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天启大明 第十四章 练兵吞金 时局不安

岛上养兵、开发,银子像流水一般花出去。在萧远山老爷的无声抗议中,萧震也是愁的没法。原来自己的爱好全在军事上了,这民事赚钱还真是有些难。

左思右想的萧震定了两种赚钱买卖,先是在岛上组织人手开了香水制作工坊。

靠蒸馏得来的高度酒精和各类花油混合,弄出有些香味的粗劣香水,再装在从景德镇定制的上好瓷瓶里,蜡封之后冒充高档香水。

其实烧酒在元朝时就有了,而且铜制的蒸馏器,俗称烧酒锅,在明朝也算不少。只是江浙多用米酒,这烧锅酒还是萧震派人到北方采买的。

鲜花水洗后研磨捣烂,纱布滤去残渣,加菜子油慢火蒸馏,得花油。掺上蒸馏的酒精,慢慢搅匀,阴凉静置几日,再分装即成香露。

虽说是大明有了蔷薇水一类的东西,但架不住萧震这款粗暴的香水,刚一打开确实是香气浓重,所以一时销路还算不错,至于买回去不多久就没味了,那就属于自家保存不善了。

加上萧震在自家的商栈出货,不少以为是西洋奇物,价格倒是不低。萧震也是让自家在苏杭一带的货栈掌柜,去什么画舫、**的弄了一波营销手段,但指望着江南一带把货铺开,还需要等些时日,毕竟现在靠的是口碑传送,急也没用。

最后等着赚大明士绅银钱的萧震,将目光转向倭国幕府和南洋殖民者。虽说法国现在也已经有香水制造了,但属于皇室和大贵族专用,价格高的离谱。萧震的香水占了简单粗暴产量大和大规模铺货的便宜,一时也是算是收益不错。勉强的能给练兵开支一些支援。

再就是,打算再一次勾结海门卫游击陈泽,计划在沿海开盐场。纳潮、制卤、结晶、收盐集坨,工艺和技术上倒是没有难度,但是现在的盐场生产周期实在是长,萧震问了一下,从海水到最后成盐要9个月,但萧震觉得只要产量足够大,慢慢等有了产出,后续逐步跟上,也算是一路财源。

结果陈泽的话让萧震放弃了这个盐场计划。陈泽害怕的是各路盐商,现在大明的盐场在开中法废弛后基本上是官宦支持下的大盐商把持。盐场和灶户的盐,不经过大盐商根本出不了盐。

再说盐商手底下可是不少贩卖私盐的盐枭亡命徒,明里暗里的陈泽都觉得自己的小卫所拦不住。盐又不值钱,眼下零售的一斤才几钱银子,就是盐场能产几万斤盐,出手不过几千两的事儿,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啊。

听了陈泽的分析,确实有理。没辙,现在跟盐商掰不了手腕的萧震,只好放弃盐场计划。

萧震也琢磨过造镜子?只知道水银玻璃,但现在又造不出玻璃,慢慢实验太费时间,否了。

开钱庄?现在江南的大商人的票号都算成熟,插不进手,再说自家的家底还撑不起票号这样的大买卖,还是弄不了。

最后萧震发现,只能等攒出海战力量,干海盗勾当是来钱快的最佳选择。也只好放下心思不再多想,继续掏萧家的老本了。

得亏萧家干海商多年,银钱什么的老爷子攒了不少,埋在自家地窖,不少银瓜都黑了。但看着搬出地窖的存银,萧老爷子的脸色比银瓜还黑。

但儿子是自己的,萧远山也只能黑着脸咬牙把银库开了。毕竟老头子深知来钱快还是得当官儿,拿这些年的老本去给儿子弄前程,再心疼也得花。

萧震看着大陈岛逐步稳健的进入发展期,萧震只能等装备慢慢到位,逐步形成战力。交代好后续的训练和建造计划。

接下来萧震打算在士林弄些名声,毕竟准备将来配合出兵澎湖,需要先刷个知兵的声望出来,才好师出有名。

自万历末年萨尔浒杨镐兵败后,朝廷派熊廷弼以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的身份统领辽东军政,熊廷弼在辽东采取坚守整备,逐步近逼的策略。

辽东局势逐渐扭转,建奴努尔哈赤也不敢贸然发动攻势。但朝中言官不懂军事、不知实情,纷纷上疏奏请指责熊廷弼劳师糜饷,不敢进击。

倒熊声势越来越烈,又正好赶上先后三个皇帝的来去大戏,政局算是乱套了。朝中重臣都借着辽事相互攻讦,争权夺利。无奈熊廷弼被迫辞官,接任者是袁应泰。

新上任的袁大人不知兵,上任后大规模调整熊廷弼的防御计划,准备出兵对建奴进行反攻,而且袁应泰轻率的接纳大批蒙古难民到辽阳、沈阳城内,建奴奸细大量潜伏其中。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十日努尔哈赤领军进击沈阳。

三月十三日沈阳总兵何世贤、尤世功战死,沈阳城破;浙营将领陈策、董仲揆所部力战而亡,全军覆没,戚家军遗留的精锐一战全殁。连同北上抗击建奴的四川等各省精锐,也都打了个精光。

三月十九日建奴围困辽阳,二十一日建奴奸细城内纵火,建奴破城而入,袁应泰在城楼上自缢而死。辽沈失守后,朝廷再次震惊,又一次启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收拾残局。

萧震就是在这时候乘船到了南直隶。

虽然现在是叶向高任首辅,但朝堂上邹元标、赵南星、冯从吾、孟养浩等东林党占据要职,所谓“东林万盛,众正盈朝”。

可以说当下东林党风头正盛,但萧震知道在天启朝用不了多久可是魏忠贤的阉党更吃得开,好在是东林党一直没被彻底消灭,崇祯一上台东林党就死灰复燃。

萧震这时候到苏州可不是去烧东林党的热灶,而是打算接近一下后来名震天下的“复社”。

前阵子萧震还凭着叶首辅的帖子狐假虎威的忽悠过巡抚大人,邹铭时也没敢真留下叶首辅的名帖。

翰林出身又拿着首辅的名帖,萧震觉得有底气在苏州弄出些名声。当然现在的复社还没影呢,创始人张溥今年才20岁,刚补了博士子弟,还在苏州太仓读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