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279章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第二百七十九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的造反,毫无疑问是有预谋有计划的。

那就继续写吧。

【汴梁城的除夕烟火气尚未散尽,正月初一的晨曦便已刺破寒冬。】

【皇城大内一片素缟,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在符太后的携领下,于大殿接受群臣朝贺,稚嫩的脸上满是懵懂。】

【御座之下,以宰相范质为首的重臣们虽衣冠整肃,眉宇间却锁着一丝难以化开的忧虑——世宗皇帝柴荣的雄才大略如同昨日星辰,如今幼主临朝,这大厦将倾的危局,全靠他们几位文臣苦苦支撑。】

【突然,一阵急促混乱的马蹄声和嘶鸣由远及近,撕裂了宫城庄严而脆弱的气氛!】

【“八百里加急!北疆急报!”】

【一名风尘仆仆、甲胄染血的边关信使,几乎是滚下马背,踉跄着扑倒在丹墀之下,声音嘶哑欲裂:“启禀陛下、太后、宰相!辽、辽师勾结北汉,大军数万,意欲南侵,边关告急!请求朝廷速发援兵!”】

【噩耗如一块冰投入滚油,朝堂瞬间炸开。】

【文官们面色惨白,窃窃私语声里充满了恐慌。符太后搂紧了小皇帝,指尖冰凉。】

【“肃静!”宰相范质须发微颤,但强自镇定,他一步踏出,厉声喝止了骚动。】

【他是托孤重臣,此刻绝不能乱。】

【他快速与副相王溥、魏仁浦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比的凝重和一丝无奈——国无长君,猛将环伺,内虚外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仓促之间,能倚仗谁?】

【满朝武将,谁能力挽狂澜?】

【谁的威望足以震慑三军,抵挡辽人?】

【一个名字几乎瞬间撞入所有知兵者的脑海——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唯有他,高平之战救驾、南征江淮破敌、北伐连克三关,战功赫赫,深得军心,且此刻正在京中统领最精锐的禁军。】

【没有时间深思熟虑,更没有时间去辨别这军报背后是否另有玄机。范质深吸一口寒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向着御座躬身,声音沉痛却坚定:“陛下,太后!军情如火,刻不容缓!臣请旨,速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尽起京畿禁军,北上御敌!”】

【旨意迅速下达。】

【赵匡胤奉诏时,神色凝重,慨然接旨,当庭立誓必破辽虏,卫护社稷。】

【点将、调兵、发放粮秣,整个汴梁的战争机器在其指挥下高效运转起来。】

【大军出征。】

【正月初三,大军抵达汴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

【天色渐晚,朔风凛冽,军营中却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躁动。】

【中军大帐内,赵匡胤似乎因旅途劳顿,早已解甲酣睡。】

【帐外,他的弟弟赵匡义和心腹谋士赵普,正与一群焦灼的将领密谈。】

【火光映照着一张张激动又不安的脸。】

【“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有人低吼,道出了所有武将的心声,“不如先册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对!点检做天子!此乃天命!”众人纷纷附和,谶言在此刻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赵普目光闪烁,沉声道:“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但须约束军士,勿令剽掠,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宁谧。”】

【群情汹涌,再无迟疑。】

【赵光义与赵普对视一眼,悄然走入大帐。】

【片刻之后,一件早已准备好的、绣着滚龙纹样的黄袍被捧出。】

【众将一拥而入,不由分说,将那沉甸甸、明晃晃的黄袍披覆在了刚刚惊醒、一脸惊愕的赵匡胤身上!】

【帐外,早已聚集的军士们山呼海啸般跪倒,刀枪顿地之声如雷鸣。】

【“吾辈无主,今日愿奉点检为天子!”】

【“万岁!万岁!万岁!”】

【赵匡胤被迫走出大帐,看着黑压压跪伏的将士,脸上写满了无奈与震惊。】

【他长叹一声,声音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尔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惟命是听!”万人齐呼,声震旷野。】

【“既然如此!”赵匡胤目光陡然锐利,扫视全场,大声道:“不得惊犯太后、少主。不得侵凌公卿、府库。遵令者厚赏,违令者族诛!”】

【“诺!”】

【甲胄铿锵,誓言如山。】

【显德七年正月初四的黎明,在这片寒冷的驿馆,一场精心策划的兵变已然完成。】

【赵匡胤勒转马头,目光南望,那座熟悉的都城汴梁,即将迎来它的新主人。】

【但现在,他必须要在消息扩散开,和反对势力组织起来之前,控制局面。】

【兵贵神速,赵匡义派亲信将领潘美,带领少数亲兵快马加鞭返回开封,向同盟者传达消息。】

【他自己亲率大军紧随其后,迅速返回开封,不给任何反应时间。】

【当赵匡义率领大军回到开封城外时,负责都城守备的重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已经得知了兵变的消息,他们直接大开城门迎大军入城。】

【当日中午,军队入城后,迅速控制了皇宫、府库和各行政衙门,维持了秩序,防止了任何可能的骚乱。】

【这个时候,朝廷上下,皇宫内外,也都知道了赵匡义兵变的事情。】

【赵匡胤乃是大周臣子,世宗亲信,断然不可能直接杀到皇宫,逼迫皇帝退位。】

【赵匡胤直接回到了他的办公场所,都点检公署,脱下黄袍,静静等待着。】

【当日午后,将领们将宰相范质、王溥请到了他的面前。】

【赵匡胤见到两人,忽然哭了起来,道:“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范质等人面面相觑,这个时候,可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一句话说不对,怕是人头不保。】

【也没让他们纠结,赵匡胤话音刚落没多久,将领罗彦瓌便按剑上前,厉声说:“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 】

【虽然按着剑,但下一瞬剑就可能划过自己的脖子。】

【王溥先害怕,直接下拜行礼。】

【范质见大势已去,也只好跟着下拜,承认了赵匡胤的天子地位。】

【有了宰相的支持,就相当于得到了文官们的拥护,这次的兵变,就还是控制在最高层的这一处,对于整个国家,和底层的百姓来说,毫无影响,国家机器,依旧正常运转。】

【文官臣服,还有武将。】

【大周的武将,几乎都和赵匡胤有联系,就算没有联系或者关系不好的,现在这个情况,他们也没必要为了一个死的柴荣拼上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

【但也有例外——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就要为柴荣拼命。】

【但是,韩通组织抵抗没多大用,不到半个时辰,便被王彦升杀于家中。】

【至此,开封城内再无军事抵抗。】

【文武皆定,万事大吉。】

【当日下午,在范质、王溥等人的组织下,文武百官被召集到宫中。】

【由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事先早已准备好的大周皇帝的禅位制书,宣读大周皇帝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

【当日傍晚,皇帝柴宗训便在崇元殿举行了禅让大典。】

【次日,赵匡胤正式登基,接受百官朝贺。】

【下诏宣布国号为宋,改元建隆。】

【原大周皇帝柴宗训被册封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

……

赵匡胤曾担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故国号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