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278章 点检做天子

();

第二百七十八章,点检做天子

【柴宗训继位,继续沿用显德年号。】

【显德七年,正月。】

【汴梁的夜,湿冷彻骨。】

【世宗皇帝柴荣驾崩的哀诏已传遍天下,白幡尚未撤去,一种巨大的、无声的空虚感笼罩着帝国的都城。】

【尤其是在这帮刚刚失去了雄主、如今要效忠一个七岁孩童的武将心中。】

【赵府内堂,门窗紧闭,炭盆烧得噼啪作响,却似乎驱不散众人眉宇间的凝重。】

【酒过三巡,菜至五味,气氛却愈发沉闷。】

【主位上的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他面色沉静,只是默默斟酒,目光偶尔扫过席间众人。】

【其弟赵匡义坐在下首,眼神锐利,比往常更加活跃地招呼着诸位将领。】

【赵匡义现在的官职是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仅是一个宫廷侍卫队中的一个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宫廷内部的礼仪、护卫、侍从等事务,但却能够经常接触到皇帝和中枢重臣。】

【更重要的是,他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并且兄弟两人关系特别亲密无间。】

【在座的都是军中核心: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李继勋……皆是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在血水里滚出来的生死兄弟,此刻却都有些喝闷酒。】

【“大哥!”王审琦终于忍不住,将酒碗重重一顿,声音粗嘎,“俺是个粗人,心里憋不住话!如今这局面,俺这心里……他**堵得慌!陛下……哦不,是先帝,那般英雄了得,怎地就……”他说着,眼圈竟有些发红。】

【石守信接过话头,压低了声音,却更显焦躁:“谁说不是!先帝在时,指哪打哪,咱们心里亮堂,跟着他,能打出一个太平盛世!可如今……龙椅上坐个穿开裆裤的娃娃,俺们这群厮杀的汉子,将来难不成要去宫里给他演布偶戏不成?”】

【他话糙理不糙,道出了所有人的隐忧。】

【李继勋叹了口气,用筷子无意识地戳着桌面:“朝堂上是范质那些文人说了算。他们懂什么刀兵?万一哪天觉得咱们这些老粗碍眼……唉,朱温灭唐以来,鸟尽弓藏的事,还少吗?”】

【席间一阵沉默,只有炭火燃烧的轻响。】

【一种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恐惧在弥漫。】

【他们不怕死,怕的是死得毫无价值,怕的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更怕自己用命搏来的功业和家族,因朝堂风向一变而顷刻覆灭。】

【这时,一直沉默旁听的赵匡义忽然一脸天真看向石守信,道:“石大哥,广顺元年,那时候小弟还小,不过我总听说太祖当年黄旗披身的故事,石大哥你当时就在现场,给弟弟讲讲呗!”】

【此话一出,屋内顿时更加安静了下来。】

【似乎大家都摒住了呼吸,在静静等待着什么……】

【而所有人,包括赵匡胤,脑海中不免想起了当初郭威黄旗加身时的场景。】

【既然郭威能披黄旗,那……】

【片刻后,赵匡胤道:“三弟,莫要胡说!”】

【赵匡义哈哈一笑,连忙道:“兄长,我就是好奇一下嘛……”】

【然后他忽然站起身来,他虽年纪最轻,却自有一股逼人的锐气。他端起酒碗,走到赵匡胤面前,声音清朗却意有所指。】

【“兄长,诸位将军之忧,亦是弟弟我所忧。如今主少国疑,人心浮动,非社稷之福。我等皆是粗鄙武夫,只信手中刀枪和身边兄弟。但有一事,弟弟我一直想不明白,想请教兄长,也请诸位哥哥参详。”】

【所有人都再次望向他。】

【想看看他,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赵匡义目光灼灼,沉声道:“兄长可还记得去年北伐时,军中流传的那块木牌?上面那五个字——”】

【他故意顿了顿,一字一句地吐出那如同谶语般的流言:点检做天子!】

【这五个字像一道惊雷,劈开了内堂沉闷的空气。】

【所有人呼吸一窒,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赵匡胤——他现在的官职,正是先帝临终前亲手任命的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猛地抬头,眼神如电射向赵匡义,厉声道:“三弟!休得胡言!此等市井流言,岂可当真?饮酒!”】

【赵匡义却不肯坐下,反而提高了声音,像是在问赵匡胤,又像是在问所有将领:“兄长息怒!弟弟并非胡言,只是不解其惑!当初此谶一出,先帝便罢免了张永德都点检之职。而如今,兄长正居此位!这天意……究竟是何所指?”】

【他话没说完,但意思已昭然若揭:难道真是应在你赵匡胤身上?】

【石守信猛地一拍大腿,眼睛瞪得溜圆:“对啊!俺怎么没想到!点检……点检……大哥如今不就是点检吗?!”】

【他看向赵匡胤的眼神瞬间变了,充满了某种炽热的、难以言喻的期待。】

【王审琦、高怀德等人也纷纷反应过来,情绪瞬间被点燃。】

【他们不再抱怨,而是紧紧盯着赵匡胤,仿佛在看唯一的希望。】

【“大哥!若真是天意如此……”】

【“大哥,弟兄们的身家性命,可都……”】

【“这天下,有德者居之!大哥之德,众望所归啊!”】

【众人七嘴八舌,虽未明说“篡位”二字,但那股拥立他取周而代之的意图,已如炭火般炽热,扑面而来。】

【赵匡胤面色沉静如水,他缓缓扫视过每一张激动而恳切的脸,目光最后落在弟弟赵匡义那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笑意的脸上。】

【他心中如明镜一般,这一切,恐怕自己这位心思缜密的弟弟早已谋划良久,今日不过是借酒劲,借众人之口,来探他的口风,逼他表态。】

【他沉默良久,忽然举起面前的酒碗,将残酒一饮而尽,然后重重地将碗磕在桌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堂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赵匡胤没有看任何人,只是盯着跳动的炭火,声音低沉而有力:】

【“今日之言,出此门,入尔耳,绝于四壁。”】

【“我 世受国恩,纵有天意,亦有人心。我等……当好自为之,谨守臣节,护卫幼主,方不负先帝托付之恩。”】

【他没有答应,甚至看似斥责了赵匡义和众人的妄言。】

【但他也没有真正严厉地否定和拒绝。那句“绝于四壁”是封口,而“好自为之”则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说完,他站起身,不再看众人反应,径直向后堂走去。】

【留下赵匡义和一群将领面面相觑,但很快,赵匡义的嘴角慢慢勾起一丝了然的笑容。】

【他哥哥的态度,看似否定,实则……是一种默许和等待时机的信号。】

【炭盆里的火,烧得更旺了。】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