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开局进入陶瓷厂 第630章 有些变化的吴娜

从工地回来,天色已经变的漆黑。

朱厂长大手一挥,直接把李峰带到了厂里的食堂小包间。

“李厂,你这一回来,咱们厂里可就有了主心骨!”朱厂长一边走一边乐和和地说,“晚上我给你接风,咱们哥几个好好喝一杯,给你洗洗尘!”

吴厂长和向副厂长也连连附和,脸上都是真诚的笑容。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二期项目能早点完工的话,这对他们来说那是绝对有好处的。

这时候李峰听到他们的话后,他马上点头并笑着回应道。

“朱厂长,您太客气了。”

此时李峰,心里却明白,这顿饭可不仅仅是接风那么简单。

这其中,饱**厂领导对他寄予的厚望,以及对二期项目顺利推进的殷切期盼。

其实李峰自己也心里清楚,这二期项目对自己还是对这些厂领导都是有好处的。

只要能成功运行并且盈利,这就是大功。

在招待所的餐厅里,一张圆桌旁坐满了人。

除了朱厂长他们三位,吴娜也赫然在列。

她今天穿着一件深蓝色布料的棉袄,领口露出一点白色衬衫边,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起来既干练又带着几分书卷气。

她见到李峰,只是微微一笑,眼神里却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

“来来来,小李,坐这边!”朱厂长热情地招呼着,将李峰安排在了自己身旁。

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红烧肉、炖排骨、清炒时蔬,还有一盘香气扑鼻的酱牛肉,都是厂里小食堂的拿手菜。

一瓶茅台酒被郑重地放在桌子中央,在灯光下闪烁着琥珀色的光泽。

“李厂,这几个月你在研究所,肯定是吃了不少苦吧?”朱厂长端起酒杯,率先发言,“咱们厂里条件虽然比不上京城大饭店,但这份心意,你可得收下!”

“朱厂长言重了,能在研究所为国家出力,是我的荣幸。”李峰也端起酒杯,语气诚恳,“再说了,研究所的伙食可不差,就是比不上咱们厂里这几位大厨的厨艺!”

他这话说得幽默,惹得大家一阵哄笑,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吴娜也举起酒杯,轻声说:“李厂,恭喜您顺利完成部里的任务,平安归来,二期项目的财务工作,我一定会全力配合,绝不拖后腿。”

“吴科长客气了,有你在,我放心。”李峰回敬道,此时李峰再见吴娜,他倒是觉得吴娜变了一些,但具体变了那些他又有点说不出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厂长又把话题引到了二期项目上。

“李厂,你不在的这几个月,咱们厂里可是一刻都没闲着。”朱厂长拍了拍李峰的肩膀,“光是工人就又招了三百多号,技术员也从部里调来了好几个,大家伙儿都铆足了劲儿,就等着你回来,把咱们这现代化陶瓷厂给建起来!”

李峰郑重地点点头,他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

“朱厂长,各位领导,请大家放心。”李峰放下酒杯,目光坚定,“我一定会尽全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把二期项目办得漂漂亮亮!”

这顿接风宴,一直持续到很晚。当李峰回到分厂单间公寓时,窗外已是万家灯火,他却毫无睡意。

脑海中,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以及朱厂长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不断回放。

第二天一早,李峰便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了厂里的办公室。

他召集了设备管理科的全体成员,以及几位主要的技术骨干,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同志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二期项目将进入设备验收和安装阶段。”李峰站在会议桌前,语气沉稳而有力,“第一批从东北发来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零件,已经全部运抵厂区仓库”

“我们的任务,就是以最严谨的态度,最专业的标准,对每一件零件进行细致的验收。”

设备管理科的科长,是周苗苗,之前的时候李峰给他们打过鸡血,但周苗苗从这些人当中脱颖而出,随之李峰推荐周苗苗担任设备管理科科长一职,此时的她有些担忧地问李峰道:“李厂长,这次的设备可都是新玩意儿,有些图纸我看都觉得复杂。咱们这人手,经验上恐怕……”

李峰笑了笑,示意他不必担心。

“周苗苗,大家伙儿的顾虑我明白”

“不过,这次的验收工作,我会全程参与,并亲自指导。”李峰指了指桌上厚厚一摞图纸,“这些设备虽然是自动化生产线,但其核心原理,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我们细心对照图纸,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就一定能把好质量关。”

随后,李峰带着周苗苗和设备管理科的十几名技术员,浩浩荡荡地开往了厂区东边的仓库。

巨大的仓库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木箱和金属箱,上面都印着“东北机械厂”“北方机械厂”的字样。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工业油的味道。

工人们正在用叉车和吊车,小心翼翼地将箱子从货车上卸下,整齐地码放着。

李峰没有急着开箱,而是先让大家熟悉图纸,了解设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件的功能。他亲自拿起图纸,一边讲解,一边结合现场的箱子,给大家指出重点。

“大家看,这批设备是咱们自动化生产线的核心部分,包括成型机、烘干炉、施釉线、烧成窑等多个环节的精密部件。”

李峰指着图纸上一个复杂的结构图,“尤其是这个成型机的控制系统,对精度要求极高,任何一个零件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讲解完毕,验收工作正式开始。李峰指挥工人们小心地打开一个个木箱。

随着箱盖被掀开,崭新的设备零件呈现在众人眼前。它们或泛着金属的光泽,或涂着防锈的油漆,带着一股北方重工业特有的粗犷和精密。

李峰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拿起游标卡尺,对关键部件的尺寸进行测量;他用放大镜仔细检查轴承的滚珠和齿轮的啮合情况;他甚至用手触摸零件的表面,感受其加工精度和光洁度。

周苗苗和技术员们也跟着李峰的节奏,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检查。他们发现,李峰的检查方式和他们以往的经验大相径庭。

他不仅关注肉眼可见的损伤,更注重那些隐藏在内部、影响性能的关键参数,毕竟这可是能影响生产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