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昌之战后的第七个黄昏,谢文渊站在临时搭建的野战医院外,望着担架队源源不断从前线抬下伤员。消毒水与血腥味混杂在潮湿的空气里,伴随着压抑的**声,构成战争最真实的画面。
“旅座,军统的吕特派员来了。“程启明的声音带着几分迟疑,“还带着两个随从,说是要了解战况。“
谢文渊眉头微蹙。军统的人这个时候出现,绝非仅仅为了了解战况这么简单。他整了整染血的军装,转身时已经换上平静的表情:“请他们到指挥部。“
所谓的指挥部,不过是一间征用的民房。墙上挂着满是标记的军事地图,桌上的电台不时发出滋滋的电流声。吕特派员是个四十岁上下的精瘦男子,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鹰。他带来的两个随从一左一右站在门口,姿态戒备。
“谢旅长不愧是**干城。“吕特派员的声音带着刻意营造的热情,“宣昌一役,委座都亲自过问了。“
谢文渊示意对方在简陋的木桌前坐下:“特派员远道而来,不只是为了说这些场面话吧?“
吕特派员笑了笑,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最近**活动猖獗,上峰要求各部加强防范。特别是...对一些来历不明的人员。“
文件被推到谢文渊面前,上面列着数十个“可疑分子“的名单。谢文渊快速扫过,目光在几个熟悉的名字上稍作停留——都是旅里能征善战的军官。
“特派员可能有所不知,“谢文渊将文件轻轻推回,“现在大敌当前,若是按照这个名单抓人,我这个旅就可以解散了。“
“谢旅长言重了。“吕特派员扶了扶眼镜,“只是例行调查而已。比如贵旅的周慕云主任,据说经常与一些文化界人士往来...还有那个老交通员,来历就很可疑嘛。“
谢文渊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窗外传来伤兵的**声,与屋内凝重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周主任是**部的人,与文化界往来实属正常。老周...“他顿了顿,“是战区直接派来的交通员,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战区查询。“
吕特派员脸上的笑容淡了些:“谢旅长,现在是非常时期,还望以**利益为重。“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郑国栋粗犷的嗓音在院子里响起:“旅座!小鬼子又开始炮击了!“
谢文渊立即起身:“特派员,军情紧急,失陪了。“
他大步走出指挥部,将吕特派员阴沉的脸色关在门内。郑国栋跟在他身边,压低声音:“旅座,那帮瘟神又来添乱?“
“通知各团主官,“谢文渊脚步不停,“一小时后到观测所开会。另外,让老周暂时离开旅部。“
观测所建在一处隐蔽的山洞里,入口处挂着防炮击的草帘。各团主官到齐时,已是夜幕低垂。马灯在洞壁上投下摇曳的影子,每个人的脸色都格外凝重。
“情况大家都知道了。“谢文渊开门见山,“日军正在调整部署,预计三日内会有更大规模的进攻。但是...“
他环视在场军官:“我们现在还要分心应付自己人。“
周慕云推了推眼镜:“旅座,军统的人明显是冲着我们旅的整肃来的。我建议立即向战区司令部反映情况。“
“反映什么?“郑国栋猛地一拍桌子,“老子在前线卖命,他们在背后捅刀子!“
“老郑!“谢文渊喝止道,“现在不是发牢骚的时候。“
他走到地图前,教鞭在宣昌至石牌一线划过:“当务之急,是守住这道防线。至于军统的人...我自有办法应付。“
会议结束后,谢文渊单独留下周慕云。两人沿着战壕缓步而行,夜空中的星星被硝烟遮蔽,只有偶尔升起的照明弹照亮阵地。
“慕云,“谢文渊突然开口,“你还记得我们在潭河湾缴获的那些日文书籍吗?“
周慕云微微一怔:“记得。旅座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我听说,军统最近在查一批从敌占区流出的违禁书籍。“谢文渊的声音很轻,“其中就有福泽谕吉的著作。“
周慕云停下脚步:“旅座是怀疑...有人在做局?“
“不是怀疑,是肯定。“谢文渊望向黑暗中的长江,“那些书来得太巧了。刚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刚好都是日军重要人物的藏书...“
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两人不约而同地蹲下身子。等枪声过后,周慕云才低声道:“旅座的意思是,这是有人故意设的圈套?“
