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宫。
当李承乾听闻诸国使者竟敢围堵林府,顿时是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岂有此理!番邦蛮夷,安敢在长安如此放肆?!”
然而,当贴身内侍王林将后续情况详细道来,尤其是说到李世民震怒,十六卫精锐齐出,甚至连北衙禁军都出动了,英国公李勣亲自调兵时,李承乾的眉头瞬间皱成一团。
他踱步到窗前,看着宫墙内四方的天空,沉吟道:“父皇此举是否太过兴师动众了?!”
“如此刀兵相向,岂非显得我大唐毫无气度,恃强凌弱?恐寒了周边藩国归化之心,有损我煌煌天朝仁德怀远之形象啊!”
太子妃苏氏在一旁柔声劝道:“殿下,父皇深谋远虑,此举必有其深意!”
“长安伯屡立奇功,更是献上增产神物,于国于民皆有大恩,父皇维护于他,亦是彰显朝廷不负功臣之心!”
“且番邦使者聚众逼宫,本就是对大唐国威的挑衅,若不强硬反击,日后岂非人人可效仿?”
李承乾闻言,摇了摇头,他自幼接受孔颖达、于志宁等大儒的教导,满脑子都是“修文德以来之”的怀柔理念,总觉得武力威慑是下乘,王道仁政才是根本。
他忧虑的是“大国形象”和“藩国感受”,却未能第一时间洞察到这背后涉及的核心——国威与尊严,绝不容挑衅!
“不行,孤得去面见父皇。”李承乾终究放心不下。
“如此作为,恐非圣君之道,需劝谏父皇,当以仁德服人,而非兵戈之利。”
苏氏还想再劝,李承乾已摆摆手,径直出了东宫,往立政殿方向而去。
苏氏见状,不禁长叹了一口气。
立政殿。
“哈哈哈……痛快!”
听完李君羡的禀报,李世民哈哈大笑,直呼痛快。
“真是难为高阳了,还有平安,他们都是好孩子!”长孙皇后满脸心疼的说道。
“陛下,皇后娘娘,太子殿下求见!”就在这时,清竹快步走了进来朝夫妇俩躬身说道。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对视一眼,心中已猜到了几分。
“让他进来!”李世民淡淡道,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考量。
李承乾步入殿内,朝夫妇俩恭敬行礼。
“儿臣见过父皇母后!”
李世民摆手:“不必多礼!”
长孙皇后微笑问道:“承乾此来可是有事?”
李承乾拱手道:“母后,儿臣听闻方才林府之事,父皇调动大军,威慑诸国使者,儿臣以为此举是否略显操切?”
“我大唐乃天朝上国,当以德服人,以理晓之,如此刀兵相加,恐失藩国之心,损及父皇仁德之名!”
“长安伯虽受委屈,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许更能显我大国气度?”
他一番话说完,自觉有理有据,满是忧国忧君之情。
然而,李世民听完,非但没有欣慰,反而直接气笑了:“呵!好一个“以德服人”!好一个“大国气度”!承乾,朕给你请了那么多老师,就教会了你这些迂腐之见?!”
李承乾被父皇突如其来的厉声呵斥吓得一颤,愣在原地:“父皇……”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李承乾面前,目光如炬,仿佛要看透他的内心。
“父皇来问你!若今日诸国使臣围的不是林府,而是你的东宫,逼你交出太子妃以示两国‘友好’,你是否也要与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若西突厥兵临城下,索要半壁江山,否则便挥师南下,你是否也要考虑是否会‘损及仁德之名’?!”
每一个问题,都如同重锤,砸在李承乾的心上,让他脸色发白,哑口无言。
李世民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更多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切。
他放缓了语气,却更加沉重:“承乾,你是太子,未来的一国之君!帝王之心,岂能如此天真?治国之道,在于平衡,在于权衡,更在于——力量!”
“仁义道德,是盛世之锦上添花,是驭民之策,却绝非乱世安邦、慑服外虏的根本!”
“你若一味怀柔,只会让豺狼觉得你软弱可欺!今**们敢围堵臣子府邸,明日就敢提出更非分的要求!”
“父皇今日若退一步,他日就要退十步、百步!到最后,割地赔款,送女和亲,国将不国!”
他指着殿外的方向,声音铿锵:“那小子今日有句话说得极好!你给父皇牢牢记住——真理,永远只在弓箭的射程范围之内!和平,永远只在刀剑的守护之下!”
“这不是野蛮,这是血淋淋的现实!是千百年来王朝兴衰换来的教训!”
“一个合格的帝王,可以仁,但绝不能懦!可以怀柔,但必须有随时亮剑、玉石俱焚的决心和实力!”
“这才是真正的霸主气魄,这才是能让万国真正敬畏的‘大国形象’!”
“而不是你口中那套被人打了左脸,还要把右脸送上去的迂腐之见!”
话落,李承乾如遭雷击,呆呆地站在原地,父皇的每一句话都像惊雷在他脑海中炸响,将他过去十几年所坚信的某些东西轰得粉碎!
他浑身冷汗淋漓,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和危险!
若非父皇今日雷霆手段,大唐国威何在?日后岂不是任人拿捏?
他这才恍然明白,自己差点被那些只知书本、不通时务的腐儒们给带偏了,引入了歧途!
“父…父皇,儿臣愚钝!”李承乾扑通一声跪下,声音哽咽,充满了后怕与羞愧。
“儿臣险些误信迂言,铸成大错!谢父皇教诲!”
李世民见状,眼中露出一丝欣慰,语气也缓和下来:“起来吧!能想明白便好,为帝者,需兼听则明,但绝不能偏信一端,儒家学说有其可取之处,但绝非万能!”
这时,一直安静旁听的长孙皇后缓缓开口,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陛下所言极是,帝王心术,在于制衡,刚柔并济!”
“承乾,你父皇教你的是‘刚’的一面,是护国的脊梁!而母后想告诉你,‘柔’的一面,亦不可废。”
她走到李承乾身边,轻轻扶起他:“儒家劝谏君王仁政爱民,教化百姓忠孝节义,此乃江山稳固之基石,并非全是糟粕!”
“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对待忠臣良民,自当以仁、以德、以礼!”
“对待外虏宵小,则需如你父皇所言,亮出刀剑,彰显雷霆之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仁德用于内治,将刀剑用于外御,明辨何时该怀柔,何时该亮剑,方为真正的——明君风范,大国气度!”
李世民闻言,亦是点头赞同:“观音婢说得对!帝王之道,在于一个‘衡’字!承乾,父皇和母后的话,望你牢记于心!”
李承乾看着父皇和母后,心中震撼无以复加,先前所有的迷茫和迂腐被一扫而空。
他郑重地躬身行礼:“儿臣谨遵父皇、母后教诲!必不敢忘!”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相视一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