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卧龙岗剧透三国 第八章:初临新野,卧龙新政遇阻力

();

刘备走后,茅庐内顿时忙碌起来。

黄月英早已在内室备好行装,此刻走了出来,对着诸葛亮笑道:“夫君终于是下定决心了。”

诸葛亮看着妻子,眼中满是柔情:“若非彦儿一梦千年,亮或许还在犹豫。如今,前路虽艰,却已有了方向。”

他转向诸葛彦,神色变得严肃,“彦儿,新野之行,只是开始。军中不比草庐,人心复杂,你需谨言慎行,不可再轻易暴露梦中所见,一切,需听我号令。”

“侄儿明白。”诸葛彦恭敬应道。

“月英,”诸葛亮又对黄月英道,“你娘家在荆州多有人脉,此次随我出山,还需你暗中联络一些可用之才,为日后储备力量。

“特别是那些对曹操不满,或在刘表麾下不得志的贤才,若能招致麾下,亦是一大助力。”

黄月英点头:“夫君放心,此事我早已着手准备。父亲那边,也会帮我们留意。只是……”

她看了一眼诸葛彦,欲言又止。

诸葛亮会意,道:“彦儿是自己人,有话不妨直说。”

黄月英这才道:“夫君此去新野,虽得主公信任,但关羽、张飞乃主公桃园结义兄弟,手握兵权,性情刚烈。尤其是那关羽,傲上而不欺下,恐难轻易服人。

“夫君约法三章,虽得了实权,却也难免引起他们的猜忌。日后行事,需多加小心。”

诸葛彦也道:“婶娘所言极是。历史上,关羽与叔父虽同为蜀汉股肱,但在荆州问题上,亦有分歧。我们需提前做好准备,化解矛盾。”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凝重:“我知晓。关、张二位将军,皆万人敌,是主公左膀右臂,亦是兴复汉室不可或缺的力量。

“亮自会以诚相待,以智服之。但若有人恃功而骄,阻碍军政,亮亦不会姑息。”

他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威严。

接下来的三日,诸葛亮、黄月英、诸葛彦三人有条不紊地准备着。

黄月英将一些早已准备好的图纸、书籍仔细打包,其中不乏一些精巧的机关造物图样和农桑技术札记。

这些,都是诸葛彦根据现代知识,结合古代实际,提出的一些初步构想,由黄月英整理完善。

诸葛亮则与一些闻讯赶来的好友如石广元、崔州平等彻夜长谈,托付诸事,同时也通过他们,进一步了解新野乃至荆州的详细情况。

诸葛彦则在一旁协助,将自己记忆中关于近期可能发生的事件,再次向诸葛亮做了详细的补充和提醒。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启程。

三日后,刘备果然派了一队亲兵,并备好了车马,前来迎接诸葛亮一行。

诸葛亮、黄月英、诸葛彦,连同几名忠心老仆,登上马车,离开了他们隐居多年的卧龙岗。

一路晓行夜宿,不日便抵达了新野。

新野虽小,却是刘备目前唯一的立足之地。

城门口,刘备已亲自率领文武官员等候。

“孔明先生,一路辛苦!”刘备热情地上前迎接。

“劳主公远迎,亮愧不敢当。”诸葛亮连忙下车还礼。

双方一番寒暄,刘备便引着诸葛亮、诸葛彦等人入城,直奔县衙。

黄月英则被安排到了后院居所歇息。

县衙大堂,刘备高坐主位,诸葛亮被奉为上宾,坐在左手首位。

诸葛彦则侍立在诸葛亮身后。

堂下,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文武官员分列两侧。

刘备环视众人,朗声道:“诸位,这位便是我三顾茅庐请来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从今往后,孔明先生便是我军中军师,总揽军政要务,尔等皆需听候先生调遣,不得有误!”

“我等参见军师!”糜竺、简雍等人纷纷躬身行礼。

他们虽对诸葛亮不甚了解,但见主公如此郑重其事,也不敢怠慢。

然而,关羽、张飞二人,却只是略一拱手,神色间带着明显的不以为然。

尤其是张飞,撇着嘴,眼神里满是又是一个酸腐书生的不屑。

诸葛亮对此早有预料,神色不变,缓缓起身,目光扫过众人:

“亮初来乍到,寸功未立,便蒙主公如此信任,实乃荣幸。今后,亮定当竭尽所能,辅佐主公,安定新野,徐图发展。

“然,治军理政,贵在严明。亮今日便立下规矩,凡军中将士,无论尊卑,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政令军令,一旦下达,必须严格执行,违者,军法从事!”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堂下众人,除了刘备,皆是神色一凛。

接下来的几日,诸葛亮开始逐步接手新野军政。

他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亲自审阅公文,清查户籍,核实钱粮。

又深入军营,查看军备,了解士卒状况。

诸葛彦则寸步不离,协助诸葛亮处理文书,同时将自己记忆中关于军队训练、后勤保障的一些方法,整理成条陈,供诸葛亮参考。

例如,他提出的三三制小队编制构想,以及简化口令、统一旗帜信号等建议,都让诸葛亮眼前一亮,觉得颇有可取之处。

然而,阻力很快便显现出来。

诸葛亮的政令,看似条条有理,却与新野军中多年的习惯大相径庭。

许多老将,尤其是关羽、张飞麾下的部曲,早已习惯了松散的管理,对于诸葛亮那些严苛的规定,阳奉阴违,执行起来大打折扣。

粮草营的账目混乱,诸葛亮要求三日内厘清,负责粮草的将官却以陈年旧账,无从查起为由,拖延不办。

新兵训练,诸葛亮要求增加强度,改进阵法,负责训练的校尉却认为军师纸上谈兵,不知士卒疾苦,依旧我行我素。

甚至连一些日常的巡逻、岗哨安排,也有人故意慢待。

这一切,诸葛亮都看在眼里,却并未立刻发作。

他知道,这些人对他心存疑虑,甚至轻视,想要树立威信,必须抓住一个合适的机会,杀鸡儆猴!

这一日,诸葛亮正在书房与诸葛彦商议如何推行新的屯田之策,忽然,参军孙乾匆匆走进来,脸色有些难看。

“军师,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