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春风,裹挟着长江水汽,吹绿了鄂西山地的层层梯田。谢文渊站在石牌要塞的观测所里,举着望远镜久久凝视着江面。夕阳的余晖在滔滔江水上洒下万点金鳞,三艘日军炮艇正溯江而上,桅杆上的太阳旗在江风中猎猎作响。
“旅座,江防司令部急电。“程启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凝重,“日军第十一军主力正在沙洋至监利段集结,似有强渡长江之意。“
谢文渊放下望远镜,指尖在观测所的水泥护墙上轻轻叩击。这座始建于去年的要塞,控制着三峡的东大门,是重庆**的门户所在。他转身时,夕阳正好映在他肩章的将星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通知各团主官,今晚召开作战会议。“他的声音平静如水,目光却锐利如刀,“特别提醒炮兵团,把新到的德制测距仪带上。“
夜幕降临,临时指挥所里汽灯嘶嘶作响。一张巨大的江防地图铺在简陋的木桌上,各团主官围坐四周。炮兵团团长郑国栋是个粗壮的汉子,此刻正小心翼翼地调试着新到的测距仪。
“根据情报,“谢文渊手中的教鞭在地图上移动,“日军此次调动了第十三师团全部、第三十九师团一部,配属野战重炮联队和工兵联队,总兵力约四万人。“
辎重团长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乖乖,这是要跟咱们拼命啊!“
“不是拼命,是要命。“谢文渊的教鞭重重敲在石牌要塞的位置,“日军若是突破此地,重庆门户洞开。诸位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他环视在场军官,目光最终落在郑国栋身上:“老郑,你的炮兵团是我们最大的依仗。江面上已经布设了水雷,但要塞前的这段江面,就交给你的火炮了。“
郑国栋站起身,黝黑的脸上写满坚毅:“旅座放心,咱们的克虏伯山炮不是吃素的!“
就在这时,通讯参谋匆匆进来,递上一份电报。谢文渊展开电文,眉头渐渐锁紧:“日军改变了部署,主力转向宣昌段。江防司令部命令我部立即派兵增援。“
指挥所里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石牌要塞的守军将要分兵。
“命令,“谢文渊的声音打破沉默,“第一团、第二团立即集结,由我亲自率领增援宣昌。第三团留守要塞,归郑团长统一指挥。“
“旅座!“几个团长同时站起,“您是一旅之主,岂可轻离要地?“
谢文渊抬手制止了众人的劝阻:“我比你们更熟悉宣昌一带的地形。民国十五年北伐时,我曾在那一带作战。“他的目光投向窗外漆黑的江面,“况且,有些故地,总是要重游的。“
子夜时分,部队在黑暗中静默行军。谢文渊骑在战马上,望着蜿蜒在山路上的队伍,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十四年前,他作为北伐军的一名连长,也曾在这条路上行进过。那时他还是个热血青年,满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如今,当年的战友们或已马革裹尸,或已分道扬镳,令人不胜唏嘘。
“旅座,前面就是鹰嘴岩了。“向导的声音将他从回忆中拉回,“要不要让弟兄们休息片刻?“
谢文渊看了看怀表,凌晨三点二十分。“传令,休息二十分钟。注意警戒。“
他在一块山石上坐下,副官递来水壶。仰头饮水时,他忽然注意到岩壁上刻着几行字,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仍可辨认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标语。那是北伐时期留下的痕迹。
“旅座也看见了?“向导凑过来,“这一带的山民都说,这标语是神灵所赐,保佑着咱们中国军队呢。“
谢文渊微微一笑,没有点破。这些淳朴的山民,总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着这场战争。
黎明前的黑暗中,部队抵达宣昌外围。这里的江面较为宽阔,水流相对平缓,确实是渡江的理想地点。当地守军团长是个满脸胡茬的老行伍,见到谢文渊时明显松了口气。
“谢旅长,你们可算来了!小鬼子这两天炮火打得邪乎,怕是总攻在即。“
谢文渊举起望远镜观察对岸。日军阵地上灯火通明,隐约可见正在集结的部队和火炮。“他们在等什么?“他喃喃自语。