“还记得老周送来的那份情报吗?“谢文渊没有直接回答,“关于日军化学武器部署的。那份情报,来得也太及时了。“
周慕云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连老周都...“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谢文渊站起身,“但是慕云,这场战争,从来就不只是在战场上。“
第二天清晨,谢文渊主动约见吕特派员。会面地点选在江边的一处观察哨,这里视野开阔,不用担心隔墙有耳。
“特派员,“谢文渊开门见山,“我想了一夜,觉得您说得对。非常时期,确实应该以**利益为重。“
吕特派员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谢旅长能想通就好。“
“不过,“谢文渊话锋一转,“现在大敌当前,若是贸然整肃,恐怕会影响部队战斗力。我有个建议...“
他取出一份名单:“这些都是旅里的骨干军官。不如让他们戴罪立功,等打退日军这次进攻,再行调查不迟。“
吕特派员接过名单,目光在几个名字上停留良久:“谢旅长这是要以战功换时间?“
“特派员误会了。“谢文渊平静地说,“我只是不想让前线将士寒心。若是传出去,说军统在战事最吃紧的时候抓捕抗日军官...恐怕对委座的声誉也不利。“
两人目光交锋,空气中仿佛有火花迸溅。最终,吕特派员缓缓收起名单:“好,就依谢旅长。不过战后...“
“战后我亲自陪特派员调查。“谢文渊立即接话。
送走吕特派员,谢文渊独自在江边站了很久。江水滔滔,奔流不息,就像这个时代的大势,从不为任何人停留。他想起在黄埔军校时,教育长曾经说过:为将者,不仅要会打仗,更要懂**。
“旅座。“程启明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刚收到消息,日军第十三师团主力正在向宣昌移动。“
谢文渊转身,脸上已经看不到刚才的忧色:“命令部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另外,给战区发报,请求空中支援。“
“还有,“他叫住正要离开的程启明,“让老周回来吧。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他这样的老交通员。“
程启明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是,旅座!“
当天的战斗异常惨烈。日军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向宣昌阵地发动了轮番进攻。谢文渊亲自坐镇一线,军装被弹片划破多处,左臂也受了轻伤。
黄昏时分,日军暂时退去。谢文渊正在包扎伤口,吕特派员突然出现在阵地上。这位一向整洁的特派员,此刻也是满身尘土,金丝眼镜上还沾着血迹。
“谢旅长,“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是来告辞的。战区有新的任务。“
谢文渊站起身:“特派员不再调查了?“
吕特派员苦笑一声:“在这样的将士面前,还有什么好调查的。“他指了指阵地上正在修补工事的士兵,“我会向上峰如实汇报这里的情况。“
送走吕特派员,谢文渊登上观测所。长江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对岸日军的阵地上升起缕缕炊烟。战争还在继续,暗流依然涌动,但至少在这一刻,他们守住了一片净土。
“旅座,看!“观测兵突然指着江面。
顺着他指的方向,三艘挂着**的炮艇正逆流而上。这是开战以来,中国海军第一次出现在这一带江面。
谢文渊举起望远镜,久久凝视着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在这一刻,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北伐时的景象,看到了那个充满理想的年轻军官。
“传令各部队,“他的声音在暮色中格外坚定,“今晚加派双岗,明日拂晓前完成工事加固。“
夜色渐深,长江的涛声如泣如诉。谢文渊在油灯下摊开信纸,开始给战区写报告。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记录着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的明争暗斗与血火考验。
窗外,一轮明月升起在江面上,清辉洒满战场。在这片被战争蹂躏的土地上,希望就像这月光,虽然微弱,却从未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