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五点四十七分,天光刚透出灰白。校门口的报刊亭铁皮门哗啦一声推开,老板打着哈欠挂上灯泡。陈帆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两枚硬币,指节微微发白。
他没说话,只把钱递过去。老板见怪不怪,抽出一份《中国证券报》递来,顺口道:“还是老位置?”
陈帆点头,接过报纸转身就走。这份默契是三天前建立的——头一回他迟了五分钟,报纸已被别人买走,等他在另一家店找到时已是七点,上课铃响过,数据录入整整耽搁一天。从那以后,他每天提前十分钟候在亭外。
校园里空无一人。他绕到实验楼东侧楼梯间,背靠水泥墙坐下,从书包掏出裁纸刀。刀片有些钝了,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他沿着股市版边缘慢慢切割,避开标题栏的折痕,确保每个数字都完整清晰。剪下来的纸页按日期叠好,夹进硬皮文件夹,封面上用铅笔写着“stock_data_v1”。
十天下来,文件夹已厚了一寸。每早六点准时采购、裁剪、编号、归档,动作越来越熟,却不敢有半点松懈。他知道,这些纸片是他目前唯一的数据库。
回到教室时才六点二十。早自习还没开始,座位上没人。他拉开抽屉,取出直尺和铅笔,在数学本上铺开一张裁好的报纸。横轴画时间,纵轴标价格,每一毫米代表零点一元。他对照收盘价一点一点描点连线,指尖压着尺子边缘缓缓移动。
第三天早上,他发现前日的线段偏低。重新核对数据,原本报纸上陆家嘴收盘是7.6元,他却记成了7.5元,导致图表偏差近两个刻度。误差率算下来超过百分之二。
他盯着那条错线看了很久,然后撕下整页,揉成一团塞进桌洞。再翻新页时,先在顶部写了一行字:**每次记录后必须双人复核——若无人配合,则需设计自动校验机制**。
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像钉子扎进脑子里。他知道人工抄录撑不了太久。信息量越大,出错概率越高,而金融市场里,一个数字差,可能就是一笔亏空的起点。
但他现在什么都做不了。U盘被没收后,他再没机会碰机房电脑。李主任巡查频率增加了,连清洁工进出都要登记。电子路被彻底堵死,至少短期内无法突破。
那就只能先把纸质系统做到极致。
接下来的日子,他调整流程。每天裁剪完报纸后,先在文件夹首页列出当日所有重点股票代码与价格,作为原始台账;绘图时不再直接照搬,而是先对照台账二次确认;每周末统一检查一周图表连续性,查找跳变异常。
效率低得惊人。单是录入一只股票五日行情,就要花去四十分钟。可他别无选择。
林悦是在第十天注意到他的。
那天早晨她来得早,看见陈帆正低头描线,手指紧贴尺边,一笔一划画得极慢。她没出声,只是放下书包时多看了几眼。那不是普通的涂鸦,也不是作业草图——横竖分明,点阵排列,像某种规律图形。
她以为他会收起来,可他没有。哪怕察觉到视线,也只是抬了下头,又继续落笔。
第二天,她故意提早十分钟到。这次他正在翻文件夹,一页页比对数字。她终于忍不住,轻声问:“你天天画这些线,是不是在搞股票?”
笔尖顿了一下。
陈帆合上本子,顺势翻开上面盖着的数学练习册。几道函数图像题摊开在页面中央,抛物线走势恰好与K线形态相似。他语气平缓:“高三一轮复习,我在练函数图像题。”
林悦看着那几条曲线,没接话。
他看出她不信,便从草稿纸上撕下一角,随手画了个折线图,标注“支撑位”和“压力位”,推过去说:“要是真炒股,我能算准明天涨跌,还坐这儿等早读?”
她接过纸条,指尖摩挲着那两个陌生词汇,低声说:“那你画得挺认真。”
说完便转回头去,打开英语课本。
陈帆没再回应。他低头在本子背面补记一行字:**信任成本太高——下一步需最小化人际暴露**。
他知道,越是专注的事,越容易被人察觉。而在这个地方,任何异常行为都可能引来麻烦。他不能冒险让任何人深入追问。
但从那天起,他改了策略。不再在早自习一开始就动手,而是等老师进班、晨读开始后再悄悄取出资料。绘图时间压缩到十五分钟以内,其余工作挪到午休或放学后完成。
他也开始思考更长远的方案。既然无法使用Access建表,能不能用Excel做替代?虽然学校没教,但他在2023年用惯了表格函数,只要能接触到带硬盘的电脑,就有办法运行。
问题是设备。家里没电脑,网吧太贵也太显眼,学校机房进不去。唯一可能的机会,是图书馆那台供查资料用的老式终端机——听说能插软盘,或许可以试试。
但这事不能急。他得先确保当前这套纸质系统不出纰漏。
三周过去,文件夹里已存了二十多张裁剪整齐的股市版。他按周装订成册,每本封面注明日期区间。最新一期刚刚整理完毕,他正用回形针固定最后一页,窗外传来广播体操音乐。
早读结束。
他把文件夹塞进书包最里层,外面罩上物理试卷。起身时,目光扫过桌面,落在那支用了半截的铅笔上。
笔杆上有几道浅浅刻痕,是他用来标记每日任务进度的。今天划到了第七道。
楼下走廊开始涌动学生身影。他拉上书包拉链,走向门口。
走到一半,忽然停下。他返身回到座位,打开数学本,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
那里原本写着“下周测验范围”,已经被划掉。现在他提笔写下几个字:**图书馆,周三下午三点**。
写完,合上本子,夹进书包侧袋。
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桌角一处未擦净的墨迹上。他没看,径直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