突然,对岸升起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黎明前的黑暗。紧接着,震耳欲聋的炮声撕裂了寂静。
“炮击!隐蔽!“
谢文渊被副官扑倒在地,泥土和碎石雨点般落下。整个阵地瞬间被炮火覆盖,爆炸的气浪让人呼吸困难。
炮击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当炮声渐渐稀疏时,阵地上已经面目全非。谢文渊推开身上的泥土,看见江面上突然出现了数十艘登陆艇。
“全体进入阵地!“他的命令通过传令兵迅速传达。
战斗在晨曦中打响。日军的登陆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强行渡江,守军的机枪在江面上织成一道道火网。谢文渊亲自来到一线阵地,举枪射击。他手中的中正式**已经有些年头了,但依然精准。
“旅座!危险!“警卫员想要拉他离开前沿。
“闭嘴!“谢文渊厉声喝道,手中的**再次击发,一个日军军官应声倒地,“传令炮兵,集中火力打击后续渡江部队!“
战斗持续到午后。江面上漂浮着日军的尸体和登陆艇的残骸,江水被染成淡淡的红色。然而日军的攻势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猛。
“旅座,左翼三营报告弹药不足!“
“右翼二营伤亡过半,请求增援!“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谢文渊抹了把脸上的硝烟,突然问:“现在什么风向?“
“东南风,旅座。“
他的眼睛突然亮了:“命令炮兵,换***。目标,江面浮油。“
原来,在上午的战斗中,多艘日军油船被击沉,江面上已经漂浮着一层油污。随着命令下达,特制的***在江面上燃起熊熊大火,正在渡江的日军登陆艇顿时陷入火海。
日军攻势为之一滞。利用这个空隙,谢文渊迅速调整部署,将预备队投入战斗。
傍晚时分,日军终于退去。阵地上暂时恢复了平静,只有伤兵的**声和江水拍岸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谢文渊巡视着阵地,不时蹲下查看伤员情况。在一个机枪阵地前,他看见一个年轻的士兵正在擦拭机枪,动作轻柔得像在**情人的脸庞。
“多大了?“谢文渊问。
“十...十九岁。“士兵慌忙起身敬礼,脸上还带着稚气。
“哪里人?“
“宜...宜宾的。“
谢文渊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压缩饼干:“吃吧。“
他继续向前走,在一处战壕里看见几个士兵围着一个奄奄一息的战友。那个重伤员胸口不断渗血,却还强撑着想要说什么。
“旅座...“看见谢文渊,伤兵的眼睛突然有了光彩,“俺...俺没给四川人丢脸吧?“
谢文渊蹲下身,握住他冰凉的手:“你是好样的,四川的好儿郎。“
伤兵露出一丝微笑,慢慢闭上了眼睛。
夜色再次降临,江面上吹来的风格外寒冷。谢文渊站在阵地前,望着对岸日军的篝火,心中五味杂陈。这一天的战斗,他们守住了阵地,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程启明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旅座,统计出来了。今天伤亡八百余人,其中阵亡三百多。“
谢文渊沉默良久,突然问:“你说,这场战争结束后,会有人记得这些牺牲的将士吗?“
程启明没有立即回答。江风呼啸而过,带着长江特有的水汽和血腥味。
“总会有人记得的。“最后,他轻声说,“就像我们还记得北伐时的战友一样。“
谢文渊望向西方,重庆的方向。那里的夜空被城市的灯光映得发红,像是永不熄灭的希望。
“给江防司令部发报:“他转身时,声音已经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宣昌段击退日军进攻,我军伤亡八百余,估计歼敌千余。阵地仍在手中。“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请求补充弹药和兵员。谢文渊。“
通讯参谋记录完毕,敬礼离去。谢文渊最后望了一眼长江,转身走向指挥所。战争还在继续,明天,也许还会有更残酷的战斗。但只要长江还在流淌,这片土地上的抵抗就不会停止。
就像他在黄埔军校时学到的:寇可往,我亦可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