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社的招新摊位前,鹿晚晴捏着报名表的手指微微发颤。她的目光扫过摊位后方的展示板,上面贴满了往期活动的照片。在众多合影的角落,她一眼就认出了那个挺拔的身影——江沉舟站在最边缘,却因身高和气质显得格外醒目。
"同学,填好了吗?"负责招新的学姐微笑着问。
鹿晚晴回过神,迅速在报名表上签下名字。"好了,给。"她递过表格,装作不经意地指向照片,"文学社还有医学院的学生啊?"
学姐顺着她的手指看去,恍然大悟:"哦,江沉舟啊!他是荣誉会员,虽然很少参加活动,但每次提交的作品都很特别。"她神秘地压低声音,"他写医学人文随笔,社长说那是"理科生写给文学的情书"。"
鹿晚晴的心跳漏了一拍。情书。这个词在她耳边回荡,像一滴墨水落入清水,晕染开一片暧昧的蓝。
"他...经常来参加活动吗?"她努力保持语调的平静。
"不常来。"学姐摇摇头,"医学院课业重,而且听说他女朋友不太喜欢他参加这些。"她撇撇嘴,显然对那位女友没什么好感。
鹿晚晴点点头,没再追问。她知道那个"女朋友"是谁——周萱,医学院的风云人物,校园论坛里时不时就会出现她穿着名牌、妆容精致的照片。
三天后,鹿晚晴收到了文学社的录取邮件。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社长宣布了各部门分工。当听到"稿件整理组负责收集和初审社员投稿"时,鹿晚晴毫不犹豫地举了手。
"我想加入稿件整理组。"她的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坚定。
社长赞许地点点头:"正好缺人手,以后每月15号前收齐各组的投稿,整理好后发编委会评审。"
会议结束后,鹿晚晴故意磨蹭到最后。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她装作好奇地问社长:"投稿有什么具体要求吗?比如...荣誉会员的投稿方式?"
社长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名单:"荣誉会员没有强制投稿要求,不过江沉舟一般每学期会交一两篇。"她翻到名单最后一页,指着上面的邮箱,"你可以定期给他发邮件提醒,虽然他很少回复。"
鹿晚晴悄悄记下那个邮箱,心跳如擂鼓。当晚回到宿舍,她立刻给那个地址发了邮件:
"尊敬的江学长:
我是文学社新成员鹿晚晴,负责稿件收集工作。如果您本学期有任何作品想分享,请随时联系我。附件是投稿要求和截止日期。
祝学业顺利。"
点击发送后,她盯着屏幕足足五分钟,既期待回复又害怕回复。最终,她合上电脑,告诉自己不要抱太大希望。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清晨她就收到了回信。邮件简短到近乎冷漠:
"收到。有一篇随笔可投稿,见附件。江沉舟"
附件是一篇题为《手术刀下的叙事医学》的文章。鹿晚晴迫不及待地点开,仿佛打开了一个秘密宝盒。
文章探讨了医生如何从患者的病史叙述中捕捉关键信息,将冰冷的临床数据与有温度的生命故事相结合。江沉舟的文字像他的为人一样克制,却在描述一位老教师如何用诗歌记录病情发展时,流露出罕见的温柔:
"他用十四行诗的格律描述心绞痛的发作节奏,将心律失常比作"抑扬格中突然闯入的扬抑抑"。在ECG图纸的直线间,我读到了文学赋予疾病的独特韵律..."
鹿晚晴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室友陈悦敲她的床沿:"晚晴,上课要迟到了!"她才如梦初醒。
接下来的日子,鹿晚晴像收集珍稀蝴蝶标本一样,将江沉舟散落在各处的文字一一搜集起来。他在校报发表的《从希波克拉底到鲁迅》,在医学院刊物上连载的《病房里的文学课》,甚至辩论赛后被人传到网上的发言稿。她把这些都整理在一个浅蓝色的文件夹里,藏在书架最深处。
十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文学社组织了秋日观影会,放映的是经典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特别篇。海报贴满校园,鹿晚晴路过多媒体教室时,看到江沉舟站在海报前,似乎在确认时间。
她的脚步不自觉地停了下来。自从图书馆那次短暂交谈后,他们再没有过直接接触。现在隔着五米的距离,鹿晚晴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混合着一丝松木香。他今天没穿白大褂,而是一件深灰色的针织衫,衬得肤色越发冷白。
"要...要一起去看吗?"这句话在鹿晚晴脑海里盘旋,却卡在喉咙里出不来。就在这时,江沉舟转过头,目光与她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