位试水。如果没有——”他顿了顿,“那就等下一个支撑位。”

王浩听得认真,连呼吸都放轻了。

“那你现在最缺什么?”他忽然问。

“缺更多人的交易反馈。”陈帆直起身,“一个人的操作看不出共性,十个、二十个才可能验证模式是否成立。”

“所以你是想拉人入伙?”

“不是拉人,是找样本。”陈帆拍掉手上的粉笔末,“我想知道,普通人按这个方法做,能不能稳定跑赢瞎猜。”

王浩咧嘴笑了,“那你得先让我赚一次。”

“前提是市场给机会。”陈帆抬头看了眼天空。云层薄了些,阳光照在水泥地上,映出他们两人交错的影子。

“那你刚才为啥不让我现在买?”

“因为还没到信号点。”陈帆指着图上今天的预估区间,“你看,这里有个空档。如果价格掉进这个区域,并且出现放量反弹,才是进场时机。现在贸然买,等于闭眼扔骰子。”

“那要是根本没掉下来呢?”

“那就说明趋势更强,等突破压力位后再追,虽然贵一点,但安全性高。”

王浩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你说你每天五点四十多就去拿报,那你不睡觉了?”

“睡四个小时够了。”陈帆收起粉笔,往回走,“信息差就藏在别人赖床的那半小时里。”

回到教学楼前,王浩突然停下,“我要是真赚了钱,还能加仓吗?”

“能。”陈帆脚步没停,“但每次加,都得重新评估风险。”

“你觉得我能赚多少?”

“不知道。”陈帆推开教室后门,“但我保证,不会让你亏在同一个地方两次。”

下午第一节课是物理。上课铃响前两分钟,陈帆坐回座位,拉开书包检查那五百元是否还在。纸币边缘有些卷曲,被报纸压出了折痕。他把它抚平,重新夹进文件夹内页。

王浩在他后排踢了踢椅腿,递来一张叠成小方块的纸条。陈帆打开,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明早我去帮你拿报。”

他没回头,也没写回条,只是把那张纸折成更小的一块,塞进了笔袋深处。

林悦翻开数学本,昨天的函数题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一条用铅笔轻轻勾出的折线。她盯着看了几秒,拿起橡皮,却没有擦。

窗外的阳光移过课桌一角,照在陈帆摊开的练习册上。那页本该写满力学公式的空白处,底部多了一行极小的字迹:**样本数量不足,需扩大观测范围**。

他低头看了一眼,提笔在后面添上两个字:**启动**。

前排同学正低头抄笔记,没人注意到这一幕。只有王浩隔着过道望过来,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陈帆合上练习册,右手食指在封面上轻轻敲了三下,节奏稳定,像某种无声的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