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吧,就按你的意思,你把炮兵营分给老丁一部分,你留十门迫击炮和一整个骑兵营。”
“作为我们第十一团的机动部队三营,你还当你的营长。”
“老丁,你就好好的经营剩下的二十多门迫击炮,带好那三百来名炮兵。以后你的四营就是炮兵营,你来当这个营长,怎么样!”
.......
“团长,我这边其实在来的路上还认识了一个人,我觉得是个不简单的人才。”
“就是不知道团长这边需要不需要。”
酒席宴结束,丁伟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事情,随后找到了苏远这边。
“老丁,以后私下里不要叫我团长,远了。以后叫我老苏就可以,跟老李一样。”
苏远起身给招呼丁伟坐下,又给对方泡了一杯醒酒茶,随后便问道:
“你说这是个什么人?能让我见见吗?如果要真是个人才的话,那咱们第十一团当然需要啦!”
“那行,团,呃不,老苏,我把他叫过来,你看看。”
说罢,丁伟转身离开。
片刻之后,苏远便看到了一个带着眼镜的瘦高男子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苏团长好,我叫陆志国,是东北那嘎哒过来的。”
“东北那嘎哒?你是关外的?”
刚刚听对方自报家门,苏远便不自觉的好奇了几分。
而伴随着苏远与此人的交流逐渐深入。
这位陆志国的故事,也逐渐浮现在了苏远的眼前。
原来,这位仁兄,竟然还真就是个了不得的人才。
人家之前竟然是奉天兵工厂出来的武器制造技术工程师,你就琢磨吧,这个含金量究竟有多高。
奉天兵工厂,实际上也叫奉天军械厂,最早由北洋时期的张大帅在奉天建立。
后来张大帅意外去世,少帅临危接任,宣布改易旗帜。
再后来小鬼子占据关外,不少奉天兵工厂的工人和工程师们为了技术不外流,就跟随少帅退到了关内。
然而,微操大师其人心眼极小,看不得少帅拥兵几十万,于是呢,就想了不少的办法,将其兵力一拆再拆。
正好这个时候,陆志国他们这批人,就被安排到汉阳兵工厂进行工作。
可惜,没等陆志国那边抵达汉阳,国府内部又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冲突矛盾。
一来二去的,陆志国也就变成了流民,没等到汉阳,便直接沦落到了这个地方。
“原来如此,陆同志,辛苦你了,国家危难之际,你还能想着为国家保存先进技术,苏某佩服之至。”
听完了陆志国的讲述,苏远不禁感慨万千。
正所谓国难当头,吾辈自当团结一致,一致对外。
然而,总是有那么一拨人,嘴里唱着高调,私底下呢,却各种合计与盘算。
反倒是陆志国这样普普通通的军械厂工程师,倒是念念不忘国家民族的兵器制造事业。
就凭这一点,其人对国家民族的大义,便不次于李云龙、丁伟他们。
“你能来,简直太好了,我这边正好缺一个管理兵工厂的专业人才。”
“以后咱晋西北根据地的兵工厂,就由你来当厂长吧!”
“只要你不嫌弃我现在手底下的兵工厂规模太小就行。”
“只要是能为国为民,对付小鬼子,兵工厂大小都无所谓,苏团长,我一定竭尽全力。”
秉持着同一个强国梦,苏远和陆志国是一拍即合。
迅速的达成了一致。
有了陆志国的加入,苏远很快也意识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那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科学技术的推动力。
考虑到最近涌过来的流民之中,有很多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少人还身负各种专业技能。
于是乎,苏远便专门找政委周明聊了一下,决定把人才的筛选,当成一个重要的发展工作。
周明听到苏远的提议,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随后便专门找了几个人才,组织建立起了根据地的人才管理系统。
而负责管理这个系统的人,也是苏远从流民堆里面找出来的。
名字叫李赤水,绰号李大本事!和永不磨灭的番号里面的李大本事同名同姓。
长得平平无奇,但是就是脑瓜子特别的活络,机智勇敢,看人眼光还非常准,非常善于招揽各路英雄。
“大本事,以后这吸收各种人才的任务可就交给你了。”
“你这脑瓜子,一天天的带着一帮散兵游勇打仗,不够费劲的,现在时间紧迫,我们根据地急需人才,你一定要好好帮我挑选。”
选定了人员之后,苏远还专门找李大本事谈了一回话。
“放心吧,团长,我李大本事别的不会,这双眼睛绝对的没毛病!”
“以后咱们团需要什么人才,就跟我说,我保证帮团长把人才弄过来。”
“好!一言为定!”
.......
又一个月后,1936年四月初。
经过苏远的这么一套组合拳下去,他现在的队伍又在两个月前的基础之上,有了一个更强的发展。
原先一个满编团的配置,让苏远直接发展成为了一个加强团,足足四千多人。
一营一千两百人,二营一千两百人。
每个营标配一千两百把汉阳造,九挺歪把子,三挺加特林,手榴弹若干。
三门迫击炮,炮弹九十发。
外加每个连配有两名百步穿杨的狙击手,人手一把莫辛纳甘。
丁伟的炮兵营则满配了三十门迫击炮,六百名炮兵。
每名炮兵也分有汉阳造一把,用于炮战结束后,守护迫击炮所用。
李云龙的骑兵营则配置了十门迫击炮,两百匹战马,八百名骑兵。
除此之外,苏远麾下还有一个通讯班、侦察班、一个警卫连,由魏和尚负责。
哦,对了,在此期间,苏远在陆志国的协助之下,已经修好了电台,与总部取得了联系。
让苏远感觉到十分庆幸的是,总部考虑到目前两大根据地之间,被敌军重兵隔开。
所以并没有让苏远东进,而是高度赞扬了苏远的革命精神,下令苏远继续在大后方扩张革命根据地,用以策应总部这边的一系列活动。
然而,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苏远这边的发展生机勃勃。
却也引来了另外几股势力的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