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卧龙岗剧透三国 第七章:约法三章,卧龙榻前定君臣

();

茅庐之内,气氛为之一肃。

刘备躬身恳请,言辞恳切,诸葛亮却神色平静地提出了约法三章。

他虽求贤若渴,但诸葛亮这约法三章,显然是要实权。

他略一沉吟,问道:“先生请讲,是哪三事?备洗耳恭听。”

诸葛亮伸出一根手指,缓缓道:“其一,亮入公麾下,需得军政诸事的决断之权。

“公麾下兵马,无论亲疏远近,皆需听亮调遣;

“一应政务,亮亦需参与决策,并有否决之权。

“公只需居中调度,总揽大局即可。非如此,难以令行禁止,贯彻战略。”

此言一出,不仅刘备,连一旁侍立的关羽、张飞二人脸色都变了。

这几乎是要将刘备的权力架空!

关羽眉头紧锁,丹凤眼微眯,显然已是不悦。

张飞更是按捺不住,刚要发作,却被刘备以眼神制止。

刘备心中亦掀起波澜。

他戎马半生,好不容易聚集起这班人马,如今诸葛亮一来就要大权独揽,他岂能不犹豫?

但转念一想,自己屡战屡败,正是缺乏一位能统筹全局的大才。

若不能给予诸葛亮足够的信任和权力,又怎能期望他施展才华?

“这……”刘备面露难色。

诸葛彦在一旁看得分明,心中暗道叔父果然魄力非凡。

他适时地上前一步,轻声道:“玄德公,小子斗胆一言。叔父之才,经天纬地。若不能尽其用,岂非明珠暗投?

“昔日齐桓公用管仲,举国相托,方有九合诸侯之功。玄德公欲成大业,当有此胸襟气度。”

这番话,既捧了诸葛亮,也点醒了刘备。

刘备深吸一口气,看向诸葛亮,见他神色坦然,并无丝毫要挟之意。

反而透着一股“你若信我,我必不负你”的决绝。

“好!”刘备咬牙,点了点头,“先生既有此要求,备岂能因小失大?便依先生所言!军中政务,先生可便宜行事!”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伸出第二根手指:

“其二,玄德公需立誓,此生此世,必以兴复汉室为唯一宏愿,矢志不渝。

“若日后功业有成,切不可为一己之私,行篡汉自立之举。若有违此誓,亮当即刻离去,归隐山林,永不复出!”

这一条,直指人心!

刘备闻言,心中反而安定下来。

他一生以中山靖王之后、大汉皇叔自居,仁德之名远播,兴复汉室本就是他毕生所求。

诸葛亮提出此条,正是看透了他的本心,也断绝了他未来可能滋生的野心。

“先生此言差矣!”刘备肃然起身,朗声道,“备自举义兵以来,便是为了匡扶汉室,拯救黎民。

“此志,天地可鉴,日月可昭!若备有负汉室,当如此杯!”

说着,他拿起案上茶杯,猛地掷于地上,摔得粉碎!

“备愿立此誓,以明心志!”

诸葛亮见状,微微颔首,神色缓和了许多。

他伸出第三根手指,道:“其三,亮所知所见,或有超乎当世之处,所献计策,或有常人难以理解之举。届时,无论公或麾下将校,若有疑虑,亮自会解释。

“但若解释之后,仍有不解,公需力排众议,坚信亮之决策,并全力支持施行。此条,乃信人之要也。”

这一条,实则是为诸葛彦的剧透和那些超越时代的奇思妙想铺路。

诸葛亮深知,未来的许多决策,在当时看来必定惊世骇俗,若无刘备的绝对信任和支持,根本无法推行。

这一次,刘备沉吟更久。

前两条,他皆可慨然应允,唯独这第三条,让他有些犹豫。

完全放弃质疑,全力支持一个可能难以理解的决策,这对任何一个君主而言,都非易事。

他看了看关羽、张飞,二人脸上皆是不赞同之色。

诸葛彦再次开口,语气却更为恳切:“玄德公,叔父智计,鬼神难测。小子曾亲见叔父推演世事,往往看似绝路,却能柳暗花明。

“若因一时之不解而错失良机,或动摇军心,悔之晚矣!此条,非为叔父专断,实为大业计也!”

刘备反复权衡,想起诸葛亮方才对天下大势的精准剖析,心中一横,终是下定决心。

“好!先生既有此三请,备一一应允!从今往后,备与先生,君臣同心,共图大业!若有违此誓,天人共戮!”

“大哥!”

“大哥!”

关羽、张飞同时出声,想要劝阻。

刘备抬手制止:“二弟、三弟,不必多言!孔明先生,乃天赐我也!我意已决!”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果决,心中亦是感动。

他起身,对着刘备深深一揖:“玄德公如此信任,亮粉身碎骨,亦难报万一!亮,拜见主公!”

这一声主公,正式确立了二人的君臣名分。

刘备大喜过望,连忙扶起诸葛亮:“先生快快请起!备得先生,如鱼得水!”

诸葛亮起身,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诸葛彦,道:“主公,彦儿虽年幼,却聪慧过人,颇有见地。亮欲将其带在身边,任为记室参军,掌管文书,兼参赞军机,请主公应允。”

刘备早已注意到这个谈吐不凡的少年,闻言笑道:“先生之侄,定然非凡。便依先生安排!”

“彦儿,还不快见过主公?”见刘备答应,诸葛笑着招呼诸葛彦上前。

诸葛彦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属下诸葛彦,拜见主公!”

“免礼,免礼。”刘备扶起他,笑容满面,“不知小先生贵庚几何,可有取字?”

刘备早已对这个甚少发言,却言必有物的少年好奇不已,既然已经定下君臣名分,正是了解的时候。

“叔父已为属下取字思诚,正旦之后已然十岁有七。”诸葛彦恭敬回答。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好好好,日后还需小先生多多协助先生,为兴复汉室出力。”

“属下敢不尽心!”诸葛彦再次恭敬行礼应下。

诸事已定,刘备心中大石落地,又与诸葛亮商议了一些出山后的具体事宜。

这才带着关羽、张飞,心满意足地离去,约定三日后派人来接诸葛亮一行前往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